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颖  马坦 《检察风云》2023,(8):26-27
<正>近年,杨浦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杨浦区院”)按照市院工作部署要求,大力推进“关注困难妇女群体,加强专项司法救助”活动,进一步充分发挥检察机关职能优势,加大司法过程中对困难妇女的救助帮扶力度,更好维护妇女权益。沟通联系,主动发现线索截至2022年9月5日,杨浦区院受理审查司法救助案件30件,已经办结司法救助案件22件,发放救助金额25.3万余元,司法救助率达到5.7%。  相似文献   

2.
对于因故意伤害、交通肇事等造成人身伤害,且通过诉讼途径无法获得有效赔偿导致生活困难的被害人,检察机关应当能动开展司法救助工作,以数字赋能推动司法救助提质增效。要注重推进司法办案、社会救助等数据的归集共享、梳理应用,通过数字建模实现智能分析匹配,有效挖掘司法救助线索。既实时同步开展检察环节司法救助,又积极拓展审判执行环节的司法救助,同时加强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联动互动,并借助政法网格员队伍提升困难群众核查质效,有效构建多元联动的救助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3.
2021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修订《人民检察院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细则》,这是深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的具体举措。本次修订确立应救助尽救助原则;明确控告申诉检察部门是开展司法救助的专责部门,突出强调主动救助;更加注重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的衔接,积极推进社会治理、源头预防和社会矛盾化解。检察机关应准确把握开展司法救助的性质、原则、职能分工、救助对象的范围等重点内容,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工作主动性,自觉能动服务大局,推动司法救助工作“提档升级”。  相似文献   

4.
开展国家司法救助工作是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司法为民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江苏省连云港市检察机关通过推动构建"四快"工作机制、明确司法救助标准,破解司法救助实践难题;构建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融合机制,形成救助合力;规范救助资金监管、加强跟踪回访,强化司法救助效果,为优化提升检察司法救助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开展司法救助工作是检察机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传递司法温度的重要举措。对于司法救助线索发现难、救助渠道单一、救助力度欠缺、救助标准不一、监督治理不足等问题,以业务应用为主导,以“务实管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构建智慧救助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分类集成重点群体执法司法数据,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总结提炼规则,实现救助线索由人工摸排向智能筛查转变,案件受理由个案申请向类案推送转变。基于大数据研判,积极推动司法救助与社会救助双向衔接,推进大数据法律监督工作行稳致远。  相似文献   

6.
司法救助作为国家改善民生、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中存在着因信息衔接不畅通、救助线索发现难、救助标准不统一、部门协同不及时等导致救助实效不到位等问题。检察机关应树立大数据思维,加强大数据运用,通过加强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建立区域困难群体信息数据池,依托司法救助服务乡村振兴实体化工作平台构建大数据模型。通过大数据赋能司法救助工作,检察机关能够快速锁定救助对象,精准测算救助金额,同步开展社会救助、分类帮扶,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
庄嘉 《检察风云》2023,(5):13-15
<正>近年来,我国愈发重视妇女事业的发展,持续完善妇女权益的法治保障。目前,我国已建立涵盖100多部法律法规在内的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先后制定实施3个周期的妇女发展纲要,性侵、虐待未成年人、拐卖妇女儿童等犯罪行为受到了有力惩处。不过,在执法司法实践中,性别歧视处置、家暴维权、性骚扰处置、被拐妇女救助等领域仍需完善。因此,修订妇女权益保障法既是回应社会关切的现实需要,也是夯实妇女权益救济渠道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8.
检察机关办理司法救助案件,对于常见多发的案件类型,可以进行大数据建模,通过与相关单位协作配合,进行数据收集、数据碰撞和对比,全面筛查类案救助线索。在拓展刑事类救助案源的同时,可以依规开展民事类救助,有效解决救助案件线索渠道来源单一、救助工作开展不及时等问题。发现社会救助线索的,应当与相关职能部门协作开展多元化帮扶;发现法律监督线索的,应当同步依法履职;发现社会治理问题的,应当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完善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杨志坤 《法制与社会》2011,(29):268-268
刑事被害人救助是国家开展社会救助的一种形式,既体现了维护被害人合法权益的要求,也体现了法治文明与司法和谐。  相似文献   

10.
针对司法救助案件线索来源少、救助不及时问题,检察机关通过聚焦因案导致生活困难的原建档立卡贫困户、退役军人、未成年人、残疾人、涉法涉诉信访人等重点人群,建立国家司法救助线索大数据筛查智慧应用平台,通过数据比对碰撞,精准、高效筛查司法救助案件线索,变当事人申请为检察机关主动排查,跑出司法救助“加速度”,全力防范化解因案返贫、致贫风险,及时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检察力量。  相似文献   

