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汀四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四军人闽的第一站,被誉为“红军的故乡、红色的土地、红旗不倒之乡”。开国少将涂通今将军曾盛赞四都:“长汀的革命离不开四都,长汀的革命有一半在四都!”“英雄的四都,奉献的四都!” 星墨之火 红军入闽 1928年冬,中共长汀县特别支部书记段奋夫深入四都,发动群众,先后在同仁、红都、琉璃各村组织秘密农会,发动群众开展抗捐、抗税、抗粮、抗租、抗债“五抗”活动。  相似文献   

2.
正长汀四都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红四军入闽第一站,是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革命基点村25个,是长汀县革命基点村最多的乡镇。全镇在册的革命烈士488人,占当时人口的10.66%(《长汀县志》载,1948年四都全乡人口4578人)。四都被誉为"红军的故乡"、"红色的土地"、"红旗不倒之乡"。红军医学博士涂通今将军为此盛赞四都:"长汀的革命离不开四都,长汀的革命有一半在四  相似文献   

3.
在中央苏区县-长汀县的四都革命老区,有一块镌刻有58名红军革命烈士英名的纪念碑,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块红军革命烈士纪念碑(比瑞金叶坪的红军烈士纪念塔早9个月)。 被誉为“红色的土地、红军的故乡、红旗不倒之乡”的长汀县四都镇,是红军人闽第一站,  相似文献   

4.
彭德怀剃头     
《湘潮》1990,(6)
那是红军年代的事。一天,乡苏维埃主席告诉剃头师傅,要他去给红五军的将士剃头,他高兴极了。他一到营房,就对给他搬凳子的人说:“同志,请你们长官来剃头。”那人笑笑说:“我们红军没有长官。”“怎没有长官?请你去请彭军长剃吧!”那人还是和气地说:“么于军长不军长,大家都一样,么人头发长就么人先剃吧!”师傅心想:这人说话怎么没大没小!他仔细看了那人一眼,只见他穿了一身补丁衣,不高不矮,墩墩实实,蓄着平头。他心想:大概是  相似文献   

5.
正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爬雪山、过草地,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红军长征的"铁流"队伍中,走着一个唯一有教授头衔的人。他个子不高,穿一身不合体的旧军装,腰束皮带,打着绑腿,操一口浓重的湖南新化口音,他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革命军人,又无时不显露着学者风度。他就是来自湖南新化县的成仿吾。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学家1897年8月24日,成仿吾出生在新化县琅塘镇澧溪村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童年时,他先后在私塾、书屋、  相似文献   

6.
《当代贵州》2008,(9):48-48
近年来,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始终关注德江县的经济发展,与德江县人民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3月22日,新桥医院组成了一支“党员博士医疗队”来到德江.向该县人民医院捐赠了价值150多万元的医疗设备。“党员博士医疗队”一行前往革命老区枫香溪镇长征村和枫溪村。走访慰问了93岁的红军失散人员覃礼会老人、83岁的红军遗孀黄修香老人和3户红军后代,分别为他们送去了1000元慰问金,并为两位老人作了体检。  相似文献   

7.
“朱毛红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 “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8.
“朱毛红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 “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长河县民政局退休干部陆范家定,是陆定一同志的儿子。谈起他艰难坎坷的寻父历程,以及与父亲陆定一的半个多世纪的悲欢离合,这位62岁的老人居然几度硬咽无声…··托扬得知生母是个女红军1934年秋天,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北上了,留下部分人坚持在当地斗争,这年11月19日,一位怀孕临产的姓唐的女红军干部被送到福建长汀四都圭田,住进汀西县保卫局区队长范其标家中,次日生下一个男孩。孩子满月那天,省委通知女红军归队转移,她从床上抱起孩子对范其标夫妇说:“大哥大嫂,孩子你们抚养他,你们就是他的再生父母。”说着,深深地向范…  相似文献   

