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明冲突论"有着深刻的传统地缘政治色彩,呈现出狭隘性、单一性、对抗性与静态性。从地缘文明的视角进行考察,有益于超越传统地缘理论的缺陷与不足,实现地缘理论的综合性、复合性和动态性。中俄两国可以规避地缘政治的宿命,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2.
清真寺之所以能够成为伊斯兰文明的符号象征,既表现为经训等文化原典中大量经文的系统阐释,又凸显出清真寺在创造伊斯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具体实践中所发挥的重要建构作用;伊斯兰传播的历史既是清真寺的建设历史,也是穆斯林的移民历史,清真寺在伊斯兰文明向世界传播的过程中扮演了文化符号与传播媒介的双重角色,并在穆斯林由游牧--定居--寺市并存--伊斯兰城市--伊斯兰国家--伊斯兰文化圈--全球穆斯林教缘共同体的形成中功不可没;对于清真寺在伊斯兰文明发展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一问题必须予以足够重视:充分发掘宗教礼拜场所先在的精神资源优势进行对话,以形成教际对话的长效机制;沙特阿拉伯国王阿卜杜拉和爱资哈尔的伊玛目已在不同层面承担起全球化时代宗教领袖的责任,他们的对话精神值得倡导;拥有清真寺这一话语平台的阐释者应秉承伊斯兰"创制"传统对经训做出合乎时代精神的诠释,以维护伊斯兰文明的阐释权威性.  相似文献   

3.
乌克兰是一个"具有两种文化的割裂的国家",东部乌克兰属于东正教文明,而西部属于西方天主教-新教文明。在乌克兰与俄罗斯关系中,东正教文明和西方天主教-新教文明同时在起作用,两种文明博弈的结果决定了乌克兰对外政策的制定,也决定了乌俄关系的走向。乌克兰最大可能仍将是一个统一的、充满裂痕的、独立的国家,乌俄关系总体上仍将保持密切合作。  相似文献   

4.
徐克谦 《西亚非洲》2023,(3):26-50+156
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之间的比较与会话是一个有待深入开发的研究领域。这两个哲学传统之间一些共同点和相通之处的会话与比较,有助于突破比较哲学研究中往往以西方哲学作为哲学的唯一标准的思维定式,从而揭示人类哲学思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并对基于西方哲学概念逻辑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的所谓普世性进行反思和质疑,进而为探究或建构真正属于全人类的普遍理性、共同价值和世界哲学做出贡献。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可以在以下相关话题上展开会话与比较:一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各自的所谓“合法性”问题及其实质;二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关于“存在”问题思考的比较;三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在思维模式和逻辑方法方面的相通之处;四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对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认知;五是中国哲学与非洲哲学在社会政治哲学与民主问题上的共同话语。中非哲学之间进行会话交流、互相借鉴,将有助于促进中非人民之间心相连、情相通,从而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哲学思想与文化价值观基础。  相似文献   

5.
柏拉图生活在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中,战争对于雅典城邦以及整个希腊文明都构成了严重威胁,柏拉图为此深感担忧。正是出于维护雅典的城邦安全乃至整个希腊文明的安全的需要,柏拉图在理论上构建了哲学王统治的国家。在柏拉图看来,哲学王统治一可以消除城邦内部的纷乱,二可以消除希腊诸城邦之间的战争,三可以增强抵御外族人的力量。这些都有利于维护雅典城邦与希腊文明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博大精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持久生命力的文明,在全球化浪潮和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中日益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化多元主义是人类文明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一种健康、积极、建设性的国际关系范式.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基本人文精神与一系列伦理思想方面有惊人的相似性和广泛的一致性,为二者对话与交往打下了厚实的思想基础.二者应该而且能够在生态环境、世界和平、全球伦理等领域进行对话,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俄罗斯地理空间演化历史的梳理,解释了东西方文明断层线的由来,以及因乌克兰被其贯穿而导致的动荡与撕裂。不同时代条件下具体地区归属于不同文明板块,近代以来族裔、语言逐步取代掌权者之间的个人效忠关系成为归属问题的决定性因素,从而使文明断层线稳定延续。这个进程在俄罗斯造成本土立场的崛起,成为帝国地理空间中心—边疆二元结构解体的主要原因。而解体造成文明断层线的动荡,在俄地理空间结构中具有中心—边疆双重身份的乌克兰因此而撕裂加剧。俄罗斯地理空间演化历史体现出身份认同与主观地理空间方案同步演化,后者进而影响客观地理空间的规律。俄国从18世纪的绝对君主专制转向19世纪君主专制与平民政治相融合,导致俄罗斯人身份认同在19世纪突出俄罗斯族群的本土立场。这在地理空间意义上引发俄罗斯族群对帝国内异质空间和帝国外同质空间的追求,它们分别体现为“俄罗斯化”政策和“斯拉夫主义”政策。二者一方面为20世纪初的政权覆灭和帝国解体提供了解释,另一方面也共同为俄罗斯在20世纪末的再一次解体以及在21世纪初针对乌克兰的地缘政治追求提供了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8.
解读西方乃是东方国家始终不变的现代性主题,也是西方现代性向整个世界拓展的历史背景下赋予非西方民族不得不面对的一大主题。就在这样的冲击与解读的循环往复之中,西方民族的话语以一个现代性的霸权的形式不断地冲击着旧有的文明体系,旧有的文明体也不得不发生自我裂变,或者是颠覆自身文化传统,将自己编人到欧洲普遍主义的“文明”历史之中;或者是采取着演绎的方式,回归自身传统,走向与西方的对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