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范舟轶 《工会论坛》2007,13(4):130-13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宪法的保障。人权保障与权利制约作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和内在要求,为其构建提供了根本保障。构建和谐社会的宪政保障的关键,在于进一步优化国家权力资源的配置模式、加快完善人权保障机制、以及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政府责任,以期使宪法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重要的和谐保障法。  相似文献   

2.
宪政建设不仅要有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可行的实施措施,更应以公民对宪政的理解和需求为基础,如此,宪政建设方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宪法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因此,在中国当今宪政语境下,了解并加强对公民宪政需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宪法和宪政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基础,农民工是公民的一种,当然享有宪法赋予的一切权利,我国宪法从没有将农民工排斥在外,现行宪法对农民工是平等的,是没有歧视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宪法实然权利主要有平等权、选举权、受教育权、物质帮助权或社会保障权。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必须保障农民工宪法实然权利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4.
宪法与正义     
宪政或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秩序,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宪法是宪政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和文本载体,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但是,从宪法到宪政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一部真正体现民意和时代要求的宪法——正义的宪法是首要的和必需的。"正义的宪法",即宪法的产生和内容上的正义性,或者说宪法的"合法性",这将涉及到宪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和谐社会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近年来和谐之音越奏越响,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宪政亦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同成果。本文通过对和谐社会和宪法的概述以及对宪政在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之论述,揭示了和谐社会和宪法的内在联系,以及两者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依法治国是宪政的精髓.要实现宪政,不仅要有宪法,而且要把宪法付诸实施.针对我国当前宪政文化的缺失,法律信仰的缺乏和公民宪政意识相当薄弱的宪政文化建设的现状,可寻找构建本土的宪政文化,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培养公民宪政意识的完善措施.当人们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和较强的宪政意识的宪政文化已经构建,我国的宪政一定会实现.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的宪政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它涉及了强调依宪办事,维护宪法权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制约权力,构建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机制;以及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方面的内涵。它明确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模式,阐明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核心问题,指明了当代中国宪政建设的道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民主宪政是中国自清末立宪运动以来孜孜以求的梦想,也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根本目标;而和谐社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美好理想,这两大目标紧密相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了和谐社会,才能为我国的民主宪政的孕育发展奠定基础;只有实现民主宪政,才能保障和谐社会的实现和健康发展。民主宪政与和谐社会的实现须尊重和保障人权,树立宪法至上的权威和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9.
依法执政是宪政文明的要求,也是人民共和国共和理想的应有之义。人民共和国内涵着依法执政的宪政要求,并要求通过依法执政实施社会主义宪政。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优异成果和集中体现,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应有之政。中国法治建设必须走向宪政建设。讲依法执政却不搞宪政不但不合理也不现实。没有宪政的法治是败坏的法治,没有宪政的社会主义离开封建专制只有一步之遥。依法执政,实施和推进宪政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李大钊的宪政思想不乏关注,而对其宪政思想中的调和观念却从未有人论述.李大钊认为制宪时必须遵循“调和”与“抵抗”二律,这样才能形成保障国民的人权与自由、具有民主精神、具有包容性、稳定性和权威性的宪法.李大钊的宪政调和思想充满智慧,具有唯物辩证法的高度,对和谐社会的宪法修正、宪法实施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和方法上的指导,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宪法是一部确保国家与公民这一最基本社会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和谐的基本法,是一部确保调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本身符合和谐社会精神以及它们之间和谐协调的最高法,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宪法的保障。目前我国现行宪法在保障和谐社会构建方面存在宪法对国家与公民之间基本关系的调整不力、现行违宪审查制度不完善等不足。我们要从宪法制度上保障和谐社会的构建,重点是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尽快将执政党的权力纳入宪法的调整范围;进一步修改宪法并完善违宪审查制度,使宪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的和谐标准法和最重要的和谐保障法。  相似文献   

12.
人权入宪对我国行政法民主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就行政法民主化发展与宪政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的关系作了简要分析 ,指出行政民主是宪政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内涵 ,人权入宪是 2 0 0 4年修宪的最大亮点 ,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了人权入宪对行政法民主化发展趋势的影响 ,旨在从行政民主的角度为我国宪政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宪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宪政发源于西方的事实,使社会主义中国的宪政建设面临诸多理论问题。宪政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贡献,但可以与社会主义兼容。宪政核心的价值是限制政治权力,保护人民的自由。社会主义宪政与资本主义宪政一样,同样追求权力的限制和自由的保护。但二者在防止国家权力侵犯个人自由的制度设计上存在本质区别。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必须保证宪法的正当性,建立一套违宪审查机制,同时还要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  相似文献   

14.
结合涉宪案件看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涉宪案件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的建议。通过对涉宪案件的分析研究,目的是要使宪法真正的有效实施,从而使公民能够依据宪法保障基本权利,限制国家权力。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只有宪法的制度设置完备了,才能推动其它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从而推动整个社会法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5.
积极、稳妥地推进宪政体制的改革能够为建构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制度性基础和基本框架。彻底改革中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在宪法和宪政的基础上整合人为的社会断裂结构,并且努力建构和实现一个多元的社会结构,包括重新认识和评价社会组织、团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对社团管理、引导和指导;大力加强、加快“社团”立法,积极促进政府与“社团”的良性互动,以及改革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变成真正的民意代表机关;应当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员构成进行大力的调整,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内设立和实行“督察专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并建立“反应与选择”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宪政不单纯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一套制度体系,同时也是已有制度的实践运行,在更深层次上是一种宪政文化.当代俄罗斯宪政从制度到精神实质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向,这与现代法治以个体自由为核心的价值追求相契合.对转型期的俄罗斯而言,宪法是构建法治国家的前提基础,宪法司法制度的确立对法治国家的生成提供保障,扬弃民族传统的宪政文化的培育是法治国家确立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17.
经济社会历史的转型决定了宪法观念的变迁和发展,而宪法观念的变迁又是宪法变迁与发展的先导。宪法观念在宪政建设中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宪法观念使人们对宪法规范的解读产生差异,由此建构起来的宪政秩序也会相异。中外宪法观念在“根本法”意义和宪法价值层面上具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实现宪政的过程中,厘清传统的宪法观念,进而更新传统的宪法观念是当前宪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更是中国宪政建设不可忽视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和谐精神勾勒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脉络和价值观念,并形塑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与生活情趣。然而,就文明存在的实际形态而言,其在现实中并没有走得太远而更多的是停留在观念层面上。从宪政层面予以反思和省察,就会发现传统的和谐观念在多元主义、人文精神、制度构建等方面所存在的宪政之殇。如何消解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影响,并对宪政文明与和谐社会这两个命题之间的内在关联、本质规定和价值取向作解构性的思考与探索,对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宪政建设的发展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