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把“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作为改善民生和推进社会建设的重大措施,明确指出:“社会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求“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党委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机制”,“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
吴洪彪 《群众》2012,(7):30-30
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渠道。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最大限度调动社会组织和社会的积极因素,让社会组织真正履行“润滑剂”、“减压阀”、“调节器”等独特功能,有效形成“中间协调层”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3.
“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是两个颇具中国特色的概念。尤其是“社会建设”,被陆学艺誉为“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两个重大的理论贡献之一”(另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的提法是:“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则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到一起,并且提出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到2007年的十七大,相应的提法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4.
肖兴国 《求索》2008,(8):83-84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这三大建设相提并论,强调要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从而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战略格局拓展深化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战略格局,“社会建设”的概念也随之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社会建设的命题及其目标指向是改善民生,社会建设的提出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历史超越。  相似文献   

5.
今年“两会”前夕,中央提出社会管理创新的三大举措,其中之一就是发挥社会团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如能充分发挥此作用,可以担当社会问题“缓冲带”“减压阀”的角色,对社会和谐功不可没。 社会管理创新要尊重民意,而社会团体则是聚集民意的重要载体。 然而,目前众多社会团体存在注册难、资金不足、人员不专业等掣肘问题,影响其自身作用的发挥。 有关政府部门需要摒弃“草根非正规”“庶出难长久”“社会服务亲力亲为”等传统社会管理偏见,真正走出一条规范、引导、自治相结合的路子来,  相似文献   

6.
“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是党和国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社会组织”进行了多方面论述,把“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作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具体任务。  相似文献   

7.
汪晓华  单连春 《求索》2013,(10):194-197
民间法以社会权力为基础,社会权力是指以特定范围内的社会主体的同意为基础、以契约为表现形式,并受到一定程度程序控制的社会强制力,具有“同意性”、“契约性”和“多元性”特点。社会权力视角的民间法具有权利与权力的双重属性,具有“冷暴力”、“文化性”和“族性”特征。社会权力的变迁必然引发民间法发展路径和范式的变化,社会权力是民间法效力的重要基础。应构建民间法与国家法沟通的理雌平台。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媒体在呼吁政府要有社会责任、企业要有社会责任、公民要有社会责任,但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却很少谈及,盖因“媒体社会责任”和上述种种“社会责任”相若,皆是知易行难。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摆在突出位置,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提出“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健全社会组织、增强服务社会功能”是党和国家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社会组织”进行了多方面论述,把“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作为“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具体任务。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发生了重大转变,以“民生为本”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具有非常紧迫的意义。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核心是建立“良性的社会运行体制”,消除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体制机制障碍,锻造符合新时期“社情民意”的“民心工程”,让人民过上心情舒畅、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相似文献   

12.
第三部门: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现代社会,政治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是人们活动的最主要的三大领域。相应的,社会组织可以分为政府组织、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三大类别,它们分别是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主要组织形式。社会领域的状态如何主要取决于第三部门的状态。第三部门是来自西方社会的概念。在不同的国家,第三部门有不同的称谓,如:“独立部门”、“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组织”、“慈善组织”、“免税组织”、“公民社会组织”等等。一般来说,第三部门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部门组织,它既不归属于政府公共部…  相似文献   

13.
社会文化理应是丰富的、多姿多彩的,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草根”们的演出充满着浓郁的生活和乡土气息,因为他们有着深厚的生活根基。中国文化需要接地气,深入广大百姓,走进底层社会。或许“草根”文化的呼声和文化诉求在有的人看来只是社会大合唱中的低声部.是社会调色板中的浅色块,但它却是社会压力锅中的减压阀。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社会正面临加速转型——执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随着单位制向社区制转变,社会成员也从“单位人”向“社区人”转变,城市基层治理由“街居制”走向“社区制”。社区是实施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和最重要载体,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前沿,是社会生活共同体建设的主阵地。  相似文献   

15.
“学习”,是一个老生常谈却又常谈常新的话题。 从古至今,从中到西,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组织”,到“学习型政党”,“学习”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对挚组织的重要性,被人们以不同的形式诠释、演绎。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1,(7):53-54
如何创新基层社会管理,这是淮安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将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基层社会管理全过程,这是淮安市创新社会管理开创的新思路。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谐,淮安市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和谐管理城市”奖,2010年荣膺“全国城市管理人民满意城市”称号,涌现出“亲民淮安”、“平安淮安”、“和谐城管”、“阳光信访”等一批基层社会管理的创新亮点。精神文明建设为什么能融入、为什么要融入、怎么样融入基层社会管理,这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作简要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劳动,是人类最古老的社会活动之一。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社会劳动;有了社会劳动,也就有了管理社会劳动的机构。劳动保障机构与人类的社会劳动几乎是相伴相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及其机构不仅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得到重视和加强,而且其“安全阀”、“稳定器”、“调节器”和“润滑剂”等作用也日益凸显,并被摆上前所未有的位置。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早在《建国大纲》以及其它文章中,‘就曾提出社会建设。他说:“统一以后,则重心又移在社会问题。”他不仅把社会建设视为“重心”,还对社会建设做了系统论述,完整阐发。他的社会建设思想虽然没有在他手中变为现实,但是,他的先进理念启迪了后人。孙中山先生在社会建设方面有哪些见解呢?孙中山把“人本”、“民本”作为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孙中山脑子里充满着自由平等。他认为人人共处于世界大家庭;他认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一国之内,实行“民有”、“民享”、“民治”。“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人人平等,“无尊卑贵贱之见”,“无贵族、平民之阶级”;他认为人人“各尽其事,各执其业,各得其所”,“国家的利益大家可以均沾”,“全国男女,无论老少,都可以享乐”,“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共享安乐之幸福”;他认为人人具有极高的道德境界,“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具备“为四万万人谋幸福”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19.
<正>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是我国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一项重要方略。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枫桥经验”历经60年考验,始终保持人民性、参与性、创新性特色,抓源头、建制度、求长效,以“大平安”促“新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可推广与仿效的典范。“以人为本”: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20.
从开智启蒙、身份定位、引领召聚、直至任务设置。“共意”始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社会管理的逻辑进程,它不但将中共的“生存型”社会管理推进至“发展型”社会管理.而且剔除了交换逻辑等“异意”的不当干扰,成为中共社会管理的思想逻辑支点。凝聚在核心价值的旗帜下、树立“大格局”的共识、形成群众工作的方向感、确立虚拟社会的秩序化,是中共创新“共意”建构方式,推进社会管理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