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嫩江流域的诸多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正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将会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以数字化方式保护少数民族的濒危语言成为语言保护的重要选择。以数字化方式保护少数民族的濒危语言,可以大量记录和保存濒危语言的资料,建立少数民族语言数字化信息资料库,以现代计算机技术对语言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拆分和解读,以有利于语言类的文化遗产更好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
新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新疆高校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了平台.分析了新疆高校民族文化传承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在新疆高校如何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陆思农 《侨园》2022,(Z1):96-97
<正>在中国,优秀的民族体育、民间体育和民俗体育是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内涵,也是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传承、发展、保护、推广和创新的核心内容。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属性的特殊产物倍受物质环境驱使的影响,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面临着边缘化和消亡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正>昆明是国务院于1982年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世居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会城市之一,它丰富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各民族从古延续至今的自然与人文构成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思想、传承着艺术观念和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5.
冉启兰 《学理论》2015,(3):244-24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凝聚,是长期以来一个民族在物质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不断积累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较为宝贵的素材。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利用入手,进而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途径,以便更好地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促进人文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摆脱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困境,本文以扬州为例,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进行分析,重点探究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对其进行分析制定适合扬州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模式,以期推动扬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7.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是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一种有效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纳入旅游产品体系的方式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旅游景区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与修学旅游的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潜在旅游者结合。通过参与到旅游开发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成为非物质文化展示、保存和发扬光大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8.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各种民间文化组织参与保护工作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众色彩。非物质文化产生于民间,也主要在民间流布,与由官府和文化精英创造、居于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有显著区别。其次,与大一统的主流文化风格不同,非物质文化带有深深的民族和地域烙印。以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资源性,来源于其社会性、传承性、流动性、价值客体性等特性,其丰富性和多样性关系到未来世代的福祉。图书馆得天独厚的资源收藏、整理、典藏等条件,使得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文化资源保存开发事业之中甚有必要,有利于活态文化的开发式保存。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发信息资源及社会教育等职能,决定了图书馆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行性。其保护范围包括文化遗产本身,相关实物、场所,人三部分。收集整理和宣传展示是图书馆重要的保护举措。  相似文献   

10.
张少玲 《学理论》2012,(30):148-15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地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不断传承、创新和积淀的成果,它既是文化多样化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更是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华县皮影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通过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法律保护所面临的问题,等等,以华县皮影文化为典例来阐释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所面临的现状,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提供些许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
王兰凤  许敏 《学理论》2014,(7):163-165
对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以便有针对性地对莽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静态抢救与保护成果显著,包括关于莽人语言、习俗的专著、论文和录像。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包括现代生存方式对莽人语言和文化遗产的冲击、主流文化对莽人语言和文化遗产的冲击、非物质文化传承和保护人才匮乏、缺乏动态保护。莽人语言和文化保护应探索新的路径,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2.
正地方文化馆就是指地方文化的集中地,也是各地为群众设立的具有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同时也是我国基层文化机构。地方文化馆有利于推动当代基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还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当初,我国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由于保护机构没有建立健全,所以地方文化馆承担了很重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各文化馆根据自身的优势,很好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进一步发展。一、地方文化馆的职能地方文化馆是各地为了能够更好弘扬和保护当地文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6,(9)
蒙古族是一个既神秘古老又才华横溢的民族,在世界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影响,也留下了许多的文化遗迹。保护这些蒙古族的物质文化遗产,对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大区的建设,对少数民族文化权利的保障,对我国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促进,都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本文拟对内蒙古地区现存的蒙古族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立法建议,旨在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蒙古族的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彰显了人类对文化多样性价值的珍视。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传承母体和文化生态,亦会在发展和变迁中形成民俗主义。应努力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内核,保留其本真性,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整体保护。  相似文献   

15.
李佳珊 《学理论》2013,(23):170-17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增加文化软实力目标和推进文化强国战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有助于实现文化的历史、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工作滞后,应通过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落实各项保护制度完善,推进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6.
古雅静 《侨园》2023,(5):48-49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财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断探索新的形式和方法,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注入强大的内生动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了非遗与旅游业要向更深更高的方向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7.
依饭节是仫佬族人民长期生活习俗的凝聚,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仫佬族民众的诉求。依饭节是最早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节日,其自身起源的神话与传说、供奉的人物与祭仪、旨趣与功能都随时代变迁而变迁。在文化生态视角下,通过解析依饭节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探索依饭节文化的历史意蕴,就能发现其特色文化的构成基质,发现影响其文化生成的社会经济发展力量,发现依饭节文化的传承方向。此视角对于保护和传承依饭节文化、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具有建设性帮助,对于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问题也可提供某种思路。  相似文献   

18.
王兰凤  许敏 《学理论》2013,(15):199-200
莽人的传统礼仪体现了莽人的精神风尚和伦理道德,是莽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莽人的人生礼仪包括生育礼仪、婚姻礼仪和丧葬礼仪。莽人的传统节日有沙吉恩节、新米节和中秋节。莽人传统礼仪、节日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莽人传统礼仪和节日受到多元文化冲击,存在退化甚至消失的危险。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作用,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要由自发向自觉转变需要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岩 《学理论》2012,(30):120-121
根据2012年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作的研究,分析说明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进步,但是文化安全意识淡薄、相关知识普及度低、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少等问题显著。对这些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