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加尔各答是我访问印度的最后一站。对加尔各答的了解只有泰戈尔和他的《飞鸟集》,对于《飞鸟集》也只不过是浅尝辄止。泰戈尔在我的心目中是伟大,这不仅仅是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多是他一生的笃定和坚持跟著作等身。我书橱里仅有的也就这部《飞鸟集》,那还是十堰市旧书市场上刨来的,  相似文献   

2.
姚彦芳 《新东方》2006,(8):63-64
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在他的《吉檀迦利》中有首诗描述了这样一个彼岸世界:“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的高昂,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这首诗的意境和阿马蒂亚&#183;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所追求的意境不谋而合,因为它们同样都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  相似文献   

3.
戎琦 《传承》2012,(21):64-64
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在这个以西方作家为主的得奖者行列中,除了刚刚获奖的中国作家莫言,还有几位亚洲其他国家作家的身影,他们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以色列作家阿格农、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泰戈尔:世界的东方诗哲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了亚洲作家,印度诗人泰戈尔(1861-1941)。这位出生于加尔各答、少年游学英伦的翩翩才子精通文学、哲学、音乐,作品遍及诗歌、小说、戏剧、歌剧,尤以诗歌称名。早期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  相似文献   

4.
王树英 《友声》2011,(3):24-25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的伟大作家,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中国人民的最亲密的朋友。泰戈尔生前热爱中国,赞扬中国文化,十分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他诞  相似文献   

5.
后殖民语境下对泰戈尔民族观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前殖民地作家泰戈尔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反殖民倾向,因此他通常被批评家界定为民族主义作家。但事实上泰戈尔认为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一样,以政治目标为判断是非的最高标准,扼杀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理想,同时也放弃了东方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制造了新的对立,冲突以及不平等。  相似文献   

6.
蝴蝶     
宇文正 《台声》2014,(5):49-50
<正>一位监狱写作班的学生坤给我写信问起一事,张爱玲《流言》中的《炎樱语录》里,"我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而他读到另一个说法,泰戈尔的《飞鸟集》里也有"蝴蝶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她自己"之语。他说泰戈尔在张爱玲出生(1920年)之前已获诺贝尔文学奖(1913年),"张爱玲怎会不知此句话的出处?"  相似文献   

7.
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在他的《吉檀迦利》中有首诗描述了这样一个彼岸世界:“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的高昂;在那里,知识是自由的……”这首诗的意境和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所追求的意境不谋而合,因为它们同样都是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以自由看待发展》是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印度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的一本新著,该书是作者综合了他在经济学理论、经验研究以及道德——政治哲学领域多年来的卓越成果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阿马蒂亚·森改变了传统理论中评价发展的尺度即发展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  相似文献   

8.
孙柏林  田晶 《思想战线》2011,(Z2):289-291
"诗意地栖居"是人的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方式。泰戈尔作为近代举世闻名的大诗人,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作品广受读者青睐,其中《飞鸟集》更是对中国影响深远。泰戈尔的"自然观"在《飞鸟集》中的突出体现为对"自然"的一种爱与向往,这个思想同他对"泛神论"和"博爱论"密切相连。"飞鸟"展翅翱翔,人类精神畅游,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方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9.
与巨人比肩     
苏利·普吕多姆、豪森、泰戈尔、罗曼·罗兰……这一长串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中,2012年又多了一个人,一个中国人:莫言。  相似文献   

10.
余杰 《北京观察》2001,(2):46-48
1994年12月7日,当大江健三郎荣获该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到日本时,读者们发现书店中大江的作品少得可怜。与福克纳一样,大江在国外的名气远远超过了国内。我在大江获奖前一年就已经注意到他的作品。记得那是1993年秋天,我在北京大学台港文献中心,惊奇地发现了那本台湾版、金色封面的《个人的体验》。然后,一口气就读完了它。2000年9月,大江健三郎应邀访华。自20年代印度大哲、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访华以后,又一颗闪亮的文学之星掠过中国文学的天幕。如果说当年白须飘飘的泰戈尔让中国人感到遥不可及,那么今天大江的来访则让中国的作家和读者“别有一番滋味在  相似文献   

