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一、马来亚契约华工制的形成马来亚契约华工的产生有一个孕育的过程,是伴随着华工不断出洋的这一过程演化而来的。马来亚华工最早出现在矿区。据记载,早在九世纪时就有中国华工在马来半岛北部吉打一带开采锡矿。十六世纪时有华工在雪兰莪鲁葛一带采锡。至十八世纪下半叶“闽粤人至此采锡及贸易者甚众”。早期的华工是由同宗或同乡招引而来。他们自愿出洋做工,不立凭据,只凭信用。在生产中他们组织一个“公司”,选出一人为头,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配。以后随着出洋人数增多,无钱支付旅费的人不断增加,就开始有成文的“公凭”出现。这种“公  相似文献   

2.
一、契约华工合作化 1859年当广东巡抚允许法国和英国在该省各地招募广东劳工时,契约劳工首次成为合法。1860年英国和中国订立了条约,使这种做法在全国合法化。  相似文献   

3.
金秋十月 ,应旅秘全侨纪念华人抵秘150周年筹备委员会主任肖耀南先生的邀请 ,我代表中国侨联率团赴秘鲁参加庆祝纪念活动。秘鲁位于南美洲的西部 ,西濒太平洋 ,总人口约为2500万。华侨约3万人 ,华人约5万人 ,拥有中国血统的华裔约250万人。秘鲁是离中国遥远的国家之一 ,又是中国人最早移居海外的国家之一 ,也是当前拉丁美洲华人最多的国家。鸦片战争后 ,1849年10月15日第一批契约华工75人乘第一条船从中国福建省远渡重洋到达秘鲁。此后从广东大约又来了10人。这些华工主要从事种植、开矿、修铁路的苦力活 ,他们经受…  相似文献   

4.
南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凤斌所著《契约华工史》一书,年内即将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五篇二十一章,三十二万字,并附有图片十多幅。各篇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编,契约华工制的兴起。共有四章十四节,论述契约华工制的产生和发展,契约华工出国高潮的形成,肮脏的“猪仔”贩卖,肮脏的“猪花”贩卖。对沿海各口岸厦门、澳门、香港、广州、油头、福州、上海、宁波等地掳掠契约华工出国情况都分立章节专题阐述。  相似文献   

5.
福建华侨大量出国是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事,人数一、二百万,其中虽有因在封建统治下、农村破产、民不聊生,被迫出国者,然大多数系被拐骗、掠贩而去,被称为“猪仔”。他们在出国途中,备受非人的虐待,有很多人病死途中,有的跳海自杀。及至目的地后,又复受牛马不如的虐待,服艰苦不堪的劳役。契约华工构成了近代福建华侨出国的主要成份,它们的出国史是一部血泪斑斑的奴隶史,深刻地记载着广大华侨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渗透着华侨契约劳工的血与泪。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劳动人民出洋的历史悠久。历史上自备旅费出洋或由亲友牵引出洋的自由华工虽有不少,但绝大多数的华工出洋是借垫或赊欠旅费同时签订做若千年的劳动合同作为报偿,这就是契约华工。华工出洋是属于民族移民的范畴。世界历史上各民族经常迁徙,我国历代的人民持续地出洋,已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明清两代曾严禁人民出洋,但最终仍禁止不了,就是违背了这个客观存在的社会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后方劳动力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俄国放宽了华工入境和企业雇佣华工的限制。乌拉尔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令和行政命令来调整华工政策。一战时期,俄国乌拉尔地区的华工政策涵盖了护照制度、雇佣程序、管理规则等方面。俄国对乌拉尔地区华工政策的调整尽管是战时采取的紧急措施,但推动了在俄华工分布地域的扩大,也促进了乌拉尔地区工业的发展。但是,由于相关部门监管不力、企业抵制等因素,乌拉尔地区华工政策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8.
杜娟 《拉丁美洲研究》2019,41(2):111-132
1850年奴隶贸易被禁止后,寻找新的劳动力来源成为巴西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19世纪中后期,巴西数次引进大批华工的尝试几乎都陷于失败。原因在于:臭名昭著的"苦力贸易"引起了世界主要国家的抵制;晚清政府改变了之前对海外移民排斥、冷漠的态度,开始尝试控制和保护本国移民;与支持华工的势力相比,巴西国内反对引进华工的声音和力量更为强大。巴西的种植园主及其政治代理人、温和的废奴派基于其他国家输入华工促进经济繁荣的成功经验,认为华工具有廉价、顺从的优势,力主输入华工以填补巨大的劳动力缺口。而种族主义者、激进的废奴派和知识精英则鼓吹"黄祸论",以华工会成为新的奴隶以及华工不易被同化为由进行反驳,同时在"白化"思想的影响下积极鼓励引进欧洲移民。在这场争论中,外来移民对于巴西而言不仅是经济符号,也是社会、文化和政治制度符号,争论归根到底是新旧两种社会力量之间的较量。  相似文献   

9.
清朝对华工的政策经历了一个从禁止到保护的过程,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这一过程的分水岭,本文拟对这一变化的经纬作初步探讨。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清朝政府对华工出国的政策1、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对华工出国的政策明清政府历来严禁人民出洋,也禁止外国人在华私买或诱拐中国人。明万历年间就明确规定,“凡新、旧夷商不许收买唐人子女,倘有故违举觉而占恡不法者,按名究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一则新闻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在华生活了几十年的美国人拿到了中国绿卡,且是拿到中国绿卡的第一个外国人,她就是寒春。其实,绿卡对寒春来说,象征意义更大,因为拿不拿绿卡对这位美国老人只是一个手续而已。如今三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都知道一对美国夫妇早已落户中国,丈夫叫阳早,女的叫寒春。曾有一段时间,媒体对他们时有报道,称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在我记忆中,寒春和阳早长年生活在北京郊区,饲养奶牛。一个偶然的机遇,我来到了北京昌平原农机部下属的实验农场小王庄,在这里我遇到寒春,才知道他们夫妇在这里养奶牛,不少北京人喝…  相似文献   

