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荣霞 《党课》2014,(6):97-98
达尔文是我喜欢的科学家,他本想成为神职人员,却因为对大自然的浓厚兴趣,转而进行科学研究。1895年,达尔文出版了他的成名之作——《物种起源》一书,提出了“进化论”,从此改变了人类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今年是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也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说起达尔文,不禁联想到近来社会上热议的富二代问题。正是富裕的家境,为达尔文的事业有成铺垫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达尔文的父亲是一个成功的医生,年  相似文献   

3.
陈晋 《学习导报》2014,(7):37-40
《天演论》和《物种起源》:唯物史观前奏曲 在走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过程中,有两本进化论著述对毛泽东的影Ⅱ向不能小看。一本是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一本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相似文献   

4.
英国资深播音人、小说家梅尔文·布拉格爵士今年9月7日为独立电视台评选出12部“影响世界”的作品,其中包括英王钦定版《圣经》、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第一版)和《水力纺纱机专利说明书》。入选书籍中,布拉格认为最重要的莫过于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1604年钦定的《圣经》英译版。这部读本后来成为英国多数家庭的“名著”,其重要性在于,拋因宗教方面的原因,它影响了不少人的家庭阅读习惯。入围的还有比较严肃的达尔文著的《物种起源》、牛顿著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著的《电学的实验研究》和说…  相似文献   

5.
一百年前的四月十九日,伟大的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查理士·达尔文与世长辞了。巨星虽然殒落,但是他的光辉学说却象一盏明灯照亮了生物科学前进的道路。他的进化论曾被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作为生物学家,达尔文的一生是善于观察、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说法: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基础。(参见艾思奇同志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第17页,和吉林人民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国际共产主义动运史》第20——21页)有的同志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主  相似文献   

7.
《大设计》     
《大设计》是霍金在《时间简史》之后最重要的著作,它凝结了霍金20多年来对科学和哲学的思考成果。去年英文版一上市便成为市场抢手货,也因其中“哲学已死”、“上帝在宇宙中没有位置”等言论引起哲学界争议,  相似文献   

8.
铁树 《前线》1994,(10)
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查理·达尔文曾在他的晚年,讲过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比‘快乐’一词更令人神往的词汇。”是的,快乐是令人神往的。那么,如果把“快乐”和“教育”组合在一起,是不是更能令人神往呢?  相似文献   

9.
实践是科学发展的源泉。古今中外,一切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无不来自伟大的实践。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就是高度求实精神的典范。李时珍以高度的求实精神和科学的分类方法,总结了前人的成功经验和自身实践中获得的真知灼见。他的这部著作,是祖国医学宝库的一颗明珠,是世界医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这部巨著,不仅在医药学上,而且在生物学、化学、矿物学、气象学和天文学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也曾从《本草纲目》中得到启示,后来,他称颂这部巨著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0.
高士其(1905—1988),我国著名的科学家、科普作家和教育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虽然瘫痪长达近60年。但他克服了巨大的病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撰写了长达几百万字的科普作品。主要作品有《揭穿小人国的秘密》《我们的土壤妈妈》《细菌世界探险记》《生命的起源》等。  相似文献   

11.
1月5日下午,贵州省第三届科普作品创作大赛颁奖仪式在贵州师范大学举行,41件参赛作品和贵州大学等3个参赛单位获奖。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南极科考队员谢晓尧的长篇作品《我的南极科考之旅》荣获大赛最高奖——"科普文学作品特别奖"。据了解,今年,贵州  相似文献   

12.
纵览古今,横看中外,可以说,任何个人、任何政党、任何国家,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有所作为,都必须集中精神,专心致志,脚踏实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仅酝酿、搜集资料就花费了11年,从1842年开始撰写提要到1859年出版,又经历了17年,可以说是集中了一辈子的精力,才创立了“进化论”;麦哲伦终生的杰作,无非是证实了“地球是圆的”;莱特兄弟为了让飞机离开地面,一辈子忙得连妻子都没功夫娶;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在写  相似文献   

