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网络政治文化是现实政治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和发展,并反作用于现实政治生活。十八大以来网络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政治文化表现强势,推动了网络政治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网民政治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文化向理性参与型转变;网络正能量的现实凝聚力提升,促进了现实政治体系有序稳定运行。由此,推进社会公平与法治建设,筑牢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根基;提升技术水平与传播艺术,发挥政府网络引导监管作用是今后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应把握的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2.
网络反腐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政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官方权力主体与民间权利主体的互动沟通贯穿始终。网络反腐的发展需要依靠官方权力反腐与民间权利反腐的有效互动沟通,但现实中,权力反腐与权利反腐还存在沟通不畅的现象。因此,要建构网络权力反腐与权利反腐的制度化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3.
政治沟通机制:一种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设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光辉 《求实》2006,4(6):67-70
构建和谐社会呼唤着政治沟通机制预期功能的“在场”和“到位”,政治沟通机制契合了前者的诉求而同时本身预期功能的弱化甚至阙如的现实矛盾又呼唤和压迫着一种完善的政治沟通机制的生成。因此,完善的政治沟通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设施。依托于对这种相关关系的详尽学理分析,我们尝试探讨和谐社会视阈下完善的政治沟通机制建构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已经步入了崭新的网络时代,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产生的大量不和谐因素使政府网络舆论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面对网络舆论危机,各级政府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与网民展开理性的对话,进行有效沟通,对网络舆论危机的消解将大有裨益。遵循沟通的特点及其规律,政府应当在树立以网民为本的沟通理念、增强网络危机的沟通技能、提高网民的沟通能力、培植网络危机沟通的中介力量以及推进网络危机沟通的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构建起有效的网络危机沟通机制,在新的高度上重构政府与公众间合作与信任的关系,促进网络舆论危机的顺利解决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在实践过程中要解决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必须要构建管用的实践路径,即从"上下同欲"、"内外兼修"与"刚柔并济"三个方面建立可操作的目标、动力和保障机制。包括建构筑牢理想信念和把稳政治方向的"双管齐下"机制,统一思想和方向;建构政治文化发展和政治能力提升的"双向发力"机制,内外一齐提高推动力;建构严守政治纪律和强化党性教育的"双心合一"机制,以约束和自觉来共同保障。  相似文献   

6.
政治共识的生产、凝聚与维护需要在民主制度、公共理性和政治认同的共同作用之下方能达成。政治共识的凝聚机制主要通过信息整合机制、协同合作机制、规则程序机制、理性沟通机制和话语框架机制的相互嵌入与影响,共同致力于制度共识、政策共识、价值共识的形成。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凝聚政治共识是其核心功能之一,数字治理时代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来保障政协凝聚共识功能的实现。政协内部及政协与政府部门、社会之间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高效的信息整合与协同合作,建立科学的规则与程序,使委员们与社会各界代表可以进行理性沟通,形成政策共识。建立和传播更为合理有效的话语框架,有助于在社会范围内广泛形成价值共识和制度共识。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政治参与越来越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手段。它包括网络对政治的影响和网络空间的政治活动两个方面。当代大学生利用BBS等公共论坛表达意愿、通过政府信箱参与政府对话,利用网络发起现实政治运动等等网络政治行为,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和政治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可以说是建设性与破坏性并存。而对现实,政府应积极引导青年网络政治参与理性化,推动我国政治稳定的发展,进而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管理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远柱 《学习论坛》2008,24(9):54-56
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日渐普遍的政治现象,并对推动政治参与水平和促进民主化进程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对政府管理的积极推动,对政府管理提出了创新与发展的要求:包括政府管理理念、政府管理模式、政府管理组织和政府管理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9.
网络政治文化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依托,以网络信息传授为核心而形成的用户对政治生活方式的总体性反思,以及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中与政治现象密切相关的各类精神现象的总和。政治认知-政治评价-政治态度-政治文化四个环节构成了网络政治文化的生成机制。网络政治文化与现实政治文化共同反映了虚拟网络技术对人的主观实践能力的影响,并在实践推进大众政治的兴起。  相似文献   

10.
作为法人行动者的各类非营利组织要与政府、社会公众、企业进行不断的互动.在这些现实的互动中,与社会公众的互动是非营利组织获得社会合法性的必要前提,二者通过交换必要的资源,以实现各自的社会行动目的.运用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本文对中国青基会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做以解读,以探讨中国非营利组织社会合法性获得之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国内学界对于政治文化的概念理解及其结构分析尚有分歧和存在着不足,影响了政治文化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一般来说,可以将政治文化分为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两部分。但对一个国家中纷繁复杂的政治文化体系进行分析,还应从其现实形态入手。现实形态的政治文化,包括国家政治文化、公民政治文化两种基本形式,它们分别有着不同的内在结构层次。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政治日益勃兴的时代,为建立一个健康的网络政治空间,应当对我国网络政治活动进行规范。当前我国网络政治活动存在着法制不健全、非理性化、政府主体没有体现应有的引导作用等问题,应从建立双向合作机制、自我约束机制和沟通信任机制等方面规范我国的网络政治活动。  相似文献   