11.
十九世纪中下叶,美国华工对开发美国西部和修建横贯美国东西部大铁路作出了卓越贡献,在美华人和美国其他各族人民共同造就了今日高度发达的美国经济和社会文明。但在美国历史上,华人遭到了不平等对待,深受歧视与排斥。从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排华法案》到1904年美国政府要求续订《北京条约》,许多排华运动大都是由美国政府主导的。这不能不引起海内外中国人的愤怒与反抗。就在美国政府向清政府提出再次续订《北京条约》时,海内外中国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美华工禁约运动,不但共同抵制美货,还通过文字形式进行广泛宣传。本文着重介绍美国华人的历史贡献和悲惨遭遇,以及反美华工禁约文学的产生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根据俄罗斯国家历史档案馆、俄罗斯外交史料馆的史料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外交文书等公文书馆的史料及先行研究的分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招募中国人契约劳工的组织化、他们的回国问题、以及中国和俄罗斯政府的有关契约劳工的政策加以阐述。关于一战期间俄罗斯企业招募中国契约劳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十月革命后,在保护及遣返受难华工的共同目标基础上,旅俄华工联合会与北洋政府展开了良好的合作,使得广大旅俄华工的处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数万受难华工被遣返回国。但随着华工联合会逐渐走向宣传共产主义的道路,加上华工联合会、华商会、苏俄政府与北洋政府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纠纷,双方由合作走向对立。  相似文献   

14.
有人分析了广东人的发家史,认为一部分人的发家是靠外地人帮忙才打出天下,技术是人家带来的,管理是人家操作的,市场是人家开拓的,自己只因为先天的条件而当了总经理、董事长。这边出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广东人善于“借鸡生蛋”。广东人本来没有多少钱,他们原来只是中国很普通的一群人,广东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广东的技术力量并不雄厚,广东人的经商意识并不比江浙人、福建人强,但广东人的的确确富了起来,而且富得奇快,广东省的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处于同时期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原因何在?笔者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借鸡生蛋。国家…  相似文献   

15.
正对海外华民的现实关切,薛福成很为重视,不负职责担当。对于南洋各埠华民商务情形,远在欧洲的他从阅览旧卷中体察。缅甸一国,"华商、华工在仰光者三万余人,闽商居三分之一,生意较大,粤人虽多而生意次之"(《卷三·光绪十六年六月己亥二十三日记》)。旅居澳大利亚的华商、华工,缴纳的米税甚重,新到华人还须交付身税,境遇极为困苦。鉴于此,薛福成抓住保护海外华民的核心环节,  相似文献   

16.
2000年 5月 3日上午,晴空万里。   英德华侨农场场部的路口,一辆满载广东侨友艺术团成员的客车,在送行的人群中缓缓起动。   一片泪光。   客车离场部越来越远,车厢里依然弥漫着挥不去的沉重。两天来在农场演出的动人场景,像一幅幅画面,在艺术团成员们的脑海里闪现,一种共同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感情,在他们心中涌动着、交织着……   提起广东侨友艺术团,必然联系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华文学院的前身是广州华侨补校,建于 1953年,是一间专门接收归侨子女的中学。   1995年 4月,深圳举办粤、港、澳广州华侨补校校友…  相似文献   

17.
早期去美国修筑铁路华工留下的文物极其罕见。十数年前,耄耋之年的父亲将一个铁皮箱交给我,说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要好好地保管它。近年来,我对祖辈的历史颇感兴趣,打开那个尘封锈黑的铁皮箱,发现里面有新宁铁路股份簿、清光绪三十三年金山正埠李陇西堂百子会执照、清光绪三十三年广东钱局光绪元宝成元拾元和账簿等文物。  相似文献   

18.
华工问题是我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上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十九世纪下半叶有几十万华工移入拉丁美洲,不仅促进了当时拉丁美洲的经济开发,而且推动了我国和拉丁美洲关系的发展,因此深入研究华工问题对增进我国和拉丁美洲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友谊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来,国内史学界在这方面发表过一些研究文章,但大都从世界范围作总的论述,专门探讨拉丁美洲华工问题的较少。究其原因,史料的缺乏不能不说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中国革命主张的提出和革命组织的发起,始于海外华埠。华侨是革命党的坚定支持者。清末华侨多因地域、方言、宗族纽带而聚合,华侨各帮对革命的态度差异较大。广府人领晚清中国开放和革命风潮之先,海外广府人绝大多数是华工为主的下层华侨,更具革命精神和反清意识,加上孙中山是广府人,海外广府人即成为孙中山最坚定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20.
广东是全国的主要侨区,旅居海外华侨不但历史悠久,而且人数众多。据估计,广东的海外华侨(包括外籍华人)达一千五百万人。可是,在旧中国,他们受到殖民主义者的剥削和迫害,过着“海外孤儿”的生活。长期旅居国外,时刻怀念着祖国和家乡,渴望祖国能够早日强大,家乡经济得到繁荣。在旧中国,华侨投资广东的资本主义企业,就是华侨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一种具体行动和体现。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我们曾先后在侨乡广东、福建以及上海等地进行调查和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