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出生在津南区葛沽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村娃子。小时候听母亲说: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父亲有力气、会开车,在生产队是劳动能手。母亲说,“你爸不仅比别人多挣几个工,就是看他会开车,以后日子也穷不了。”就是因为这个,母亲嫁给了“没车没房”的父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之后有了我。2002年我考上了天津财经大学。当时,我成了村里的骄傲,很多亲戚朋友都来我家祝贺,父亲、母亲更是为我高兴,送我上学的头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还捞了喜面庆祝了一番。  相似文献   

2.
慈母泪     
方亮 《党课》2006,(9):80-82
初次听到《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时,我还很小。可从那时起,这首歌就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上。 母亲16岁那年,外祖父就去世了。母亲硬是用她那稚嫩的双肩担起了一个五口之家的重担,还供小姨和小舅念完了初中。在几件老式家具的陪伴下,母亲走进了与她身世相仿、体弱多病的父亲的生活中。在我的记忆里,母亲和父亲是那么恩爱,他们从没打过架、拌过嘴,甚至连说重话的次数也屈指可数。每当和同学谈及这些,看着他们眼中流露出的那份掩饰不住的羡慕,我都倍感幸福和喜悦。  相似文献   

3.
杨莹 《新湘评论》2014,(22):53-53
曾经,我很是不理解父亲在母亲面前的惜言如金。每次母亲买东西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都是两个字:随便。后来,我遇到了他,从最初的你说我猜渐渐磨合到你不说我也懂,我终于明白了父亲所说的“随便”里蕴含着的潜台词:只要是你买的,我都喜欢。  相似文献   

4.
1998年1月24日是我父亲黄公略的百岁华诞。父亲是1931年9月15日与反动派军队作战时光荣牺牲的。他当时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军长,总前委委员,殉职时才33岁。我生不逢时,父亲去世时我出生才8个月,一个嗷嗷待哺的女婴。父亲是革命的带头人,成了反动派的死对头。在那暗无天日,惨无人道的反动统治下,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敌人是要斩尽杀绝的。全靠母亲临危不惧,在水深火热中与我相依为命,才使我虎口余生。父亲牺牲后,由于非常保密,祖母和母亲在五六年内都不知道消息。在这几年中,祖母和母亲牵肠挂肚,经常坐立不安,食不甘味,盼望父…  相似文献   

5.
李可 《党建文汇》2002,(14):6-6
1943年9月,我出生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医院。父亲匆匆赶到医院看望母亲,安慰了母亲几句,就匆匆而去,这可引起了奥地利医生罗生特的不满,他生气地说:“一个丈夫,一个父亲,怎么可以这样没有责任感。”  相似文献   

6.
父亲大半生没有做过一件他值得夸耀的事,也没有一段让儿女们骄傲的历史。从小到大,我和弟弟妹妹都有意无意地冷落着父亲,更多的时候,我们甚至对父亲充满了轻视。父亲不善言辞,老实巴交,胆小怕事,遇到困难就爱流泪,用母亲的话说,就是天上掉片树叶也害怕打破头,一点学手续。当我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时,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父亲当时惊呆了。继  相似文献   

7.
亲走了,走得从容、安详,甚至没有声响。他是去年4月7日清晨突然去世的。起床时,他说想喝点水,母亲便到外屋去倒,进来时,父亲已倒在一边,永远地离开了人世。去年春节,全家人祝他健康长寿,父亲说,84岁是个坎,我恐怕迈不过去了。果然应验了他的话,应验了那句久远的古谚。四年前父亲被发现患有心脏病,且伴有心衰,此后的日子便每况愈下,后来发展到全身浮肿,医药的作用也愈来愈父不明显了。但父亲是一个坚强的人,他始终没有躺倒在病床上,走路也不让人搀扶。我问他感觉如何,他总是说没什么。这些年来,我的心一直悬着,感到…  相似文献   

