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亘北,山水俱阳,故有咸阳。咸阳湖景区位于渭河咸阳城区段,湖面面积近2000亩,蓄水量可达240万立方米。两岸建成有约2000余亩的生态景观带。在景区内及周边有"统一广场""古渡廊桥""渭滨公园""古渡公园""南苑公园""古渡遗址""清渭楼"等景点,充分展示古都咸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及现代宜居生态城市的风貌。蓄渭河水而成的"咸阳湖"景观碧波荡漾,给咸阳增添了灵气,引来了人气。  相似文献   

2.
咸阳古葬群告急郭群咸阳北偎九宗之山,南濒渭河之水。曾为周、秦、汉、唐等十一个王朝的都城或京之地。皇天后土,人杰地灵。绵延数百里的渭北咸阳源,历朝历代,均为皇亲国戚的重要墓葬群,古诗有道:“渭水桥边不见人,摩挲高冢卧麒麟。干秋万古功名骨,化作咸阳源上尘...  相似文献   

3.
1这是一块斑驳的记忆,涂抹之间,便将这里的人,这里的事隐人了历史的云烟深处。 当年有座山叫惠泽山,火山岩和花岗岩将它叠垒,在水际之泱,它雄踞一方,大有傲视天下之状,于是便有了一段汉高祖在这里册封无诸为闽越王的历史传奇,这一年是公元前202年;及后,它的名字又因闽王王审知在这里受封而再次夺目辉煌,——当然这已经是千年之后的五代后梁时期。  相似文献   

4.
咸阳,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距省会西安只有25公里。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480万。华夏第一都的“咸阳城”掩埋着9位汉皇和9位唐王,成了华夏历史上恢弘时代的见证。 咸阳曾经是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秦王朝国都,素以“秦都、汉陵”闻名  相似文献   

5.
“把目光投向西部,在咸阳收获财富。”咸阳市委书记宋洪武、市长张立勇以充满激情与诱惑的口吻在“中西部企业与台商恳谈会”上推介咸阳。这是不久前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的一幕。为鼓励台商前往咸阳投资,他们与台商座谈时讲述了一段刘邦和项羽争霸的故事:“2000多年前,刘邦和项羽曾相约,先入咸阳者王之。如今,广大台湾朋友先到咸阳,就一定能够收获财富,就一定有望成为企业之王。”咸阳市委、市政府的梦想是将“中国第一帝都”——咸阳打造成为继东莞、昆山之后第三个台商聚集地。台商投资大陆路线图历史的选择最终都不是偶然…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临潼区地处八百里秦川中部,是古都西安的东大门,跨渭河两岸,扼新欧亚大陆桥及贯通陕西南北的西韩、西延、西康铁路之咽喉。面积898平方公里,是我国著名的骊山风景名胜区所在地。  相似文献   

7.
高原 《人民公安》2005,(23):58-59
中国之大,2000余县。一些县人们知道,多数县只知其名,还有一些很少有人知晓,比如,旬邑县。在陕西省只要你问起旬邑,有人说在陕南;有人说在关中;有人说:噢,知道,在陕北;也有人忽一愣,旬邑!哎,在啥地方来着,真还说不上来,唉……谁知道呢。从省会西安出发,由西或北有四条大道通往旬邑。朝西过渭河经咸阳有两条。一条沿西兰公路,过礼泉、乾县走永寿梁子,进彬县城过泾河,翻上九里坡就到了旬邑张洪塬。这是条大道,当年陕甘总督左宗棠西上收复新疆走的就是这条道,沿路多柳树,人称“左公柳”。一条出咸阳过泾河,经泾阳县口镇入山,沿沟间开凿的大道曲…  相似文献   

8.
在去甘肃秦王川的车上,从车窗 外不时飘来秦川姑娘浓郁的民歌,秦川姑娘是在讴歌甘肃人民引大入秦灌溉工程这一恢弘的壮举,那歌声似乎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清冽甘醇,令人回味,它引领我们进入秦王川地区。 秦王川地区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土地连片集中,是一片极适宜发展灌溉农业及林、牧业的地区。但秦川地区是甘肃省的千年旱塬、年均降水量仅为285毫米,而年蒸发量高达1888毫米。由于长期缺水这里的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农业产量低而不稳,自然条件恶劣群众生活十分困难各项事业都受到了制约。在…  相似文献   

9.
《中国减灾》2012,(4):34-36
黄河第一大支流渭河横贯甘陕,在灌溉着八百里秦川的同时,每到汛期,受上游洪峰和天降雨水的影响,也会频现一处处令人揪心的险情。  相似文献   

