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恩来在青年时期对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索:从个体视角出发,他关注青年学生对民族救亡所应承担的责任,认为青年必须改造旧思想、关注国家民族命运、振奋起救国精神;从社会视角出发,他强调从民德民生和社会组织两个层面来改造国内社会;从世界视角出发,他对日、俄、英、法等先进国家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细致的比较和考察,并最终认定,俄国十月革命所开拓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周恩来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担任新中国第一任总理的20多年时间里,他深入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认真总结经验,研究建设中的客观规律,为把新中国建设成一个独立、文明、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作出了杰出贡献。他提出的许多有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思想观点,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就。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周恩来的重要思想观点,并使它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极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周恩来接受教育时间较早。1902年,在其4岁时,出身书香门第且才学出众的嗣母陈氏便对周恩来进行识字教育,并要求背诵唐诗,这是周恩来学习启蒙的开始。1921年春,在法国巴黎勤工俭学时,经张申府、刘清扬介绍,23岁的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从此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在这19年间,他立志努力学习,把读书和救国联系起来,并为之行动。  相似文献   

4.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关键的领导人之一,立足于实际工作,对经济、政治、文化都做出了深刻的理论阐述和实践探索。他初步探索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经济方面坚持实事求是,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重视科技和环境;政治方面探索民主政治建设,关心民族问题;文化方面关心文艺和文化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1956年前后,周恩来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成果:在对经济建设方针的探索中,提出了实事求是、反对冒进的思想;在改进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中,提出了分权思想和搞一点私营的思想;在对经济发展中智力支持问题的探索中,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和科学技术重要作用的思想;在对外交往中,提出为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争取有利的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些光辉思想,对于今天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由于国民党右派集团的叛变而归于失败,蒋介石根据法西斯主义的建政原理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反动的政权,中国人企盼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美好愿望再度成为泡影,中国社会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在这样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促使中国各个阶级、阶层的政治家、思想家必须对有关国家、民族的命运与前途和革命与现代化等问题进行重新认识和探研,以期寻找到一条真正达于救国救民的道路。 一、各种救国方案纷呈局面的出现 在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重大抉择的关键时刻,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7.
公方彬 《前线》2013,(10):34-37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讲话中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这样的思想在十八大召开期间也已作出清晰表达。实际上,"不走僵化守旧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政治宣言,已经高度聚焦了社会关注,甚至是世界关注。既然道路问题如此重要,那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科学回答民众容易疑惑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由单纯速度趋向向速度与质量并重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也就是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中要以推进人的城镇化为中心任务,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方向就是包容性城镇化,建设包容性城镇和包容性制度应该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城镇化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9.
一、城镇化及其理论城镇化应该包括以下方面:(1)人口结构的变化,即城镇人口不断增长和乡村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的过程,(2)地域空间结构的变化,即农村地域逐步转化为城镇地域;城镇数量不断增加,用地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3)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总量的增加。经济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第二、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加,农业从传统农业向外向型、商品化、现代化农业转变。  相似文献   

10.
刘凯鹏 《党的文献》2016,(1):113-117
《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委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提纲》,是周恩来1949年7月在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纲要。《提纲》所列"政治与科学""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自由研究与计划研究"四个方面,是周恩来科技思想的集中体现。关于政治与科学的关系,周恩来强调科学并不能脱离政治,而且为政治所支配,所管辖;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周恩来从生产力范畴看待科学技术,强调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关于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周恩来强调科学有其自身规律,二者相成相助,必须循序渐进、由量到质;关于自由研究与计划研究的关系,周恩来明确表示要把科技工作纳入计划之中,主动引导国家科技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面对分歧的选择——漳州战役前后的周恩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革命失败后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中共党内连续出现了占统治地位的三次“左”倾错误。与此同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共产党人,则从斗争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并对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与黄炎培谈话时曾指出:"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有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卢作孚去世后不久,周恩来在政务院讨论民生公司公私合营问题的一次扩大会议上,对卢作孚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卢作孚先生不仅对祖国的交通运输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对中国的经济建设也作出了贡献。1980年,中共四川省委为卢作孚作出政治结论:"卢作孚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党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卢作孚的名字为很多人熟识:他是一个企业家,是中国的船王,他从经营一艘小客轮起家,用了不到10年时间,缔造了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企业——民生公司。1938年,在他的指挥下,几万名人员和代表当时国家工业精华的物资和设备从宜昌码头经长江水路抢运到重庆及四川后方,创造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撤退",为抗战保留了重要命脉。其实,卢作孚一生当中,还做了许多值得称颂的业绩。他从17岁参加辛亥革命,到59岁新中国成立后完成民生公司公私合营,终其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和乡村现代化建设的一生,就是为"中国梦"奉献的一生。2013年,是卢作孚诞辰120周年。在此,我们希望能通过部分片段式的记录,让更多人了解这位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的一生,并以此纪念这位可敬的前辈。  相似文献   

13.
《当代贵州》2012,(26):53
邓恩铭,1901年出生在贵州省荔波县水浦村,中共一大代表,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法制化、民主化、渐进和激进作为分析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标准,从而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道路划分为渐进的民主化改革道路、渐进的法制化改革道路、激进的民主化改革道路、激进的法制化改革道路四种改革道路。进一步论述了渐进改革是当代中国治理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在中国面临一系列的治理危机的条件下,只能以效率为指向,进行渐进并且具体的改革,这样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在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关系上,中国应该顶住激进民主化的压力,在优先发展序列上首先完善中国的法制化,为政治生活乃至社会生活确定一系列的规则,确立一支精干的、依法行政的公务员队伍,从而为进一步的政治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最大历史成就,是成功地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北京大学教授闫志民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道路的选择》中认为,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的开创,是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武器、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根本方法、制定了符合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之后最终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后,受苏俄革命成功实践的时代感应,中国共产党开始追求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中共领导人决定,在新民主主义制度下先实现国家工业化再向社会主义过渡;新中国成立初期,根据冷战背景下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中共领导人又决定国家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进行;1956年苏共二十大暴露出苏联模式的弊端,中共领导人以苏为鉴,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经曲折,中苏交恶后引发警觉,中共领导人对国内主要矛盾判断失误,促使这个探索开始滑轨,最后出现“文化大革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近30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共领导人毅然选择改革开放新路,由此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事业.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每一次抉择、转折,都受时代条件的深刻影响,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既带来挑战又带来机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全球化实现了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为我国有效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球化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机遇,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法治建设起着推动作用。全球化促进了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有助于丰富我国的文化生活,增强我国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有助于扩大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本质要求。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征程,党对于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是积极有为的,于西方现代化道路和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比较之中得出,于中国现代化革命道路和发展道路之中逐步奠定;党对于现代化的目标是逐步丰富的,从仅限于工业领域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全方位的覆盖;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之中,中国共产党还将面临一系列新的风险挑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不断深化党的执政规律、以党的自我革命推进党的建设,并由一代代共产党人接续探索。  相似文献   

20.
《湘潮》1990,(2)
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这是中国各族人民从100多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今天,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进一步从根本上搞清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为什么走不通,真正懂得50年代中国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昂首前进。资本主义的梦想在中国破灭的原因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从1840年以后,我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拯救民族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