13.
《求实》2013,(7)
我国参政党在协助执政党和政府全面推进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联接社会公众利益和政府公权力的重要纽带。但在现实中,还存在着定位模糊、职责不明、办法不多等问题,提升参政党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迫在眉睫。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弘扬责任奉献的公共精神、积聚互信互助的社会资本、提升公共危机的应对能力、推进社会管理的机制创新,是新时期提升参政党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公民网络参政兴起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参政是现实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缩影,网络参政不同于传统政治参与方式,网络参政有其特殊载体与表现形式。伴随我国政府与公民运用互联网的日益扩大,网络政治呈现出色彩斑斓的种种场景。网络既是政府与公民对话、沟通的渠道,也是两者博弈、制约、共存共进的平台,更是现代公共治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解读之,驾驭之,运用之,是促进我国公共治理不断改善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网络公共事件多发,其发展态势是:重大社会公共问题日渐成为热点议题;网络事件有交织放大之势;“草根”已成为社会议程的重要推动者和设置者;事件发生地正由中心城市向二三级城市甚至县城发展.其形成机理主要有:Web2.0时代的到来和中国网民数量的激增;新旧社会结构间的矛盾和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诉求机制的短缺与网络民主意识的增强;政府公信力的不足和官民关系的紧张;地方党委政府的不适应和处置手段的薄弱.为此,政府部门需要把握网络舆论的特点和传播规律;健全社会公众的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及时准确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确立政府作为“网络舆论领袖”的角色地位;积极推进网络问政制度化和长效化;建立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话语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6.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网络日益成为党与群众沟通的重要渠道之一.新的政治沟通形式——网络沟通应运而生,而网络的开放性和快捷性也对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党应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加强与群众之间的沟通,优化网络沟通的主体,积极创设有利于促进网络沟通发展的条件,完善有效的网络沟通机制,真正把跟人民群众的网络沟通从控制转向互动、互补,从而构建一个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回应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与政府职能转变的双重背景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成为弥补政府与市场双重失灵的理性选择。具体来说就是,社会组织为了获取核心资源、彰显专业化功能、拓展合法化空间,对政府实施制度性嵌入和关系型嵌入;政府组织则出于行政化控制的惯性、社会稳定的前提导向和互信机制的严重匮乏,对社会组织进行反向嵌入,其结果是社会组织的独立自主性日益弱化、购买服务场域的固化效应不断积聚和社会服务内卷化趋于严重。而促使政府和社会组织关系由监管式控制向协同共治转化,构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互信机制,强化政府组织的合同制治理能力,完善购买服务的第三方评估机制,是优化政府与社会组织互动嵌入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政府执政能力的高低,关系到政府的合法性和民心向背问题。当前,政府执政能力存在与公民沟通不足、追求扩张自利性、公信力不足、处理矛盾问题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网络时代的到来,突破了传统公民政治参与的主客观因素制约。网络问政有助于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具体表现为促进政府与公民良性合作、提升政府形象,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监督政府行为、构建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基于此,要建立健全互动沟通机制、加强网络问政立法建设、建立健全跟踪制度和问责制度、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来加强网络问政,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19.
《探索》2017,(2)
在网络空间中,"网络化"推动政治亚文化的结构转型,其结果是在"异质文化"中生成"非理性文化"。从现象层面分析,非理性文化是网络空间政治亚文化与社会空间政治亚文化对于政治主流文化存在不同反应的结果。从逻辑层面分析,网络空间中非理性政治亚文化的生成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第一,网络规范相对于社会规范的异化;第二,网络社会化对现实社会化的异化;第三,网络文化生产结构对社会文化生产结构的异化。在上述三方面的作用下,非理性政治亚文化存在"减压"与"颠覆"两种可能性。网络空间中非理性政治亚文化的治理需要突破以"管控"为主导的逻辑,而从主体、衔接与生产三个层面建构以"治理"为导向的逻辑。在新的治理逻辑中,实现政治主流文化与不同形态政治亚文化相互适应、相互理解与相互建构。  相似文献   

20.
艾滋政治、社会重组与公共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潭  武玲婷 《学习论坛》2008,24(7):42-45
在当下社会转型语境下,传统固化模式下的艾滋病问题研究范式和解读视角需要理性重构.如何不拘泥于医学-生物学单-艾滋研究模式,并深入挖掘"艾滋病"这个概念及其所蕴含的现实意义,寻求新的应对策略和"问题一模式"的建构,对艾滋治理有着重要意义.从公共安全、政治稳定、国家兴亡的宏大视阈看,"艾滋政治"话语的产生、艾滋问题的政治建构不可回避.面对传统意义上艾滋病治理的某些失范,在当前中国社会面临重组的现实背景下,寻求"艾滋政治"的理性思路和多中心治理成为艾滋病与社会问题研究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