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昭武在《光明日报》2009年2月6日上撰文认为,在社会主义中国,服务型政府最根本的道德责任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为社会提供合道德原则的制度供给,即提供良好的制度服务;二是要为社会提供合道德的公共政策,要求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要从公共需要出发,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基本权利,彰显人文关怀,坚持人性化管理;三是要为社会提供合道德的公共产品,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要求,向社会提供质量上乘、数量充足的公共产品;四是要为社会提供合道德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2.
精神文明建设要跳出“伦理本位”传统华东师大蒋德海精神文明的核心是什么?一个流行的看法是:道德。道德为什么能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概括起来大约有三个理由:其一,中国是伦理社会。中国与西方不同,在中国人与人之间是直接的,即伦理的,而西方社会在人与人...  相似文献   

3.
法律的目标应该是“扬善抑恶” 《新周刊》:你如何看待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危机? 郑永年:什么叫社会呢?一个人不叫社会,三个人以上叫群体,群体要想生长在一起,就需要道德。没有道德的群体不叫社会,没有道德个人是生存不下去的。《新周刊》:道德国度却面临着道德危机,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4.
包刚升 《传承》2012,(15):90-91
道德溃败似乎已经成为常见现象。尽管有人试图论证这仅是特例,但更多人是通过自己的耳濡目染来判断真实的道德状况。在凤凰网组织的一项超过10万人参与的调查中,竟然有87.7%的网民不同意中国“主流呈现出良好道德风貌”,认为中国“道德滑坡状况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精神之代表的儒学,本质上是一种道德的哲学,或者说,是一种道德的形上学。因此,探讨儒学的道德精神,对于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视角。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儒学的道德精神。一、“成德之教”———儒学的理论出发点西方人也讲成德,也有道德学、伦理学,但其入手处,却是一种知识的眼光。比如西方哲学教人要“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也有一个著名的命题,叫“知识即美德”,在对德的理解上,是很具代表性的。西方哲学家总要对“善”下一个抽象的定义,论证道德的合法性,也表现了这种思想。孔子…  相似文献   

6.
于平 《民主与法制》2010,(16):44-44
发言不负责任、追名逐利无度、学术道德堕落……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纷纷陷入信任危机,是当今中国社会的奇特现象。有媒体调查表明:只有44.8%的受调查者在遇到重大问题时,愿意听专家的观点;认为“专家是社会权威,值得信赖”的人只占6.5%。  相似文献   

7.
反思中国人的现代化历程,从文化内涵来看是由两条线索构成的:一是对传统儒家道德文化的批判和超越;二是从现代性精神内涵中获得。而当代中国道德危机的根源恰恰蕴涵在这两条线索之中。  相似文献   

8.
“这一天是公元1991年5月25日,是我成功到达黄河源头的日子,追随着这奈黄色的巨龙,我历时两个多月,行程五千公里。在这条河边,中华文明从五千年前开始发轫;在这条河边,中华帝国创造了空前的辉煌。在这条河边,中国人形成了同一个国家同一个民族的心理和情感。”  相似文献   

9.
海正集团是我国医药行业的出口领军企业,70%的产品销向国外,同时也是国家首批正式命名的91家“创新型企业”之一。建有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发力量在国内制药企业中名列三甲;目前公司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500多人,占员工总数的52%;专职研发人员400多人,其中博士、硕士学历人员130多人,外籍专家13人。  相似文献   

10.
人类的“堕落” 有学者这样描述原始儒家和犹太教道德的相似之处:“犹太教是一种典型的主流伦理学体系,它不是康德式的孤独个人立于宇宙中按理性原则自我选择,而是由民族国家立法者为民族国家的利益,从那里秉承绝对命令,一次性确立各个方面的道德原则。这些极为详尽甚至有些繁琐的律法,与中国的礼一样,在后世常为人非议,认为僵硬、可笑、外在、形式主义,但律法——礼文化有其优点,它使道德生活化或美学化。  相似文献   

