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为我们看待和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基本的理论遵循和思想方法。同时,也启示我们必须秉持敬畏自然的科学态度,遵循自然发展的内在规律,在实践中积极推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才能获得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幸福观是以"现实的人"的需求、人的"自由自觉"实践、个人与共同体的融合发展作为观察维度,崇尚的是物质与精神、历史与现实、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评价标准。马克思眼中的"幸福"不仅是"现实存在"的个性表达,而且是实践主体本质力量不断继承、积淀与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把对"至善"的价值思考转换为追求人的个性、类特性以及社会特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真实诉求,从而使人们构建的民生幸福图景在现实世界中得以完美呈现。  相似文献   

3.
承继自由思想发展的脉络,感悟时代命运的遭遇,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根基运思了个体自由思想。在以现实的个人为其逻辑构造基点的基础上,马克思在个体生存意义和终极关怀意义两个层面上建构了个体自由思想。而其理论内涵则在经济之维、共同体—个体之维及积极自由之维三重维度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4.
胡芳 《青年论坛》2014,(1):61-67
马克思文化解放强调把人们的精神文化从现实的重重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实践特性,决定了其思想实践维度的丰富性。该思想具有整体性逻辑:它围绕"人的自由"解放为中心内容展开,以资本主义矛盾的文化本质揭示与批判为逻辑起点,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视野下东方文化的认识转变为逻辑展现,以无产阶级的文化解放为实践手段,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文化解放为应然归属。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本身又包含丰富的思想,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文化解放思想的系统性、结构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5.
祝伟 《传承》2013,(2):32-33
在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人类面临一系列严峻的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人和自然协调发展日益迫切。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讲,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有它的具体历史性,而遵循自由自觉原则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个人与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一生思考和关注的中心。这一中心构成了马克思理论的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关于个人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学说。马克思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则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立足于主体实践立场。揭示了现实生活世界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和依据,把个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归之为人类在实践的基础上生成与建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继承与超越——价值视阈下马克思和黑格尔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与黑格尔之间的关系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的重要课题。价值论视阈下异化劳动、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的解放等思想,成为解读马克思与黑格尔关系最为切实的线索。价值论不仅使我们认识到一个没有被局限于哲学领域的黑格尔,同时更清晰地向我们澄明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继承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具有深刻的理论穿透力和精准的时代指向性,而哲学、经济和社会这三大要素是其不容回避的鲜明主题。马克思在哲学维度上澄明人与自然在"感性活动"的本质境域中是一种"对象性关系",在经济维度上指出资本逻辑是导致人与自然处于紧张对立与异化状态的罪魁祸首,从社会维度上指明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与"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的统一。这启示我们要超越工业文明人与自然"二元分立"的思维模式,彻底走出人是自然"霸主"的误区;建构驯服和驾驭资本逻辑的治理体系,在限制和发挥资本逻辑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构筑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9.
俞树彪 《探索与争鸣》2006,42(12):38-41
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已成为时代的呼唤和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善,人与自然的不和谐是一种恶,扬善去恶是人类伦理追求的一个目的。人类只有在与自然协调和谐相处的前提下,把握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才能获得真正持续、健康的功利和幸福,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李福岩 《长白学刊》2020,(3):48-53+157
完整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首先要从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辩证法这四重维度入手,由此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社会性、历史性、实践性、政治性及其现时代发展和价值。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辩证法这四重维度看,马克思在对现代社会意识形态批判和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总体性与特殊性存在的蕴涵,意识形态的虚假与真实及其他相关蕴涵,意识形态的先导、维护或批判功能的蕴涵,意识形态的过程性与相对独立性的蕴涵。  相似文献   

11.
刘子瑛 《前沿》2011,(20):76-79
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和哈贝马斯共同的理论旨趣。但由于二者对自由的理解存在差异,因而在实现自由、解放的途径方面也各不相同。在马克思看来,只有从根本上变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从而一方面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另一方面将人从这一生产关系所造成的利益冲突中解放出来,才能实现人的自由个性。而在哈贝马斯看来,经济与政治只是生活世界得以存在和再生产所必需的职能系统,真正的解放只有在生活世界的相互作用领域通过规范人们的交往行为才能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2.
孙帮寨 《人民论坛》2010,(4):168-169
意识形态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并没有给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所以对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性质的理解不尽相同。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有贬义说和中性说两个向度,这就导致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理解的两个不同维度:批判维度和建构维度。  相似文献   

13.
汤丽芳 《传承》2014,(8):58-59
马克思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和系统的哲学体系,也没有专门的章节讨论文化。但如果我们从文化的本质入手,观照马克思主义实践的批判维度,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的著作就是一部实践的、批判的文化哲学。当世界遁入虚无否定的后现代文化旋涡中,重新在马克思的文化哲学思想中寻找文化的批判精神,使文化真正成为人之为主体的内在体验与外在印证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当代中国在劳动关系领域的目标任务应该是研究劳动者和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所有者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和谐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谐劳动关系。这是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没有阐述且是当代中国亟待拓展的重要内容,是对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时代化和中国化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5.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要求消除文化冲突和重建新的文化模式.只有消除在科技理性和人本精神、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才能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的观点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的区别在于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本质上来讲,既有斗争的一面,也有和谐的一面。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毛泽东提出的这些富有价值观点的内涵,对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糜海波 《前沿》2013,(1):45-48
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理论,提出了对阶级社会极具批评精神和否定意识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它具有以下丰富的价值意蕴:社会公正是以共同富裕超越阶级分化,无产阶级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创造者,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阶级的逐步消亡是同一过程。在资本走向全球化的今天,阶级与剥削问题依然存在且不容忽视。阐明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价值精神,对于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现象与发展趋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刘强 《前沿》2012,(5):57-59
由于西方哲学中认识和实践都被置于认识论中分析,实践没有在理论上被单独讨论的视角。这就留下了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必然是一个主体的这种和事实错位的现象。如果能将实践主体作为一个在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行事者予以关注,那么事理关系与理论逻辑的相同及不同方面,理论指导的必要性与现实诸因素的合理对接和恰当掌握,对象的发展变化与理论的前行延伸,实践主体的素质与可控及调整,实践过程的计划与验证都将提上考察研究议程。这会使认识的发展更接近事实。只有还原马克思将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对人的需要和价值判断的决定性因素的思想,现实社会生活才能走出理论困境而使人们的实践被重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科学社会分工理论。相对于马克思之前和马克思之后的社会分工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具有实践性、辩证性以及系统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认为全球化的经济表现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超出了国家范围。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世界性的扩张过程中会带来殖民制度,并且随之而来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残酷的商业战争并以血腥的暴力为基础。同时,随着货币和商品流通而形成的世界货币执行支付和购买手段,与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相联系的是信用制度、金融制度、保护关税制度等。马克思认定全球化这一不可抗拒的历史行程将有利于人类的最终解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