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缅经贸关系由来已久,近几年两国关系持续发展,双边贸易、经济合作和劳务、投资金额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日益密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两国政府对双边贸易的一些具体刺激措施的实施,中缅两国的经贸关系将进一步扩展,呈现出乐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缅边界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解决的第一个边界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中国采取了立足现实的政策,因为中国力图通过边界问题的解决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疑虑、谋求和平的周边环境、反制美国的对华遏制。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将中缅关系推向了高潮,为解决缅甸国民党军问题提供了契机,并给印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3.
中缅边界联合勘察杂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0年底,组织上派我参加中缅边界联合勘察的翻译工作。到外交部报到后,我跟随姚仲明同志等坐军用飞机到云南,住昆明翠湖宾馆集中学习几天之后,分头下到边境前线。我初期被分配到南段,后在中段,曾在沧源、耿马、勐海、潞西(芒市)、畹町、瑞丽、陇川、盈江等地工作。中缅边界线共2000多公里。中缅边界联合勘察委员会中方首席代表是姚仲明,缅方首席代表是昂季准将。联合勘察委员会下设4个队,每队各有3~4个组。中方组长一般是边防军的团级干部或县委书记,技术副组长由解放军总参和国家测绘总局委派。除此,各组均配备一定数量的负责安全保卫的…  相似文献   

4.
中缅关系在经历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短暂破裂后,虽然在双方努力下不久就实现了正常化,但双边关系一直没有恢复到1967年之前的水平。20世纪70、80年代,双边关系的修复、发展过程,也正是中国内政外交和国际形势均发生重大变革的时代。国际环境的变化、地缘政治的发展、中国内政外交中心的转变,使缅甸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下降。  相似文献   

5.
中缅政治经济关系:战略与经济的层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目前来看,缅甸既不是中国的战略棋子也不是其经济枢纽。1988年后的中缅关系是不平衡的、不对称的,但是互惠互利的。两国的战略、经济关系是政治联姻性的。然而,缅甸连接南亚、东南亚和中国的重要地理位置具有战略和经济意义。缅甸是中国实现成为21世纪大国这一战略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中国对缅甸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仰光将不可能成为中国的战略卫星国。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缅甸山水相连,两国开展旅游合作的基础条件良好。多年来,双方已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旅游合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中缅两国政府对发展本国旅游业和双方的旅游合作高度重视,随着交通便利化、签证手续简化,未来双方旅游合作的前景将十分广阔。  相似文献   

7.
2010年是中孟建交35周年,也是“中孟友好年”,对两国关系的发展有着特殊意义。两国最高层领导进行了互访,经贸关系持续升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贸易额有望突破50亿美元,当然在两国经贸发展的过程中也日益凸显出一些问题,但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总趋势是积极、乐观的,大有潜力可挖,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8.
当今世界,日趋呈现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不同的民族文化,对经济、政治与社会发展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或制约,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也会给两国间的经贸、政治往来等带来影响。中俄两国贸易往来历史悠久。进入2012年,两国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迈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车道。研究中俄文化差异对两国经贸合作的影响,可以规避在两国经贸合作中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风险,促进两国在人文等更多领域的合作,进而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9.
2011年缅甸民选政府取代军人政府执政后,美日两国的对缅政策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美国对缅出台“务实接触”政策,既有缅甸国内政治生态发生变化的因素,更有美国需要缅甸作为其“重返东南亚”的战略支点的原因;日本则借长期以来对缅“建设性干预”政策和经济合作恢复两国间的“特殊关系”,从而确立其在东南亚的主导地位。未来美日都会更加重视两国在对缅政策上的协调与合作,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甚至在扩大各自对缅影响力方面的竞争还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10.
中塞两国恢复外交关系,为推动双边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我们要紧紧把握住这一契机,在继续扩大双边贸易的同时,积极稳妥、灵活务实地加大投资力度、兴办各类企业、承包工程项目、开展劳务输出,不断拓展新的经贸领域。在中塞经贸往来中,要以互利双赢为原则,以实现经济和社会双全效益为目标,注意化解摩擦,使双边经贸关系保持良性发展;向非洲出口产品要有准确定位,投资要有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11.
中缅建交后,受地缘因素影响,缅甸一直担心中国危及其国家安全,中国则力图将缅甸作为突破西方战略包围的突破口。20世纪50年代中缅关系中的华侨问题即是在这一大框架下演变发展的。1954年周恩来访缅后,双边关系发展迅速。随后,中方为消除缅方在华侨问题上的疑虑,在华侨国籍问题、华侨政治、经济作用、与缅人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使华侨问题没有成为制约当时双边关系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2.
继1954年中缅政治关系出现突破性发展之后,1955—1966年中缅邦交发展迅速。这一阶段成为冷战期间中缅关系史上最为密切和友好的时期。但是,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左转和缅甸实行封闭的排外的“缅甸式社会主义”政策,中缅关系开始出现裂痕,最终在1967年演变为中缅关系的破裂。  相似文献   