13.
作为当代世界生态文明的主流思想——“生态中心主义”,其合历史逻辑的形成过程经历了由怀特的“田园主义”与林奈的“人类中心主义”在源头上的理论争雄,发展为梭罗的“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则因其不能脱离宗教束缚而难以成为“科学”的“生态中心主义”,进而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所取代.达尔文的学说完全植基于科学实验并脱离了宗教意境,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的“生态中心主义”.这种“生态中心主义”赋有本源性的优点与缺失,对我们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文化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轩逸 《党课》2014,(4):119-122
87岁的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大卫·F·安腾伯尔爵士近日宣称,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已经停止进化了,但是仍在“文化地发展”。他说:“停止自然选择并非像听起来那样令人沮丧,因为我们人类现在的进化过程是文化的,我们有与自然遗产、基因遗产一样丰富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5.
《理论与当代》2009,(8):59-59
廖言在2009年第22期的《瞭望》上撰文指出:近来,“媒体审判”呈愈演愈烈之势。“深圳梁丽案”、“杭州飙车案”、“湖南罗彩霞案”、“湖北邓玉娇案”等,虽有吸引人们眼球之处,但从司法视角看,仍属个案。就是这些个案,在网络舆论冲击下,一一发展成为波及全国的公共事件。在这样的民意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声浪充斥着质疑、批评、指责。案件处在侦查(或补充侦查)环节,法院尚未开庭审理,但“媒体审判”的裁决书似乎已经下达。  相似文献   

16.
胡一峰 《党的文献》2012,(1):123-125
1950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对知识分子“要让他们学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几门课程。就是那些唯心论者,我们也有办法使他们不反对我们。他们讲上帝造人,我们讲从猿到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论述“从猿到人”最重要的作品是恩格斯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以下简称《作用》)。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后曾掀起学习《作用》及相关著作的热潮,使“从猿到人”在中国得到深入而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1,(20):47-47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愚公移山》讲话中指出,人民大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上帝。刘云山2011年7月6日在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如何对待人民这个“上帝”问题。人民是“上帝”,就应该平等对待群众。  相似文献   

18.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科普工作提出新的要求,这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做好科学技术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具体到健康领域,健康科普在强化国民健康理念、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做好健康科普要明确其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无论是成长发育期的儿童,还是银发耄耋的老人,都需要接受健康教育。教育部要求,将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全面融入中小学课程教材,增强学生“生命至上、健康第一”意识。每年的全国爱眼日、全国爱耳日等医学科普宣传日,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都责无旁贷,要根据当年的宣传主题把健康常识送进校园。即使是生活经验丰富的老年人,也需要应对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带来的健康知识更新,还要不断提高面对形形色色健康“陷阱”的辨别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家庭、社会等要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总之,只有在潜移默化中把健康科普渗透到全年龄段人群的生活点滴,才能强化国民健康理念,切实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做好健康科普还要加强阵地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快速提高,但也存在高质量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网络伪科普流传等问题。在健康科普领域,“生吃茄子吸油脂”“反式脂肪酸无害”等一批伪科学、反科学的信息一度迷惑诸多受众。这就需要强化健康科普舆论阵地建设和监管。中央宣传部、国家卫生健康委等9部委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增加全社会健康科普知识高质量供给,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健康科普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系统工程,既要提高公众学习健康知识的内生动力,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当全社会崇尚科学、崇尚健康的氛围日渐浓厚,形成共同建设健康中国的格局,实现健康中国梦也就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9.
<正>在现实生活中,常评论能干的人为"这个人悟性高"。悟性高一般分两种人,一种是天生悟性好的,如毛泽东、比尔·盖茨这样的天才;另一种是通过努力读书善于实践逐渐拥有悟性的。文革期间插队当知青,生活单调乏味,于是从家中父亲的一个小铁皮箱里,偷出几本没被抄走的"中性书"。有达尔文的《进化论》、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黑格尔的辩证法等。当时虽然还读不懂书中的精  相似文献   

20.
陈鸿秀 《理论学刊》2007,(2):124-126
2005年末、2006年初,自胡戈的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春运帝国》在互联网上传播以来,网络“恶搞”很快被推向高潮。这类视频短片取材广泛,有名人大作,包括《英雄》、《无极》、《功夫》等,有市场反映热烈的一些作品,也有娱乐界的人和事,还有大众关注的焦点如中国足球等等。一时间,“恶搞”成了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一些人干脆称之为“恶搞文化”。从物质基础看,这类视频作品首先是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相结合的产物,因为拍摄镜头、剪辑图片、重新配音等环节需要数字技术作保证;从社会条件看,这是我们的社会环境日渐宽松和自由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