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圣如 《南风窗》2010,(11):66-68
地方"投资热"的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在地方官员政绩的推动下,一次次大干快上式的地方经济竞赛在所难免,由于中国地方政府基本上都是全能政府,其辖域内资源要素动员能力会随着政治周期而循环。不改变政府主导的投资体制,产能过剩的顽疾几乎不可能根治。  相似文献   

2.
谢子言 《南风窗》2010,(10):69-71
地方融资平台有可能成为国家的一个大包袱,防范地方债务风险刻不容缓,否则这些信贷一旦坏账爆发,将不仅使"地方借钱,中央埋单"的局面重演,更可能让中国整个银行业体系遭受重创,进而毁掉中国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陈和午 《南风窗》2011,(16):69-72
虽然国内通胀风险高企、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或降临、"钱荒"危机致中小企业开始出现倒闭风潮,但由此断言中国经济"硬着陆"仍是有点为时过早,短期内中国经济陷入滞胀危机的可能性并不大,下半年经济增长仍将保持平稳。  相似文献   

4.
邢少文 《南风窗》2012,(12):10-10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经济还是没有摆脱"审批经济",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要审批,企业向各级政府要审批,价格审批、牌照审批、贷款审批,各种审批使得民资在进入之后缺乏足够的经营自主权,处处受限。  相似文献   

5.
媒体     
《南风窗》2012,(25):16-16
01中国地方政府另觅"收入"美《大西洋月刊》11月21日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部分地方政府试图向企业征收"过头税"以抵消减少的收入,转嫁开支重负。虽然今年前3季度公共收入增长速率远超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的增长,但相比2011年同期的29.5%和2010年的22.1%明显下降,只有10.9%。对此,地方政府没有相应地采取紧缩政策,合理化资产负债表,而是拆东墙补西墙以掩盖赤字开支。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当国家"办大事"财力不支时,就难免向地方财政  相似文献   

6.
读者     
《南风窗》2008,(22):10-10
楼市泡沫必须挤干净(2008年第21期《阵痛中的民生突围》)美国金融危机的总祸根是高房价,是房地产泡沫。中国必须汲取美国的沉痛教训,把金融风险消灭在萌芽中。对此,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一是"纸里包火"、"打止痛针"的观点。即:拿中国经济、银行、百姓做"人质",抛出房价下跌经济滑坡论、银行先死论、百姓负资产论、农民工失业论等,要挟政府救助房地产,目的在于维护高房价,维护自己的暴利,根本不考虑造成金融风险的后患。一些地方政府和开发商结成强势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7.
简单而言,政府绩效就是一定时期内政府职能得以实现的成绩和效益。显然,评价政府绩效,前提在于界定政府职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推行市场导向改革,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及重新定位既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又是行政及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基于民主政治、市场经济、有限有效的现代政府的治理理念,中国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价不仅仅是对因政府作为而带来社会经济变化"增量"的度量,更重要的是通过此种评价,引导政府作为,推动职能转变,实现地方政府职能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8.
邢少文 《南风窗》2012,(13):11-11
在经济改革事务中,地方改革突破面临着"上位约束",许多经济资源配置仍需要中央政府的审批和管制,另一方面,中央调控目标又常被架空,"政令不出中南海"。  相似文献   

9.
政府系统最擅长的就是"投资"。纵观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的全过程,政府始终都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投资者。在被锁定的经济结构中,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依然只有投资。  相似文献   

10.
陈和午 《南风窗》2012,(9):32-34
中国经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爆发,主要集中于两个领域:一个是地方融资平台,另一个是房地产市场。而这两个领域基本上又都捆绑在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上,这意味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宏观调控政策方面将深度博弈。稳增长无虞  相似文献   

11.
地方保护主义是腐败的温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保护主义滋生腐败,这是与地方政府经济行为的特点分不开的.这种行为在运行机制上体现为利益动机的财政收入最大化,政府职能上的权力扩展化和政策过程的行政性一致同意.因此,要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及与之伴生的腐败,就必须建立合理的地方公共财政,合理界定地方政府职能及建立和完善公共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12.
叶竹盛 《南风窗》2012,(9):36-37
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中国物价波动较大,各地纷纷"重启"价格调节基金。根据我国《立法法》,除非法律有明确规定,否则地方政府不能随意征税。就合法性而言,不能用类似于征税的方式来充实基金。因为向生产者和经营者征收,很有可能最后还是通过涨价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  相似文献   

13.
越是经济困难时刻,人们越是关注政府改革。我们此次关注"小政府大社会"的地方实践,背景也是如此。围绕"小政府大社会"尤其是"小政府",各种观点分歧很大。具体到我们国家,经过历次政府机构改革,单纯从"法定"的公务员数量上看,无论是国别比较还是纵向比较,给人的印象是今天的政府已经是"小政府"。由于在诸多领域政府提供的必要管制、公共服务仍然不足,从逻辑上说,政府改革似乎是从小变大,而不是相反。  相似文献   

14.
陈和午 《南风窗》2012,(15):33-35
中国经济连续8个季度下滑,3年来首次"破八",考验着决策层的智慧。总体上看,"三驾马车"全面减速,明显超出市场预期。经济变冷之下,躁动的政策,躁动的地方政府,躁动的信息战,躁动的消费者,在实实虚虚之间,还能看清中国经济的真正问题吗?  相似文献   

15.
赵义 《南风窗》2012,(12):4-4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现在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问题,人们都在密切注视着政府会如何出手。说起来让人感到有些尴尬的是,我们无数次听到各界人士都在说,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让过高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因为地方"大干快上"的背后是重复粗放模式的继续固化。政府也主动调低经济增长速度目标,释放转变信号。但当经济增速实际上已经开始下降  相似文献   

16.
高新军 《南风窗》2010,(23):26-28
地方政府通过创新实践,正在制度层面推动中国的改革进程。"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举办了5届,那些获奖的项目为什么有的还在坚持和发展,有的则处于停滞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赵灵敏 《南风窗》2007,(15):5-5
中国正经历着复兴与崛起,这条追求光荣和梦想的道路却并不平坦。从"文革"的宏观政治决策失误,到改革开放以来某些地方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的失误;从  相似文献   

18.
邢少文 《南风窗》2011,(13):84-84
愈积愈深的地方债务如同一个隐雷,为未来中国经济埋下危险。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草木皆兵。5月31日,路透社报道称,有多位消息人士指出,中国监管当局准备清理2~3万亿人民币(3080~4630亿美元)可能违约的地方政府债务,做法是将部分债务转入数家新创设的公司,并解除省级及市级政府机构出售债券的限制。报道引述与中国领导层有良好关系的消息人士说法说,这是中央政府  相似文献   

19.
张杰  徐瑞 《当代世界》2018,(1):34-37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巴基斯坦官方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对巴基斯坦意义重大,应全力予以支持;部分英语和乌尔都语主流媒体的评论相对谨慎;极少数地方党派和分离势力则批评"中巴经济走廊"未使巴基斯坦获益。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应采取深化全方位合作,促进两国媒体深入交流以及驳斥错误言论等措施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20.
谭保罗 《南风窗》2014,(17):58-61
<正>在经济下行期,地方政府开始更关注自身基本的"生存需求"—税收,而央企特殊的中央集权经营模式固然可以提供GDP,但真金白银的贡献往往不多。因此,双方曾经的利益同盟开始出现裂痕。从2013年中石油高管被查开始,中央在央企掀起了前所未有的反腐风暴。几乎就在同时,地方政府也对央企刮起了"环保旋风",污染罚单、水土补偿标准提高和厂区搬迁要求成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