11.
《友声》2011,(3):22
今天我很荣幸同大家欢聚一堂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今天的庆祝活动是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的。首先,我向对外友协表示感谢。印度和世界许多国家的首都均在纪念泰戈尔诞辰。这非常适于他的国际主义精神。泰戈尔给  相似文献   

12.
印度有个国际大学,国际大学里有个中国学院,中国学院是印度汉学研究和汉语教学的中心。辉煌而不平凡的历程印度国际大学座落在加尔各答西北约160公里处风景如画的圣地尼克坦(传统意译“和平乡”)。这所驰名世界的大学是大文豪泰戈尔于1912年亲手创办的,这里曾是泰翁当年实现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和从事社会改良的实验基地,他在晚年几乎把全部精力、财产,也括所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1913)都奉献给了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7,(14)
<正>歌与诗可以形成什么样的作品,什么样的连结?就可以与自己对话、与他人沟通、与世界交流……真正好的作品,我想,应该是来自真诚且深度的省思与自问。巴布·迪伦(Bob Dylan)以诗、词曲、歌声、乐器创作引人瞩目,获得无数音乐奖项,其中就有普立兹奖、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以来我不熟悉他的歌曲,倒是很喜爱以他内在灵魂为原型的电影《摇滚启示录》(I’m Not There)。6人分饰的角色,不同  相似文献   

14.
微观     
《小康》2016,(24)
正@Velvet Sue:不用心疼村上春树,最终他会以一个长跑运动员的身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美国传奇民谣歌手Bob Dylan获得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这也是史上第一个词曲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学院表彰其在经典的美国传统歌曲中做出的创新性富有诗意的表达。其实过去几年一直有猜测他会入围诺贝尔文学奖,但都没人看好,最终还是拿了。点评:文学和音乐是艺术的两种表现形式,至深则通。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儒家的"仁爱"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他,决定了他关爱他人,关心民生疾苦,关注国家命运的性格,读其诗,知其人,可直接感触到的是他那浓浓的"情".他至情至性,是"诗圣",更是"情圣".  相似文献   

16.
《北京观察》2012,(12):6-6
当地时间12月10日,2012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中国作家莫言出席,并从瑞典国王手上接过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证书及金质奖章。10月11日晚揭晓的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由中国作家莫言获得,他也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评委会给出的理由是,"通过幻想与现实、历史视角与社  相似文献   

17.
黄健 《今日广西》2008,(6):50-53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公元前2000年前后创造了印度河文明。印度领土广阔,人口众多,服饰色彩斑斓,女性婀娜多姿,男性刚毅深沉。1913年,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印度的早晨》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新旧德里风格完全不同,泰姬陵的伊斯兰教色彩浓重。瓦拉纳西恒河沿岸是印度佛教胜地;印度电影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两亩地》、《流浪者》和《魂归故里》等电影是传世经典:印度有世界上最优秀的软件设计师;  相似文献   

18.
10月影坛,因莫言成为首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而冲淡了"十月围(电影)城"战绩不佳的窘境。"攀缘"一下,笔者曾有幸在饭桌上坐在莫言身旁,那是影片《红粉》的一次研讨会后。他没有像自己曾描绘的"吃起饭来奋不顾身",话也不多,只是很留心地听别人说,但一开口,又往往"很逗",却明显不是有意的,也就全无某些人"幽默未遂"的尴尬。后来又邂逅过,听他偶尔提及家乡、童年与生活,多少感受到那是其创作的触发点和灵感的永久源泉。故乡高密比他"出名"早很多,其"扑灰年  相似文献   

19.
我感恩     
一首诗在西方感恩节期间广为流传。读了这首诗,你会发现,生活中一切的不如意其实都有积极的一面……有每夜和我抢棉被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连在外。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吃得很好。有阴影陪伴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有待修整的草地,待清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那表示我有个家。能找到最远的那个停车位,因为那表示我还能走路,且还有幸能有辆车。有巨额的电费账单,因为那表示我冷气吹得爽。教堂礼拜时我身后有五…  相似文献   

20.
面孔     
正加西亚·马尔克斯当地时间4月17日,哥伦比亚著名作家、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因病去世,享年87岁。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出生于哥伦比亚,1961年移居墨西哥继续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特色是用幻想与现实的巧妙结合来反映现实,审视人生和社会。他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