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雯君 《德国研究》2004,19(1):41-45
本文在对德国民事司法改革情况分析的基础上,从司法改革理念和司法改革实务两个层面对我国的司法改革进行了思索.我国在诉讼制度与诉讼程序上与德国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德国民事司法制度改革对我国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地区间主义是国际关系的新实践,同时也正在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国外学术界围绕地区间主义的内涵与外延、动力与功能以及其与地区主义和多边主义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尽管国内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在相当程度上延续着西方的议程,然而也有部分学者试图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取向上做出超越。就该议题的未来发展而言,比较分析和理论化应当是两大基本趋势。而对中国学者来说,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把握地区间主义研究的共性与个性,并善于从已有的研究议程中提炼出符合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战略需求的新的议程。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浪潮下,地区主义伴随区域一体化得到迅速发展。在西欧一体化过程中,西欧国家通过重视合法协定、强调功能整合以及超国家机构的建设形成了结构性地区主义;而在东亚一体化发展中,东亚国家则强调不干涉原则,突出国家主权至上,抵制和质疑超国家机构,从而形成了弱机制化的开放性地区主义。两种性质的地区主义的成因主要在于:西欧和东亚的历史发展体系不同,导致其各自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治制度同质性程度不同,成员国之间的集体认同以及对民族国家主权的价值观存在差异。就发展趋向而言,自金融危机后,欧洲债务危机频现,暴露了规范严谨的结构性地区主义的僵化弊病,而东亚一体化过程中,东盟、10+1、10+3、东亚峰会等对话形式层出不穷,则表明了缺乏规范机制下的地区合作效率的不足。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东亚地区主义发展面临的困境,有关争论的焦点已经从关注传统的内部因素差异和外部美国阻碍的初级阶段推进到了对制度变量的关注,但争论双方都普遍接受存在东亚地区主义这一前提假定。然而,地区合作本身并不必然意味着地区主义,存在着一种没有地区主义的地区合作。文章通过对严重泛化、经济化和扭曲化的地区主义概念的重新界定,把地区主义与地区合作区分开来,质疑所谓东亚地区主义本身的存在;以对地区主义概念的推导为基础,提出了一个包含三个检验标准的初步的检验框架,以检验地区主义的存在;应用该框架分析了东亚地区合作的目的和起源、机制现状以及外部因素,认为东亚不存在地区层面的地区主义。在中国崛起并优先寻求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背景下,亚太跨地区主义而非东亚地区主义将是未来东亚地区合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朱颖 《当代亚太》2005,5(10):15-22
目前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显著特征是双边主义,具体表现为优惠贸易协定(包括地区贸易协定、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数量的激增.优惠贸易协定在本质上是双边主义,有别于多边主义.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等一些原因导致90年代后期亚太地区优惠贸易协定增加,并且还有增加的趋势.亚太地区的双边主义有若干特点.双边主义对多边贸易体制有利有弊.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双边主义,以赢得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德法对欧洲一体化目标之争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国外长菲舍尔 2 0 0 0年 5月 12日关于欧洲一体化目标的演讲在欧盟各国、尤其是法国引起很大争论 ,德国总统及总理在 2 0 0 1年 4月又先后就此表态从而进一步挑起争论。本文在概述这场争论的基础上对其深层原因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7.
从双边主义到多边主义:东盟安全合作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盟框架内的多边主义一直是东盟安全战略的禁区,所以双边主义成为东盟主要的安全合作方式,但在冷战结束以后,东盟内部以及与外部多边合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利用多边主义和安全共同体的理论对此进行了分析.从目前来看,尽管东盟大多数国家认为双边安全合作仍然是主流,但安全领域的多边合作已经开始在东盟地区实施,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和效果;而且随着东盟提出建立"安全共同体",多边主义将会在安全合作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杨成 《俄罗斯研究》2012,(2):166-190
"普京主义"是由普京及其侧近政治精英倡导并开创的俄罗斯所特有的"克里斯玛"型政权组织形态的变种,其特征包括但又不限于高度集权的总统制及领袖崇拜、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和主权民主意识形态的交织与融合,而且仍在持续的演化。2012年俄罗斯总统选举的结果标志着俄罗斯梅普组合"双头政治"格局的结束以及始于2000年并可能持续至2024年的"长普京时代"新阶段的开始。以强国、威权为主要特征的"普京主义"或将继续左右俄罗斯的政治生态。"普京主义"不同于经典意义上的"全能主义"和"威权主义",而是俄罗斯转型时期的产物。普京通过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的制度安排,克服了叶利钦时期俄罗斯转型的"制度陷阱",摆脱了国家治理危机,满足了俄罗斯民众对于秩序、稳定和发展的期许,从而在俄罗斯形成了特殊的"普京多数"现象,构成了"普京主义"的社会基础。然而,俄罗斯经济的稳定发展催生了新中产阶级的兴起,选民结构的代际变化,以及互联网和社交网络的勃兴,逐渐消解了"普京主义"的正当性。随着一个与"普京多数"针锋相对的"去普京多数"群体的崛起,普京政权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挑战,可能出现五种不同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全球海洋治理自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兴起、发展,并在区域和国际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两条途径。当前,海洋治理的全球主义路径正面临逆全球化、民粹/民族主义、经济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挑战。海洋治理的区域主义和全球主义路径各有优势、相互补充。面对全球性、跨区域海洋挑战与威胁,多边主义、全球主义的海洋治理必不可少,而区域主义的优势也将慢慢融入其中,并形成“混合主义”的海洋治理路径。对于中国而言,倡导多边主义和全球主义的海洋治理路径,并推进在南海及周边地区的海洋治理合作,将是在全球海洋治理体系的重建中争取更多话语权、推进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较为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民主化的实践对于东南亚区域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东南亚地区合作的不断推进,政治转型成为该地区当下所面临的重要议题。本文拟结合民主化与区域主义两者关系的分析,探索传统上以精英为主导的区域主义正在经历的深刻嬗变。研究表明,民主化对于东南亚区域主义发展范式的影响是复杂的,以公民社会为主要载体的参与式区域主义方兴未艾,两种类型的区域主义勾画了东盟地区治理的图景。  相似文献   

