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经读过一位政务官的传记,他一向以刚正不阿著称,可是批评他、憎恨他的人也不少。他曾经说过:在讨好人与做好事之间,我选择把事做好。  相似文献   

2.
刘华清是湖北省大悟县吕王镇人,在他的故乡,有一个亲弟弟刘梅清一直在家务农。这个农民的弟弟也曾经多次找到位居高位的哥哥,希望能给自  相似文献   

3.
<正>毛泽东生前卫士长李银桥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曾谈到毛泽东对"个人崇拜"问题的态度,他说,主席听大家喊"万岁",曾经喜欢,也曾经不喜欢;曾经听惯了,也曾经听烦了。"主席说过这么一句话:‘你们不把我当领袖不行,可是总把我当领袖也不行,我受不了……’这句话是对我们许多卫士和警卫战士讲的。是在他休息时,同我们聊天开玩笑,我们有的人拘束,他讲了这段话"。  相似文献   

4.
巴方廷这个名字,就是荆楚之地,知道的人也不会太多,但是提起“七二0事件”的“陈、钟、牛、蔡、巴”来,40岁以上的人,就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了。那个“巴”就是巴方廷。事情已经过去近30年,巴方廷也已不在人世了。作为他的一个部下,作为一个曾经和他在一起战斗过、生活过,解放后又一直没有失去联系的人,对于他在“七二0事件”前前后后的一些往事,总感到有许多话要说。 熟悉巴方廷的人都知道,这个曾经给王明当过多年警卫员的老战士身上,却很少有“左”的东西。就是在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也是如此。巴方廷各个时期的政治鉴定里,几乎都有“党内斗争不够尖锐”、“对人批评不够大胆”、“有些温情”、“照顾面子”以及“不爱出头露面”等等评语。一位曾经和巴方廷共事多年的同志说过:老巴这人从不说伤人的话,更不用说整人了。他多年当一把手,每次政治运动都是慎之又慎,生怕伤了同志,以致常常落下“对右的东西姑息迁就”的罪名。他的与人为善、宽厚正直,在与他共过事的同志中,是出了名的。 有一位老同志,1959年对大跃进中的急躁冒进坦言直谏,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后来恢复了军  相似文献   

5.
《党史纵横》2007,(10):F0002-F0002
在盘山县,有这样一个人:他曾经是带领乡亲致富的领路人,他曾经有过无数个光荣的名衔。而今,76岁的他同样不甘寂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他搞养殖、搞绿色农业、搞循环经济,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浪尖上的老汉"。他的名字叫"王政国"。  相似文献   

6.
在盘山县,有这样一个人:他曾经是带领乡亲致富的领路人,他曾经有过无数个光荣的名头。而今,76岁的他同样不甘寂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浪潮中,他搞养殖、搞绿色农业、搞循环经济,乡亲们亲切地称他为"浪尖上的老汉"。他的名字叫"王政国"。  相似文献   

7.
据齐桥桥回忆,粉碎"四人帮"后,她父亲习仲勋复出,重新担任领导职务。对于曾经伤害过他的人,他总是抱以宽容。他听说其中一位住房有困难,就请有关部门解决。听说一位因病住院,他就主动去看望,感动得那个人泪流满面,哽咽无语。他安慰那人说:"你也是身不由己,我能理解,不要再提了,安心养病吧!"  相似文献   

8.
放松的意义几年前曾经有一项专门针对“成功人士”和“非成功人士”的研究,结果表明,许多为了工作而牺牲私人生活的人,最终都走上了失败的道路。我的一位客户是一名航空工程师。他根本不知道如何“让自己闲下来”,即便在休息时间,他也总是把日程表排得满满的,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即便是在做爱的时候,他也会有明确的时间限制。  相似文献   

9.
正王蒙在第11期的《文苑·经典美文》上发文说,在人际关系上,我有几条基本准则:1.不相信那些动辄汇报谁谁谁在骂你的人。2.不相信那些见了你就夸奖歌颂个没完没了的人。3.不讨厌那些曾经公开地与你争论、批评你的人。4.一般不做自我辩护,但可以澄清一些观点、一些选择、一些是非。5.一时弄不清或一时背了黑锅也没关系。你还是你,他还是他。一个黑锅也背不起的人只能是弱者。6.不  相似文献   

