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学理论》2015,(26)
随着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成为文化传播的强有力手段,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成为重大战略问题。网络背景下的文化安全主要包括政治文化安全、宗教文化安全、民族文化安全和文字文化安全。为此,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社会主义文化主体地位,推进文化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建立技术和法律的网络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网络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渗透到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整个社会对网络信息化依赖程度也越来越深。与此同时,网络信息化本身也危害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安全,不同程度地冲击着文化产业和文化经济安全。网络信息化下所形成的文化霸权对我国文化安全冲击越来越大。因此,网络信息化时代,需要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增加我国文化软实力、规范网络空间秩序、加强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文化经济,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信息化时代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相似文献   

3.
殷鹤 《理论导刊》2020,(2):57-61,106
我国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理论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思想为指导,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技术、文化、安全的重要论断与中国管网治网经验的融合。互联网传入中国20余年,党和政府通过思想引领、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文化安全治理之路,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点与不足。为此,要不断推进网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加强对各种文化思潮的研判,消除治理的滞后性;总结国际治理经验教训,寻求网络文化安全治理科技与人才双突破。  相似文献   

4.
李娇  张秀荣 《学理论》2013,(12):185-186
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交互性的特征。网络文化的这些特征,给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文化消解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网络文化弱化了党和政府对舆论导向的控制力;网络文化带来了不同文化间的竞争与冲突。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复杂的形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把握住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和规律,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宣传工作,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国内外舆论环境,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5.
网络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网络文化交往中,文化商品的泛滥,文化权力的滥用,导致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蔓延,威胁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为此,要加强网络文化交流中的风险预警,制定网络文化冲突中的攻防策略,重视无形较量,灵活运用信息进攻与信息防御两种战术,强化国家信息攻击力。  相似文献   

6.
网络文化的安全命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瞭望》2007,(Z1)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安排的内容是世界网络技术发展和我国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中央外宣办网络宣传局李伍峰、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曹淑敏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网络文化安全越来越受到更加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战略意义。网络文化交往中,文化商品的泛滥、文化权力的滥用,导致了西方中心主义意识形态的蔓延,威胁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为此,要加强网络文化交流中的风险预警,制定网络文化冲突中的攻防策略,重视无形较量,灵活运用信息进攻与信息防御两种战术,不断提高国家信息攻防能力。  相似文献   

8.
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对保障我国文化安全和文化权益、解决当前网络文化问题以及传统文化实现现代转换有积极意义.传统和现代的不可分割,及其与现实虚拟的紧密联系,成为推进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重要依托.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建设乃至当代文化建设中,有着重要的资源、精神及价值意义.要以多种途径推进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化中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化传播既能体现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又是塑造国家形象、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载体和渠道。我们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增强文化自信,这为网络文化传播指明了方向。网络文化传播必须以生成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在路径选择上,应从传播主体、技术、制度、管理、对外交流等维度入手,大力培育、生成我国的文化自信,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驱力。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和网络媒体已成为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争夺的"高地",应该重视其在我国社会主流思想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强大引领功能.面对西方信息和网络文化的冲击,我们必须积极占领网络文化阵地,以先进技术传播先进文化,维护我们的文化利益,确保我们的文化安全.为此,应把握网络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强化党和政府的法制管理和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注重对网民的教育和疏导,加强网络行业的自身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约束机制和调适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网络社区的运行难以自发地维持系统的整合和协调。从秩序构建与动力供给视阈看,影响网络社区安全运行的主要问题来自四个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治理体制、秩序维持、文化建构和能力增强。网络社区安全治理要以建立动态灵活的治理体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外在推力,以文化治理机制和防护系统创新为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2.
蔡扬波 《学理论》2023,(4):49-5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总体国家安全观“”维护国家安全“”团结奋斗”等内容。文化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文化安全对增强国家凝聚力具有保障作用。国家安全凝聚力是因维护国民安全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聚合力、向心力,是国家和人民在追求国家安全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力量。新时代,国际形势异常严峻,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防范西方文化霸权对中国文化的冲击,确保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安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积极推动国际文化新秩序的建立,有利于在文化差异中寻找共同点,为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3.
正21世纪以来,微博、微信、手机媒体和社交网络的异军突起,正成为舆论生成的策源地、文化传播的集散地、思想交锋的主阵地。在这种微文化环境中,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理性情绪与非理性情绪,正确导向与错误立场并存,各种思想舆论在网上相互叠加,思想交锋不断加强。这就使得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核心地位的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在网络世界呈现出空前复杂的局面。如何管好用好互联网,切实改善网络舆论生态,已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4.
实用理性观念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在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实用理性对网络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文化参与主体——网络文化生产者、传播者与网络文化消费者两类群体身上。促进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应对之策是:对网络文化进行文化批判;对网络参与主体进行制约批评;对网络文化相关法律进行完善;强调主导文化对网络文化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武豹  余建军 《理论导刊》2021,(2):123-128
网络直播亚文化是互联网时代的衍生物,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社会心理与社会文化建设,是必须加以重视的治理议题。网络直播亚文化表现为以流量变现为参与目的,通过礼物打赏、弹幕社交等行为引发异化消费心理和虚假的文化认同,掀起网络舆情,冲击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网络直播亚文化的症结在于监管漏洞、资本裹挟、情感缺失和话语争夺等。治理这一症结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建构和完善网络直播监管制度、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正向弥合、培育网民的法律意识和媒介素养、占领互联网传播高地,牢牢掌握媒介话语权。  相似文献   

16.
基于网络而兴的新媒体成为新的思想文化宣传和政治斗争阵地,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为应对冲击和挑战,急需立足我国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形势和特点寻求相应的对策,首先,高校党委要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其次,拓展网络语境下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方式和内容,最后增强阐释主流意识形态的责任担当、理论自觉与主体资质。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32)
网络思想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网络思想文化建设的现状,充分认识到加强网络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从完善立法、加强监管、提升网络监管技术人员的能力等方面来加强网络思想文化建设,从而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魏磊  王玉杰 《学理论》2009,(26):237-238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本文从网络文化的特征、作用等方面着手,分析了网络文化的魅力源泉和精神实质。并探讨了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络是一个对全世界所有国家开放的网络。近年来,网络知识产权纠纷此起彼伏,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与文化观念的渗透、从事违反法律、道德的活动以及使用网络出现的法律纠纷等问题日益突出,计算机病毒、非法人侵导致数据丢失或信息系统瘫痪及“黑客”攻击网络事件屡有发生,手段也越来越高技术化,对各国的主权、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了威胁。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3)
网络文化是一种应运而生的新型文化,其作为资源的特性已经在经济社会中逐渐发挥作用。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工作中,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不动摇,坚持优秀网络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推进,不断健全和完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体制,加强行业自律和公众监督,形成社会化管理格局。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关于网络文化的法律法规,不断提升网络文化技术水平,为网络文化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