8.
希望     
突然成长是因为父亲突然的衰老。自小就觉得父亲就是一头健壮的牛,一座雄伟的山,一块坚硬的石头,从没有什么头疼脑热的事和他有过关系。生病的往往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父亲只有照顾我们的份。上初中以后大多数时间在外上学,陪在父亲身边的时间不多。即使在一起,对父亲的健康也一直是忽略的。直到大学毕业的那一年暑假,我回到家,父亲笑着迎出了门,他抑制不住的笑走漏了他的一颗门牙,  相似文献   

9.
1913年3月,我出生在辽宁省辽中县冷镇,当时叫冷子堡.父亲赵鸿禧曾与别人合开染坊,过世时年仅30岁,那时我还不到一周岁.母亲本是当地旗人(满族人)家的姑娘,姓金,嫁给父亲后别人便叫她赵金氏.我只知道她是我最亲爱的母亲,一辈子也不知道她究竟叫什么名字.父亲死后,家里地里全靠她操劳,晚上还要纺纱织布.我那时虽然很小,但仍记得吃饭从来没有炒菜,只有咸菜和大葱蘸大酱,春夏秋季挖野菜吃.在这样的条件下,母亲仍坚持供我们三个孩子上学.  相似文献   

10.
正理想是造火车我父亲是一名火车司机,母亲是普通家庭妇女。儿时印象中,父亲每天下班回家时身上的衣服都是油污,脸上也沾满了煤灰。周边的邻居凡是与火车打交道的,个个形象如此。父亲"跑车"时总带个铁皮箱子,里面装着随身工具和生活用品。每次从外地回来,他都会买几个烧饼,放在铁皮箱里。所以父亲一进家门,我便迫不及待跑去翻他的铁皮箱子。  相似文献   

11.
共和国诞生的前夜,我的父亲,正和他的战友们一道,为这个东方巨婴的降生,进行着艰苦卓绝的产前准备。这时候,我的母亲分娩了,生下了我的哥哥。日子在风雨中流淌。那一日暮色苍茫时分,母亲上路了。母亲要去哪里?枪声炮声就是她的目标。哪里有枪声,她便向哪里狂奔。母亲要去寻找父亲。母亲知道,父亲在枪炮声稠密的地方。母亲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走了多远,也不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太阳升了又落,月亮缺了又圆。母亲走出了平原,走出了荒猢,迷失在南方的大山里。终于,在一个血色的黄昏,在一座大山的拐角处,母亲繁面碰上了父亲的…  相似文献   

12.
胥加山 《学习导报》2013,(14):54-54
父亲49岁患病前,我从没见他流过一滴泪。即使祖母去世,二哥被水淹死,也没见父亲流过一滴泪。父亲的身世很凄苦,6岁丧父,9岁母亲改嫁,自己跟着祖母相依为命,直至我的母亲出现,他的痛苦人生才有所好转。然而,父亲自患病动过第一次大手术后,他那颗坚强的心轰然倒塌,变得小女人起来,  相似文献   

13.
何奇 《党史文汇》2002,(1):22-24
一 “华子,你妈回来了,快回家!”这是我祖父的声音。我原名郭重华,华子是老人们对我的昵称。 这是60年前的事了。1942年8月,我高小毕业,准备考中学。一天下午,我正在太原新城街小学的院里洗衣服,祖父急匆匆地走来,报了这个喜讯。对于继母(以下称母亲)的回来,我是有思想准备的。前些时,母亲给我祖父来过一封信,说她为了打听我父亲的下落,曾去过山东省博兴县,结果还是打听不到,失望地返回天津,问祖父是否知道我父亲的下落。祖父让我给母亲写了封信,说我们也不知道父亲的下落,希望她回太原来。前几天母亲来信说她准…  相似文献   