10.
有位过去很有激情的青年干部,最近像变了个人,不是变成熟了,而是变颓废了,似乎对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兴趣,更别说曾经信誓旦旦的理想。朋友说他:你这个人就是太"理想化"了,你以为天下的舞台都是现成的,就等着你这个有抱负的人施展才华吗?他自己也说:把什么都想  相似文献   

11.
<正>曾经有人说过"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条路,时而曲折、时而平坦,行进的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败。如果一个人要想在自己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闪光的足迹,他就必须经历这些。今年48岁的马秀芳是十二师三坪农场五连单亲女职工,也是一位在人生道路上创造亮点的人。2008年底,马秀芳投入8500元购进一大一小两头奶牛,在家饲养,自  相似文献   

12.
曲啸,一个在坎坷中始终执著前行的传奇人物、一个曾经被判20年徒刑的囚犯、一个蜚声全国的著名演讲家,他曾经被迫两度离异,最终历尽千难万苦才与妻子冯玉兰破境重围。10年前,他突发脑梗塞,成了一个不能说话、不能走路的近乎植物人的人。今天,他不仅能站起来蹒跚而行,能随着妻子一句一句地讲话,而且能用左手写书法。没有妻子冯玉兰的悉心照料,就不会有曲啸奇迹般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黄永胜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战将,为中国革命立过功。他的人生也曾经辉煌过。但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却成为林彪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随着林彪集团的覆灭,黄永胜这个曾经为中国革命立过功的人,最终成为阶下之囚。那么,黄永胜走了一条什么样的人生之路呢?  相似文献   

14.
一位诗人曾经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我以为,赵存生君就是这样一位"有的人". 我与赵存生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相识.大约是一次研讨会与他同桌用早餐,聊着就认识了.他是那种极质朴温逊的人.说话和声细气的,虽为国内知名理论家,但一点名校名人的架子也没有.我从心底一下子喜欢和尊敬上他了,以后就交往起来,经常请他撰写文章、求教疑难等等,而他总是敦厚地望着你轻言细语地跟你说,也谈及些生活琐事.  相似文献   

15.
汉语修辞有一格,名曰“婉言”,又叫“换个说法”。其宗旨无非是说话时玩点文字小花招,使听话人好接受,自己也不讨人嫌。 譬如某先生听力很差,近于耳聋,或者一只眼睛失明。我们切不可当面叫他聋人(尽管他不一定听得清),或瞎眼之类。你也别管他是否曾经自诩过有“文聋雅瞎”的旷达,此时最好还是换成这样的说  相似文献   

16.
正轻易说人好坏,于人于己,都显得人轻率。人活到一定岁数,就不敢轻易臧否他人了。因为活到最后才明白,轻易说人好坏,于人于己,都显得那么轻率。资历越深,不是资格越老,而是资格越少。因为,曾经笑话过他人的,也已被他人笑话过。曾经责难过别人的,也已被别人责难。从众多是非中,风一程雨一程过来,自会懂得被人  相似文献   

17.
据说,柴王群曾经找人算过命,算命的说他会有一个“从北京到曲靖,又从曲靖到省里,再从省里到北京,两年三级跳”的好运。现实好像也循着这道命运的弧线在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王阳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史留下了重要记录的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王阳明的少年时代却并没有让他的状元父亲省心。如果生活在今天,王阳明很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问题少年""熊孩子",即便在成年后,他的学术思想也与其父有着天壤之别。但是,这位曾经的"叛逆少年"终成杰出父亲的骄傲。少年王阳明的故事,在家庭教育方面能够带给今天的父母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他个头不高,却总是站得很高,看得很远。他的语言平实,却总是蕴涵着深邃的思想,道出人民的诉求。他曾经说:国家发展了,我当一个富裕国家的公民就行了。这是他的梦想,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  相似文献   

20.
孟庆荣 《党课》2009,(5):72-75
曾经有媒体这样采访普通群众:“假如你有权,你会不会腐败?”没想到大多数人的回答竟然是,“我可不是圣人,那是说不准的事,说不定我也可能成为腐败分子”“大腐败可能不会搞,小腐败也会弄一点,吃点、喝点、捞点算什么啊”“先捞他一笔,弄他个无后顾之忧”“你捞我也捞,大家一起捞,法不责众”“周围的人都腐败,你不腐败行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