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女劳动权益保护是妇女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我国保障妇女劳动权益的法律规范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在妇女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的保障问题中,仍是空白;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显现出《妇女权益保障法》存在不少欠缺,有待从立法观念、具体保护和惩戒措施、法律救济途径及执法监督等方面予以完善,切实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  相似文献   

2.
简讯     
<正> 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近日邀请首都各界妇女就刚刚通过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座谈。来自中央国家机关、工矿企业、部队、医疗卫生、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二十几位妇女代表出席了座谈会。与会同志认为,由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作为我国第一部专门性、综合性的全面保障妇女权益的基本法律,无论从形式上或内容上,都超越并完善了我国原有的保护妇女权益的法律,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为我国新时期做好保障妇女权益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法律  相似文献   

3.
简论《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妇女权益的保障及其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权益保障法》全面保障妇女权益,促进了妇女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面临市场经济带来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妇女权益保障法》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论证了妇女在政治地位和人身权益保障方面若干有待提高和有待深化的问题,对目前妇女参政中普遍存在的女代表必须同时具有双重或多重身份之降低妇女参政质量的通行作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妇女权益必须着眼于保障妇女的发展权利,它是妇女获得一切权利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这是我国各族人民特别是妇女群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一、本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妇女权益保障法》,以马列主义妇女观为指导,以我国宪法为依据,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全面确立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机制,巩固和发展妇女解放运动  相似文献   

5.
<正>妇女权益保障是我国人权事业的重要内容,不仅关系妇女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积极稳妥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探索办理安全生产、公共卫生、妇女及残疾人权益保护、个人信息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公益损害案件,总结实践经验,完善相关立法”。  相似文献   

6.
景春兰 《政法学刊》2016,(4):108-114
广东地处发展与改革的前沿。广东地方立法以国家妇女权益保障立法为根据,紧跟国际妇女权益保护规约,首次从法律上明确性别平等的内涵,采取一系列有效行动或措施促进妇女发展和性别平等,具体细化和执行妇女参政议政权、工作权、婚姻家庭权益、财产权益等保障规定,同时,广东地方立法突破国家立法,出台保护妇女权益的诸多创新性法律规定,推动我国妇女权益保护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为劳动者包括妇女维护其劳动权益带来了春风,但现实中侵犯妇女劳动权益的事件仍屡屡发生。本文在阐述我国妇女劳动权益保护的现状基础上,剖析了制约妇女劳动权益实现的法律原因,进而提出了完善我国妇女劳动权益法律保障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论进一步完善妇女权益保障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的法律地位如何,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进步程度,妇女权益保障立法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国家法治目标的全面实现,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律调整领域应当不断拓宽,调整的手段和方式亦应不断更新和完善。一、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立法存在的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二十年的立法实践,我国已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妇女权益的立法体系。妇女维权事业真正走上了法治化轨道,改变了长期以来主要依靠政策和行政手段的传统做法。但目前还远未达到预期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  相似文献   

9.
王静 《公民与法治》2005,(11):40-4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妇女权益保障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制度上加以解决。及时对妇女权益保障法进行修改,就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实现男女平等,更充分地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28日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该决定将自2005年12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10.
周如斯 《法制与社会》2011,(25):187-187
在封建时期由于文化政治等因素,各国妇女的地位相较于男性都较为低下,对于妇女身体的残害和精神的压迫情况层出不穷。但近年来随着政治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女权运动的发展越来越高涨,要求对女性权益进行保障的呼声越来越高,各国在女性权益保障的问题上在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但是,妇女权益的保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进行的过程中可能遭到传统文化等因素的阻拦,要耐心的构建女性权益保障的系统工程,争取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1.
<正>妇女的权益保障与家庭秩序、社会结构的关系紧密,许多妇女权益保障问题需要在社会制度中加以解决。在多层次、多方面、多元主体的保障网中,检察机关一直是妇女权益保障的重要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经历了三次修正或修订,从全面修改、局部调整到大幅修订,构建起了检察机关对妇女权益的阶梯式、渐进式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已于1992年10月1日起实施。这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保障妇女权益的重要法律,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妇女权益保障法》既规定了全社会对妇女合法权益的保障责任,又明确指出:“国家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笔者仅就女性“四自”精神与保障妇女权益的关系谈些看法。一、“四自”精神是现代女性必备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完善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方从以下几方面论述了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完善问题:尽快建立健全妇女权利保障机构;规定人民代表大会中女代表候选人的比例;在劳动用工制度中不得歧视女性,加强女职工劳动保护立法和执法;将保护农村妇女责任田、口粮田的规定具体化并加强法律责任条款;全面设定侵害妇女权益的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扩大行政处罚的运用范围;拓宽对权利受侵害的妇女的救济途径;以法律解释扩充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内容,适应维护妇女权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完善妇女劳动权利保障法律体系是妇女权益能够得到切实保障的前提。本文从我省近年来妇女劳动权利保障现状入手,分析了我省妇女劳动权利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完善现行法律体系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成都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已于最近正式施行。《条例》在防止家庭暴力和保障妇女健康方面作出了细化规定。其中,对妇女土地权益作了详细规定,比如,“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理由剥夺妇女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彭江红 《时代法学》2005,3(6):68-7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我国关于妇女权益保护的制度也逐渐趋于完善,妇女维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国在妇女性权的保护方面有些还停留在形式上,特别是性骚扰和家庭暴力以及婚内强奸等问题都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妇女权益相关立法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与世界上性别赋权状况最好的北欧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距离。中国当今的妇女权益保障立法应该进一步完善,首先,在立法理念上,要转变传统观念;其次,要制定一部符合中国国情的以平等权为价值追求的《男女平等法》。  相似文献   

18.
十年来,我国在立法过程中对男女平等给予了极大关注,国家相继颁布实施了百余件涉及妇女权益保障的法规和规章,使保障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不断健全。然而,妇女法定权益的实现,不仅要求立法平等,更要求司法平等,因为,在现代权利救济体系中,司法救济也就是通过法院的诉讼救济是最为重要的方法。本文从意识、技术、职能、审理、管理、合力等六个层面寻求人民法院完善妇女维权机制的途径,期望用积极、开放、能动的司法实践推动妇女维权工作不断前进,从而有效缩短妇女实际法律地位与立法规定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黄灵 《检察风云》2023,(5):12-13
<正>2022年11月23日,经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明确了检察机关对侵害妇女权益的违法行为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情形。保障妇女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1994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并于1997年、2007年进行了两次修改。为更好地落实国家部署,  相似文献   

20.
我国妇女农地权利法律制度运作的实证研究与完善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保护农村妇女土地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但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妇女土地权益频受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未得到充分的保障。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立法上对"男娶女嫁"婚嫁方式可能损害妇女土地权利的认识不足;二是法律、政策的相关规定互相矛盾;三是立法上对妇女权益法律保护的效果适得其反;四是法律规定过于原则,操作性不强;五是当村规民约侵害妇女土地承包权益时,缺乏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为此,应当有效化解政策、法律之间的冲突,完善细化法律规则,在立法和执法过程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加强对村规民约的法律审查,消除制度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