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7 毫秒
1.
在齐钢,只要提起郑焕中,大伙没有不服气的。有人说:“人家是大学生,眼下,虽说搞政工的‘不吃香’,可他还是干得挺欢。”有人说:“当领导的,都象他那样不搞歪门邪道,企业准能办好。”还有人说:“他有一句口头禅,叫做‘咬定青山不放松’。对政治工作老是一股劲。”是探索,也是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这时许多政工干部感叹:“老办法不够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能用。”有人自怨自艾:“人家技术干部越老越甜,咱  相似文献   

2.
《侨园》2014,(8):F0002-F0002
本期封面人物、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兴城市四家村老书记、四家村企业集团董事长张文成,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代表”。从198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到现在,26年时间里,他参加了7届全国“两会”,大大小小的议案、建议提了大概180多件,从建议“减免果树特产税”到“农村电网改造”;从“加强农村小城镇建设”到“农村劳动力断层问题分析”,内容基本上都是和农村、农民息息相关的。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现场短新闻评奖在大邱庄举行,当天禹作敏来看大家。他介绍了大邱庄的一些情况后说,以前有人批他,说:“抬头向前看,低头向钱看”口号不对,怎么能向钱看呢?他反驳说:你没有钱能办事吗!现在大家都讲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是什么,记白了还不是钱?农民理解问题就那么简单,讲求经济效益就是向钱看。禹作敏还讲了个故事:有一次,有个领导干部到大邱庄。禹作敏问:“你这局长一月拿多少钱?”“二百多吧。”“想多拿点“吗?”“不想。”“你说这不是神经病吗?通过正当渠道多收入一  相似文献   

4.
有人说:“油是跟着李晔走的:他到东濮,东濮出油;他回胜利,胜利出油。”也有人不服气,说:“不是李晔有本事,是他运气好,油都叫他碰上了!”其实,并不是李晔有什么“好运气”,而是他善于把“决策”同“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还有数以百计的科学工作者给他当“参谋”。  相似文献   

5.
本刊将在《农民企业家》这个栏目里陆续向读者介绍一批当代农村的风云人物——农民企业家。这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商品经济发展而崛起的一代新人,是中国农村经济振兴的希望。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还处于萌发阶段,这些带头的农民企业家的作用十分突出。有人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今农村一些地方的商品经济可以说是“能人经济”。这个说法不无道理。 农民历来被看作是“泥腿子”、“乡巴佬”;农村,历来被看作是保守、落后的地方。怎么会在这样短短的几年之间,就产生了这么多精明强干的企业家呢?这是由于党在城乡推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经济政策,神州大地出现了百业俱兴、生机勃勃的局面。束缚农民的种种绳索逐步解开,他们的聪明才智逐步发挥出来了。一部分农民勇于创新、善于经营,兴办起各种事业,开始是一村一乡的专业户,进而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农村企业家。他们象一颗颗土封尘埋的珍珠,拂去了尘土,立刻焕发出耀人眼目的光彩。 这些农民企业家是怎样同传统观念决裂的?是怎样艰苦创业的?怎样在崎岖不平、条件各异的乡土上开辟成功之路的?他们是怎样在市场竞争的惊涛骇浪里经受锻炼的?他们经营致富之后又是怎样扶持周围较为贫困的乡亲?他们的活动在今天的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6.
瞭望哨     
《瞭望》1989,(9)
某工厂有人上班干私活,领导对他提出批评,有人马上出来圆场:“如今大家都这样,不必大惊小怪”。公共汽车上有人逃票,售票员让他补票,马上有人搭腔:“如今大家都这样,何必认真?”说到有些人行贿送礼,套购、倒卖国家紧缺物资,大发横财,也有人说:“大家都这样!”说起有些掌权者以权谋私,甚至敲诈勒索、询情枉法,人们也漠然置之:“大家都这样!”  相似文献   

7.
一个乡镇有多少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如果有人出题考我,凭我过去在乡下工作的经验,顶多说是十来个。然而我是大大的错了。前不久去农村采访,先是听农民说现在乡镇一级副职以上的领导是如何如何多,以为听错了,实际一考察,使我大吃一惊:一般的是二十多个,个别的镇竟多达三十多位。 官员越来越多,费用越来越大,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这几乎已成为一种公害。“精兵简政”、“能上能下”讲了多年,但在有的地方,“兵”越来越少,“官”却越来越多。现在有些地方精简机构,撤乡并镇,这本是件好事,农民们指望在并镇中也能并掉一些官,…  相似文献   

8.
人有了病,要到医院去请医生诊治,即便没病,也该定期检查一下身体。有病治疗,没病保健,企业亦应如此。 据我所知,有些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管理、经营运行中出了毛病,厂长、经理全然不知,到“病入膏肓”时才毛了手脚。仔细想来,产生这一现象并不奇怪。正如我们不能说所有的企业领导都不懂经营、不善管理一样,我们也不能说所有的企业领导都懂经营善管理,尤其是乡镇企业,多半都是农民在那里当“掌门人”,有的恐怕连企业管理的ABC都没完全掌握,企业“生病”了,要他们及时察觉,显然是不现实的。 从一份资料上获知,国外的企业…  相似文献   

