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是公民对法律价值的认同。没有公民对法律的信仰和积极守法精神的法律意识,法律便无从实现其功能。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实践中表现为自觉守法和权利主张精神。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并未形成普遍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淡薄,原因有三:传统理论取向与法律价值相背离;极端的权力意识;公民观念的错位。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人们的法制观念,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搞好法制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法制对人的社会行为的规范作用这一角度出发,论述了公民“守法”是自身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谢红菊 《工会论坛》2011,17(3):142-144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具有强烈的公民意识。当前我国公民意识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公民的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公德意识差,主体意识缺失等。现阶段公民意识缺失既有政治因素、经济因素,也与我国公民意识教育不力有关。提高我国社会的公民意识,需要大力推进和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增强政治民主化;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夯筑公民意识培育的坚实基础;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为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主,健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完成这项工程,必须有长期建设的思想准备。在改革的年代,加快这项工程的建设,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之一是: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否则,先进的法律制度也起不到人们期待的作用。如何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写进了宪法,但由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传统的影响,要想实现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需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公民的宪法意识,使宪法意识真正成为公民人格心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交互影响,既需要适宜的社会条件与氛围,也需要制度的合理建构及其有效运作。坚持“法律至上”原则,实现良法之治、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各项基本民主制度,既是塑造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提出的治国方略,它必须以公民有较高的法律意识为基础。法律意识是确保立法者制定良法的前提,对执法活动起决定作用和决定守法层次。受到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人治思想根深蒂固和公民文化素质有待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公民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抓紧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是依法治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8.
当前 ,影响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因素有法律文化传统 ,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法律的实际运行情况等方面。由于法律意识无论对立法、执法还是守法都有重要价值 ,所以必须针对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有待提高的现状 ,采取措施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 ,推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9.
公民法律意识是现代法治精神的内核,通过强化政治制度的法治基础,发展和扩大基层民主自治,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等,培育公民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0.
继续培育和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我国民主法治的一项长期任务。在一个法治社会,公民都应该有较高的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懂法、用法,甚至把法律作为一种生活的需要和信仰。因此,提升公民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的重要条件,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和执行而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的转变,促进了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正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正在形成。然而,传统法律观念的影响和司法执法的不公正、守法成本较高、“执行难”等现象的存在,阻碍着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性转变。当代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变化的途径也因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现出一定的差异和不平衡。  相似文献   

12.
公民的法律意识水平,关系到公民的知法、守法、用法,也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受传统儒家文化、欠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不强。我们应该毫不动摇地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深入持久地开展普法宣传教育,重视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优化政府部门工作作风,改革人民陪审员制度,以强化公民的法律意识,为法治国家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加强法制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文革结束后,邓小平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出发,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法制教育的重要观点,包括重要意义、方针原则、策略方法等,形成了新时期邓小平的法制教育思想。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法制教育思想,对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增强公民的法制观念,对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治的实现需要以法律规范为载体的制度化要素,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公民从思想意识上普遍接受和信仰法律,并且外化为一种理性化的行为方式,即依法办事。公民的法律意识在实现良好和谐的法律秩序、法制社会目标和理想中起到思想基础和内在支撑的关键作用。公民法律意识受到市场经济、传统文化、管理体制和法律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可以从改善法律环境入手,建立和完善一系列机制,促进公民法律意识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国家的法制建设进入了创造性的发展时期,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公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执法活动有很大改善,为保障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  相似文献   

16.
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作出的《关于加强法制教育维护安定团结的决定》,是我们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指南,也是对公民加强法律意识教育的良好教材。这一决定的贯彻,对于我们更好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保障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权利,对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对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都具有重大意义。今年年初,那些搞资产阶级自由化的  相似文献   

17.
以权利制约权力 ,是权力制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要。本文分析了以权利制约权力的内容、实质和依据、意义 ,强调实现以权利制约权力 ,必须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推进权利的制度化。  相似文献   

18.
略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与依法治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党的十五大从跨世纪的战略高度,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针和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强调了民主法制建设在整个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而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史上树立了一个新的里程碑.要使依法治国的方针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并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现代化目标,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有待提高 ,影响法律意识的因素有法律文化传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法律的实际运行情况等方面。因此要想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必须要从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制定良法、公众司法、加强法律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揭示了不同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地域的公民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态度,分析了不同群体权利意识的差异性,进而透视了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与法律意识,并提出提高公民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