14.
廖茗 《党史博览》2002,(1):10-12
1997年9月,我80岁的老母亲去世了。 作为经常的陪伴者,我本应最为悲伤,可令人费解的是,我却十分平静。这是因为,我把母亲的离去,视为她与在天之灵的父亲在离别16年后的重新相聚。 聚少离多,本是父母亲几十年来婚姻生活的概况。那么,如今他们终于可以日夜相伴、朝夕共处了。正像父亲在一首纪念他们结婚30周年的诗中所写: 每逢此日分离惯, 且望他年聚首多。 我想,这一定是我对母亲的远离不那么悲痛欲绝的最大原因。 父亲母亲是1933年相识的。那年父亲在上海英租  相似文献   

15.
郑隆基 《党建文汇》2001,(12):46-46
毛泽东对自己的父母亲,曾这样说过:“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可是在反对党的‘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意见分歧。我母亲主张间接打击的政策。凡是明显的感情流露或者公开反抗执政党的企图,她都批评,说这不是中国人的做法。”“但我到了13岁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同我父亲辩论的有效方法,那就是用他自己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
父亲盖房     
父亲并不老,今年55岁,却已经亲手建造了三处房子。其间的酸甜苦辣,我多次听他谈起。父亲第一次建房是1963年。由于发生大洪灾,家中几间茅草屋被冲垮了,父亲无处安身,只好暂时借住在大伯家中。当时年仅15岁的他,在大伯、二伯的帮助下,肩挑手推修建了几间又矮又小的土房,总算有了个栖身之地。那几间小土房我没有多少印象,因为我只在里面度过了幼年。听母亲讲,当时她与父亲相亲时参观的是大伯家几间宽敞的正房,谁知结婚时新房却是旁边那几间破烂、阴暗的小土房。后来,母亲与父亲带着我们三姐妹一起挤住在小土房里,一住就是10年。因为厕所与房间…  相似文献   

17.
鲁晓阳 《党史博览》2011,(12):39-41
2010年5月的郑州春意盎然,我休假回到父母的身边。父亲鲁亚夫提出想去农村走一走,起初大家都劝,80多岁高龄了,体衰有病,医生也嘱咐要在家休养。但父亲的意愿我们是争不过的。这是一个阳光和煦的日子,我们兄妹陪父母驱车来到郑郊农村,看过庄户,走上田埂,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父亲高兴起来,对母亲说:“看这灌浆成熟的长势,又是个好收成啊!”蓦然,父亲的语气变得和缓:“邓老若在,也看看这新农村,该多好啊!今年的12月10日,就是老人家去世38周年。”我们兄妹终于明白了,年迈的父亲魂牵梦萦思邓老。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讲到两个故事:一个是造就科学家的父亲,一个是造就科学家的母亲。前者讲的是避雷针的发明者、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父亲。富兰克林说,他对科学的兴趣,就是小时候在父亲的工厂里玩耍中培养起来的。后者讲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母亲。爱迪生进校只有三个月就被开除了,但他的母亲知道他不是坏孩子,允许他在家里随心所欲地做各种小实验。这两个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我们应当从中得到启示,不能让封闭落后的家庭教育压制科学萌芽的诞生和成长。成功的家庭教育,前提是创建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讲到两个故事:一个是造就科学家的父亲,一个是造就科学家的母亲。前者讲的是避雷针的发明者、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父亲。富兰克林说,他对科学的兴趣,就是小时候在父亲的工厂里玩耍中培养起来的。后者讲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的母亲。爱迪生进校只有三个月就被开除了,但他的母亲知道他不是坏孩子,允许他在家里随心所欲地做各种小实验。这两个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我们应当从中得到启示,不能让封闭落后的家庭教育压制科学萌芽的诞生和成长。成功的家庭教育,前提是创建一个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20.
刚过门儿时,母亲是个高挑、俊俏的小媳妇儿。作为地主家的女儿,在那个讲究“出身”的年代,为了摆脱无休止的革命改造,她20岁就嫁给了个子不高、长相平平的我的父亲。他们没有爱情的畅想,直接进入婚姻的内容,生儿育女,赡养双亲。流年似水,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对特殊缘分造就的夫妻,却始终恩爱。每每问及父母爱情保鲜的秘方,他们却总是相视一笑,缄口不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