11.
王怀超 《传承》2013,(1):8-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对苏联模式的反思,二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三是对时代主题和世界发展潮流的积极回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开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毛泽东时代,形成于1978年开始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的改革开放新时期,发展于江泽民时期和胡锦涛时期。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会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道路有以下七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三是以改革开放为发展动力;四是“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五是实现共同富裕;六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七是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为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时下有些中国人的道德失范主要来自对道德价值标准的有些怀疑和失望。作为一种补救,把生产力标准引进道德评价在理论界已有多年。在道德评价中,道德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并用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道德的适应面,然而也应看到,两套标准并用虽是当今道德建设的成绩,但毕竟不是道德建设的目标,尤其是跨世纪的道德标准建设更不能以此为目标取向。一、是道德的幸运还是道德的遗憾?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道德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亏损企业的倒闭,强者兼并弱者;合同制取代铁饭碗,部分工人的待业;重奖的诱惑,受罚的恐慌……种种前所未遇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入主总统府,冯国璋登上了权力的巅峰。但是,他脚下的路却荆棘密布:放眼全国,清王朝土崩瓦解形成的军阀割据局面依然如故;而北洋政府内部,袁世凯死后北洋集团群龙无首,已经逐步分化,以冯国璋和段祺瑞为中心形成了直系和皖系军阀;而民国初年的政治乱象,尤其是袁世凯、张勋接连复辟帝制,使刚刚发轫的共和政体遭受严重打击,帝制与共和之争仍困扰着时局纷乱的中国。  相似文献   

14.
辛鸣 《传承》2012,(1):12-13
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邓小平说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深刻地揭示:信仰坚定,党的事业才可能昌盛;信仰淡化,党的事业则会受挫——  相似文献   

15.
儒家把人的本性归结为仁义道德,人的价值就在于实现仁义道德,人是作为道德主体存在的,做人的过程就是道德修养的过程,背离道德,人就不成其为人,故儒家人格价值观是一种道德人格价值观。儒家道德人格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中占主流的人格价值观,对中国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社会所经历的社会转型,是全社会范围内一次重大的利益调整,利益型不仅表现在体制上的转型,而且更深层面地、更具根本意义地表现在人的道德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提高。转型呈现的多元化格局使社会整体利益和各种社会利益本身都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并使人民群众焕发起在旧体制下被泯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社会主义恢复了活力和动力。但与此同时利益转型对社会道德价值观念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严重阻碍了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因此,本文认为必须重建适合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明体系,具体的方法思考是:协调和整合多元利益:强化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加强道德教育的力度;对传统道德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转换等。  相似文献   

17.
在丰收的金秋时节,举国关注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结出累累硕果,54位全国道德模范以他们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质、感人的事迹、博大的襟怀,感动了全中国,感染了亿万人。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中国的精神风貌;在他们身上,体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巨大成就和公民道德建设的丰硕成果。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美的中国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厚德载物、德行天下的优良传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动力。我们党历来重视道德建设,始终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作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在进入转型社会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以及改革开放前三+年里,“性”是一个被列入禁忌领域的话题,文革期间的中国宛如清教徒社会,某些人在性领域突破清规戒律之举会被人视为“流氓”“破鞋”。今天看来稀松平常的一些两性行为当时就被定为“流氓罪”,使违规者吃尽苦头。  相似文献   

19.
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类型简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类型的道德: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市场经济道德、社会主义道德。依据马克思的历史观所提供的道德评价的社会历史标准,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应属于否定性的道德;市场经济的道德应是时下所容许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应是我们大力提倡的道德。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方式,是完全可以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这就内在地决定着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原则与市场经济道德价值规范既矛盾又统一的特性。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合理思路应该是:…  相似文献   

20.
一、当代中国道德嬗变的历史沉思伴随当代中国的经济社会转型,社会道德发生了剧烈的膻变。嬗变中的社会道德将走向何方?对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嬗变前景的认识和构想,应当建立在深入思考两个问题的基础上:一是社会结构、体制转型的走向;二是道德传统是否具有通过调适实现自身绵延的可能。后一个问题的思考之所以必要,乃是因为如果道德传统仍具有通过调适而自身绵延的可能,那末当代中国道德嬗变的前景,就是道德传统的自身调适;反之.就是道德传统的创造性转换。面对这两种可能性方向形成的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路.不大一样。当代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