9.
企业发展的人文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理论自80年代初传入中国以来,人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局面。最普遍的理解是所谓的“三层次说”或“四层次说”,前者把企业文化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后者把它划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不同的层次都有其相应的内容;有人把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也有人把企业文化看成是企业职工的群体意识;有人用人本主义管理或人情化管理来概括企业文化的实质,也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意味着非理性因素开始在企业管理中占主导地位,还有人认为企业文化是向东方管理思想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有一年,胡荣华到上海郊区农村去。农民看见“象棋大王”来了。纷纷要与他对奕。他在胜了众人之后,却也有一局棋输给一个青年农民,那位侥幸取胜的农民自谦道:“我是‘野路子’。”  相似文献   

11.
师廷旺 《民主》2004,(4):15-17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三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围绕解决“三农”问题,上上下下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措施,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建设现代化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建设,鼓励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搞好土地使用权的流转等等。应该说,这些措施都很重要,都必不可少。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三农”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数量多、素质低的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关键在于减少农民,而减少农民的前提是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生存发展的素质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陈力这人有些“狂”,不象一个地道的庄稼人。他不安分,爱逞能,你看,他考虑的好些事情,都与众不同。有人说他是半天云里放鞭炮——想(响)得高。 其实陈力的可贵之处,正是他的这种“狂”劲儿。在“十年动乱”中,陈力就象拳头揣在袖筒里,有劲也没地方使。直到改革的春风吹到了福建九龙江畔,历史这才给陈力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干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上海兴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兴标是个传奇人物,有人说张兴标人品好,所有同他做过生意的人都愿意同他交朋友;有人说他思想观念和经营谋略“新”,特别是驾驭企业经常新招频出———或以雄心勃勃克难制胜;或以胆略过人惊世骇俗;或以百折不挠折服岁月……张兴标真的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为此专门走访了张兴标和他的兴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并且比我们想象得还要好。一时间追溯到公元1984年春天的某个上午,一个题为“如果我是局长或所长”的学习讨论会正在上海沪西供电所会议室里进行,时任该所规划设计科…  相似文献   

14.
李俭 《瞭望》2003,(49)
说起公民杨立荣,有人称他为“告状大王”,有人把他叫做“杨大胆”,还有人笑他是“瞎折腾”、“太荒唐”,甚至有人竟说他“无事生非”、“神经不正常”。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相似文献   

15.
《瞭望》1992,(5)
“这几年发展农业,俺们心热,政府也热,两股劲终于拧到一起了!”这是记者不久前在河北、山东等地农村采访时,听到农民的普遍反映。农民说,最使他们满意的是现在各级政府抓农业,嘴上空话少了,实际行动多了;口头许愿少了,实货干货多了,都在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发展农业。他们尤其感谢那些到主战场上大显身手的大批科技人员。 但是,记者也注意到农民心里不无忧虑和担心。 “怕政策变”的阴影仍然未从他们心中消散。同时还怕今年再度出现“卖粮难”,并盼各级政府尽快清理压在他们身上种种不合理的负担。  相似文献   

16.
农民出身的亿万富豪梁希森,在事业攀上巅峰之时出人意料地杀了个“回马枪”,用经营房地产赚取的巨额资金把老家的村庄“折腾”了个“底朝天”。130多户村民全部免费住进了别墅,腾出来的空地被用来建起了一个现代化养牛场。  相似文献   

17.
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后,农村的分散经营取代了集体经营,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合作化的若干思索。有人怀疑,我党长期以来领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究竟对不对?今后,还要不要保留和发展集体经营的形式?合作化还能不能重新提倡?这些问题既涉及历史评价问题,也是个很现实的理论问题,应予讨论。“合作化”的思想理论依据 1894年,恩格斯就在《法德农民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  相似文献   

18.
2004年4月,胡锦涛同志到陕西勉县周有山镇留旗营村进行“三农问题”调查,在村里和一个农民交谈时,得知那个农民是来走亲戚的,他笑着说,“我也一样,也是来走亲戚的”。在场的村民都高兴地鼓起掌来。  相似文献   

19.
高素质农民新概念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新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内涵不断丰富的背景下,高素质农民新概念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从时代背景来看,高素质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从现实实践来看,高素质农民是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典型示范和利益连接纽带,代表了现代生产经营主体的重要发展方向。从发展前景来看,高素质农民将从推动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充当农业生产经营“领头羊”和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等方面,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20.
面对消费需求不旺、产品价格持续下调的市场形势,许多企业在经营上出现了销售不畅、库存增加、资金难以及时回笼的情况。这些问题,有人认定皆由“市场疲软”使然,且认为这种“疲软”为不正常状态,是暂时的现象,市场迟早还会恢复到正常———需求增加、价格上扬、红红火火的好日子一定会到来。于是,守着旧摊子苦熬苦等者有之,把眼睛盯着外部环境盼望“阴转晴”者也有之。可眼睛望穿了,心也等急了,市场却始终未恢复到“坚挺”状态,而企业则在等的过程中逐渐陷入困境。消极被动地等待,结果怎样?面包和牛奶绝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所以更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