10.
“朱毛红军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 “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1.
“朱毛红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2.
“朱毛红军”,60多年前,在中国劳苦大众的眼里,她是曙光,象征着光明;今天,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她是一座奇伟的丰碑.“朱毛红军”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篇章.人们对“朱毛红军”,目睹者有之——当年的老红军,研究者有之——史学界的朋友,耳闻却不了解者更是有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朱毛红军”的来龙去脉,你可知道?王健英教授积多年苦心探踪,将《“朱毛红军”的组织沿革》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本刊连载.这对不甚了解“朱毛红军”的朋友,应当说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二军首任军长王近山,有许多传奇故事:15岁参加红军,20岁就当上红军师长;被敌人包围了,喊几句话吓跑了敌人;人都死了,还要让他当顾问。这么多传奇故事,缘于一个“疯”字。王近山“疯”到了极点。他在战场上“疯”不够,还要到情场上“疯”一把。站在人们眼前的  相似文献   

14.
红军坟     
红军坟叶源洪在红军走过的地方,在巍峨迤逦的雪山之麓,在广袤无垠的草原上,在牧民居住的村庄中,在斑斓绚丽的花丛间,耸立着一座小山丘,人们称它“红军坟”。在这座坟里,虽然只埋了一顶红军帽,却埋着一个不死的灵魂,一个永恒的纪念,一个连石头听了也要掉泪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去年五月上旬,一位在江西兴国县民政局工作的朋友向我们透露一个信息:苏区时期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健在的不多了,特别是苏区战争年代红军宣传队的“红军女歌手”仅剩一人,她的名字叫谢水莲。一当我们到达兴国县长冈乡这块红色土地时,热心而朴实的村民告知我们:你们来晚了!“怎么回事?请快告诉我们!”“谢老太昨天去她女儿家了,在井冈山。”从村民口中得知:谢水莲已年逾八旬,身体不太好,目前,每月只有“家属生活费”108元、“苏区干部”补助费120元,因而,女儿们经常接她到家中去“保养”一段时间。乘京九列车北上,在井冈山车站下车,驱车4小时,我…  相似文献   

16.
肖甡 《党的文献》2001,(6):39-45
中共中央十分重视红军的建设。中华全国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 ,红军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 :首先采取相应措施 ,提出“扩大与巩固红军的任务” ;二是强调“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的重要原则 ;三是创办红军正规学校 ,培养红军干部人才 ;四是提高军事技术 ,重视地方武装。中央苏区红军建设的成功经验 ,奠定了历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1934年4月27日晚.著名的广昌保卫战以红军败走广昌.退守赤水、头陂一线而告结束。这场历时18天的阵地战、消耗战.是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最大的一仗.参战部队伤亡5500余人。广昌失守后.国民党军步步紧逼.中央苏区面积日益缩小。红军节节失利,陷入困境,被迫撤离根据地.踏上了长征之路。  相似文献   

18.
65年前,在江西省兴国县流行着一首山歌:“哎呀来!要想工农大翻身,必须壮大俺红军.红军就是子弟兵,同志哥,快快报名当红军.”1932年发展红军时,兴国县要组织一个“模范师”,各乡都积极组织青少年报名.报名时,一边组织人敲锣打鼓,一边有女青年唱着这首山歌,气氛十分热烈.小伙子们纷纷报名参加红军,有些十四五岁的青年,因年龄小而未被批准.为此而情绪低落.但不久,他们参加红军的机会就来了.  相似文献   

19.
通常人们认为红军“长征”走了“二万五千里”。然而,“长征”并不等于“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先后举行长征的红军部队共有4支: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 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  相似文献   

20.
正1930年至1934年冬,红军在福建明溪县开展革命斗争,设立多处红军医院。1931年1月,红军新编第七师后勤部医院设在枫溪村杨公庙,备有简易的病床。7月,红四军和红三军团在雪峰谢厝湾祠堂设立红军临时医院,有伤病员100余人。1932年12月,红军在城西陈家大厝(今陈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