10.
历史厚爱杨凌。杨凌坐落于秀美的八百里秦川腹地。华夏农业始祖后稷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在杨凌开办了西北地区第一所培养农林科技人才的高等学府──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当时方圆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聚集了农、林、水、牧等70多个学科的学子。1997年,历史再次选择了杨凌。国家将这至正式建设为全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在,杨凌“农业科学城”的名字已被海内外尽知。这里云集了4000多名科教人才,他们当中有一大批曾为科学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悠久的华夏文明犹如一棵参天大树,到了北京只看到树冠,到了西安才能看见树根。咸阳位于关中平原中部,毗邻西安,是中国著名古都之一。这里聚集着27座汉唐时期的帝王陵,近一千座皇亲国戚、名门重臣的陪葬墓。作为中国历史上13个王朝的都城或京畿之地,咸阳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为她赢来了天南地北的观光客。  相似文献   

12.
<正>百里黄金海岸,千年人文积淀,万古绿树繁花——这里是万宁。这是一座多彩之城——这里有连峰耸翠、绿野仙踪之绿,海天一色、山海相拥之蓝,千帆竞技、时尚动感之红……多彩荟萃中显出独有的地理与人文景观;这是一座开放之城——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在与博鳌隔湾相望的龙滚河畔,中非合作永久会址正在火热建设,不久后这里将成为海南崭新、夺目的外交名片;这是一座文化之城——红色文化、佛教文化、华侨文化、槟榔文化、海洋文化、书法  相似文献   

13.
陈军  任文轩 《中国保安》2005,(23):44-46
陕西宝鸡古称陈仓,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里,周秦王朝的发祥地,以“佛骨圣地”、“青铜器之乡”的美誉成为闻名海内外的文化旅游城市。位于市区的渭河生态公园犹如一块碧玉镶嵌在渭河水中,景色迷人,古意盎然,再现出数千年前陈仓之古韵,使这座西部历史文化旅游名市更加靓丽。渭河公园位于渭河河床内紧邻北堤一侧,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180至240米,面积约61万平方米,以其湖滨风光、古渡春晓、千禧乐园、五环广场、梨园秋色、陈仓古韵、渭水烟紫七个景区呈现出一副自然和谐的生态园林景观,其具有西府特色的民间工艺品模型以及许多健身场地和器械…  相似文献   

14.
石振声 《中州统战》2002,(11):44-45
距修武县城东北15公里,有两处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浊鹿城遗址和禅陵。这两处重要的文物遗址,不但记录了我国三国时期的一段历史,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的历史见证。当今日本的三大姓氏——坂上、大藏和原田的祖庭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5.
咸阳,中国著名古部之一,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是秦汉文化的重要发祥地。20世纪中叶,一所为千里之外的雪域高原培养人才的高等学府——西藏民族学院在此成立。在西藏现代文明的进程中,西藏民族学院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它以富于想象力的方式开启了西藏高等教育的序幕。 西藏第一所高等学府诞生 西藏第一所高等学府的诞生和选址极富时代色彩。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宣告西藏和平解放。  相似文献   

16.
胶东半岛,黄海之滨,有一处花园式旅游度假胜地。这里是儒家文化早期传播地之一;这里曾被秦始皇选为东游来回小憩的理想寓所;这里一直流淌着全真教鼻祖王重阳带徒修业的圣泉。她就是被世人誉为金岭银滩的乳山。在这片古老、美丽而新奇的田野上,闪耀着一颗不大不小的明珠——乳山市金岭经济技术开发区。 环境这边独好 海内外朋友看好金岭,并不是由于这里地下有金,他们首先感兴趣的是大自然所赐予的最适宜人类生存和对外交往的区位优势。金岭西近青岛,北邻烟台,东靠威海,俨然一个“金三角”。这里地处北纬 36度 42分,东经 121度 12…  相似文献   

17.
神游九乡     
本刊记者 《创造》2010,(5):106-107
在彩云之南,有一块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里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为一体;这里有千姿百态的溶洞,深邃黑暗的峡谷,更有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这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南九乡。  相似文献   

18.
这里是洋溢着鲜活,升腾着希望的土地,这里曾是金戈铁马昆阳之战的古战场,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叶县昆阳镇这座千年古城重放异彩。历史上昆阳镇曾有“师克由来花祥和,萧王兵马固无多。自从大战昆阳后,却笑前朝散楚歌”的硝烟和呐喊,更有“天上雷风扫妖气,人间虎豹畏真龙,千秋一片昆溪月,曾照堂堂盖世雄”的峥嵘与悲壮。时世变迁,岁月更迭,昆阳镇仍保留有比较完整的文庙、真武庙大殿、叶公墓、《幽兰赋》碑、孙家岗遗址、明代县衙等历史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昆阳镇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开拓创新,坚持一切围绕增加经…  相似文献   

19.
神游九乡     
《创造》2010,(2):96-97
在彩云之南,有一块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里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为一体;这里有千姿百态的溶洞,深邃黑暗的峡谷,更有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这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南九乡。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记者 《创造》2011,(9):83+82-83
在彩云之南,有一块美丽的地方。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这里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族风情为一体;这里有千姿百态的溶洞,深邃黑暗的峡谷,更有热情好客的彝族同胞,这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云南九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