11.
袁钢  何君  李颖丽 《人民司法》2020,(10):106-111
司法救助是保障基本人权、促进社会和谐、贯彻司法为民、维护司法公信的迫切需要,是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司法救助法治化是健全司法救助体系的基本方向。以国家责任为内涵和覆盖面逐步拓展的外延,是司法救助概念法治化的体现。司法救助功能法治化要求必须坚持其“救急救困”的基本功能,并区别于社会救助,同时做好与其他制度的衔接。司法救助的协调、受理、决定、公开和监督机制法治化决定了司法救助程序的法治化。  相似文献   

12.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对策是当今社会一个非常现实而紧要的课题。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司法救助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是人民法院应尽的职责。然而,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凸现不断,现行司法救助手段却日渐乏力,特别是随着现代司法理念的广泛认同与传播,围绕对社会弱势群体展开司法救助问题之争论也日见频繁。本文从现代司法之公平理念出发,对社会弱势群体之司法救助有关问题论述之。  相似文献   

13.
八面来风     
全国妇联司法部联合开展妇女维权周活动 本刊讯近日,全国妇联与司法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妇联组织、司法行政部门在“三八”节前后,共同组织妇女维权周活动。这次妇女维权周活动以保障和维护广大妇女婚姻合法权益为主题,以开展法律宣传、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为内容,以为基层广大妇女服务为重点,针对侵害妇女婚姻家庭合法权益的问题和妇女在司法诉讼中遇到的困难,为广大妇女群众提供方便快捷、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2月27日,北京市妇联、市司法局举办的“送法下乡到农家”活动,拉开了全国“三八”妇女维权周活动的序幕。全…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扎实推进司法救助试点工作,对司法救助申请正式立案,并开创性地确立了“七分式”案号案由,明确了法院司法救助案件分类标准,充分发挥了司法救助试点法院的引领作用。这一做法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案件案号案由的若干规定》采纳,并于2016年起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实施。  相似文献   

15.
司法救助制度是建立在司法平等、司法文明和司法公正理念之上的一种司法领域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并由于其独特的人丈关怀视角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在司法实践中,司法救助制度仍存有弊病,需要通过一些合理化变革来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时代,“数据”正在深刻改变着新时代的检察工作。本次发布的大数据赋能类案司法救助典型案例,聚焦当前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工作中存在的因信息衔接不畅通、救助标准不统一、部门协同不及时导致救助实效不到位等问题,打破数据壁垒,积极探索构建司法救助大数据模型,充分展现了大数据在推动新时代司法救助工作高质效发展、促进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各级控申部门要树立大数据思维,主动跟上、适应数字化时代大势,构建控申“数字检察”工作模式,推动控申检察业务与数字检察深度融合,以“数字革命”驱动新时代控申工作整体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能动履职。  相似文献   

17.
评说速览     
1让司法救助基金提升司法救助水平据北京法院院长会议透露,北京市高院将建立司法救助基金以扩大司法救助的范围,信访案件将纳人救助范围,生活困难的诉讼当事人也将得到救助。对经济困难的当事人单纯实行诉讼费用的缓交、减交、免交,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建立司法救助基金,则是通过基金的运作模式直接对当事人予以经济上的救助,比缓交、减交、免交政策更能体现出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从司法救助的长远建设  相似文献   

18.
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所救助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是国际上通用的防止家庭暴力对妇女造成和继续造成伤害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受虐妇女庇护所的正常运行需要立法、司法、社会意识、理论制度、运作机制等良好社会环境作为其有效支撑.我国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所现状令人堪优,只有为家庭暴力受虐妇女庇护所构建其正常运行所需平台,才能发挥其应有功效.  相似文献   

19.
司法救助的前身是刑事被害人救助,后者与各国刑事被害人补偿具有同一性,而前者在吸收被害人救助内涵后,不再属于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中的特定概念。社会矛盾激化、纠纷解决的司法化以及普遍存在的执行难现象,是司法救助取代刑事被害人救助的内在原因。我国司法救助以功利主义作为正当化根基,倡导保护生活模式,大幅扩张救助对象范围,实现救助决定权的多元分享,从而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点。明确国家在司法救助中的清偿代位人角色,多元化地理解司法救助的正当性根据,确定被救助人权利主体的地位,同时合理地对救助对象加以类型化,是我国司法救助制度完善的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0.
程德刚  刘欣 《法制与社会》2010,(19):139-139
司法救助不同于社会救助,也不同于国家赔偿。虽然目前我国对于司法救助制度已经有了初步的相对较为可行的规定,但作为新生的中国司法救助制度还亟待完善。为此,本文就我国司法救助制度的现状、困境及完善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