13.
试论中国——南盟经贸合作制约因素及经济一体化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仕胜 《东南亚》2010,(1):33-38
中国和南盟的经贸合作对于加快南盟发展和促进中国——南盟经济一体化有着重要作用。当前南亚国家普遍存在的对华贸易赤字,印度对中国的严重猜疑,世界金融与经济危机的冲击成为制约中国与南盟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提升中国在南盟中的地位,从次区域和双边合作项目着手,是推进中国与南盟的区域一体化进程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与印度政治关系的改善,中印双边贸易投资不断扩大。但中印之间也存在着贸易投资比重小、贸易不平衡、贸易摩擦频繁等问题。本文分析中国与印度贸易投资的现状与问题,探讨其发展趋势及前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新的合作起点上,中国与东盟亟须另辟蹊径,拓展、深化和提升投资合作的形式、内容和效果,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而共建经贸合作区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路径.本文通过对各类多双边合作共建经贸合作区进行研析,探讨部分先行合作区的成功经验,并提出了加强在编制发展规划、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协作机制、引导企业入驻、做好宣传推介、多渠道筹措资金等方面的合作建议.  相似文献   

16.
1990年10月3日中国与新加坡正式建交,中国与新加坡的两国关系的进入了新时期.中新建交十几年来,中国对新加坡的认知是什么?关注点是什么?有什么变化和特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发表的相关新加坡报道和文章数量变化的分析和对比,试揭示中新建交后中国对新加坡认知的变化轨迹.  相似文献   

17.
中越关系新发展与经贸合作新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中越双方恢复了传统的睦邻友好关系,双边的交往与合作不断发展。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积累,进入21世纪,中越关系具备了新突破新发展的条件,已经从传统的睦邻友好的较低层面,提升到睦邻友好、全面合作的更高层面。  相似文献   

18.
论中美经贸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年前“中美上海公报”的发表,不仅宣告了中美长达22年相互隔绝的结束,也拉开了中美经贸关系恢复和发展的帷幕。30年来,中美经贸关系走过了从恢复到快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尽管中美关系磕磕绊绊,但双边经贸发展却迅猛异常。由于两国互补性强和相互依存加深,经贸关系不仅有力促进两国经济的发展,也对中美关系大局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中美经贸关系成为维系两国关系长期稳定的重要基础。中国加入WTO,将为中美经贸关系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标志着中美经贸关系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经贸关系将继续扩大、更加稳定和成熟。只要双方能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局,以平等协商、积极务实的态度解决经贸关系中的磨擦,中美经贸关系就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试析中国与印尼经贸关系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中国与印尼经贸合作关系发展很快,两国双边贸易和中国对印尼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顺利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尤其是中国一些商品对印尼的冲击引起印尼部分企业界的不满。本文拟对两国经贸关系存在问题,尤其是印尼纺织服装业受中国产品的冲击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以利于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