11.
自立国以来,美国政治文化中一直存在着普遍平等的、个体本位的自由主义原则与白人新教精英主义的实践政治原则,这是美国政治二元结构的具体体现.两者的并存与相互矛盾是美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同时也是美国体制在过去两百多年间保持基本稳定的重要因素.民权运动与多文化主义的出现,标志着在美国政治生活中自由主义的普遍主义原则渐居上风,白人新教精英主义有所式微.这一变化有可能导致美国政治的失衡.在未来二三十年间,美国政治的走向取决于能否在新的基础上在普遍主义与精英主义两者之间重建某种形式的平衡,而这一过程中,不排除围绕一些具体政策问题产生激烈政治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13.
14.
法国大革命使自由在法国成为一种信仰。信仰式自由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信仰和现实之间的张力:一方面要执着地捍卫信仰,同时还需要现实对其进行“拗救”。法国式自由的发展正是在信仰的主题下,从以上两个维度展开。前者以卢梭、涂尔干和萨特为代表,后者以孟德斯鸠、贡斯当和阿隆为代表。  相似文献   

15.
夏立平 《当代亚太》2005,20(6):17-24
东亚区域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表现为东南亚次区域主义的发展.第二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至今,其特点包括:区域主义由东南亚发展到整个东亚;经济合作与政治、安全合作同时发展;开放性与板块性并存;东盟发挥主导作用与中、日逐渐愿意承担更多义务同在;开始构建东亚认同的进程等.东亚区域主义发展将使中日两国可以更多地在区域合作框架内处理相互关系,以开放的区域主义处理与美国的关系,在东亚形成"反独促统"的区域框架.  相似文献   

16.
17.
素食主义者     
陆小鹿 《新民周刊》2015,(47):38-38
周末,我吃饱喝足,躺在沙发上刷手机玩,看到Miss Gwendolyn更新了朋友圈。她上传了张健身图,配图写道:手臂再细点,肚子还要平点,腰能不能再不盈一握点……坚持,坚持,饿成狗也要坚持!  相似文献   

18.
所有这些饱受磨难的灵魂静静伫立,默对斜阳。她们的经历既是政治的,也是历史的;既是个人的,也是女性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简要介绍俄罗斯当代“新权威主义”政治特点的基础上,从和东正教有关的“君权神授”思想和“第三罗马”理论与普京时代政治体制之间的思想联系入手,分析和论述了“新权威主义”产生的来自俄罗斯民族历史及文化心理方面的原因,旨在揭示隐藏在社会发展形态之下的深层民族性格动因;指出俄罗斯目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政治形态和格局并不是历史的偶然,而其今后的态势走向也必定遵循一定的规律,并充分满足和显示俄罗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要求。  相似文献   

20.
日本和美国分别代表了当今世界东西方两大企业文化流派 ,由于两国在经济领域中所取得的瞩目成就 ,对其企业文化的探讨也倍受人们关注。 70年代后期 ,原本有着重大差异的日美企业文化出现了新的趋势 ,两种企业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补充 ,逐渐走向融合。企业文化以科学的扬弃和取长补短为特点。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互补美国社会主流文化中 ,价值取向为个人主义。这种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核心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创造幸福。在企业管理上表现为注重个人成就和个性至上 ,即依靠自己去奋斗、拼搏。人人都有自由竞争、自由创造、发财致富的权利。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