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现阶段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严重的缺陷,结果导致了诸多理论冲突和司法实践难题。为此,重新认识它的性质和缺陷,在借鉴国外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改革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势在必行,本文认为,在目前条件下,不宜立即取消这一制度,而应从多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2.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司法制度,长期以来在我国审判制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虽然,由于近十年来随着审判方式改革而曾被错误认识,致使司法功能曾一度弱化。但其在解决民事纠纷中的不可替代作用始终不可忽视。最近,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司法为民”的提出,民事诉讼调解开始彰显出其所具有的化解社会矛盾的独特魅力,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背景下。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加强和规范调解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林 《法制与社会》2013,(36):42-43
新刑诉出台后,对于亲属证人出庭作证做了例外规定,亲属证人被排除在了强迫出庭范围外。有人说这是我国传统法制“亲亲得相隐”的体现,但在更多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实际效果与立法目的相背离的尴尬局面。如何解决以上难题成了我国司法改革的又一难题。  相似文献   

4.
易明 《法制与经济》2010,(12):62-62
审前准备是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构建也是近年来我国司法改革的努力方向。文章从介绍国外两种审前程序主持主体的立法模式入手,介绍了我国司法实务采取的模式,并对其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5.
刘永庭 《河北法学》2006,24(7):152-156
民事诉讼解决民事纠纷,其诉讼职能的分配应侧重当事人,因此在民事诉讼结构中应建立符合当事人本位的权利体系.在我国则是如何在符合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特点的诉讼模式下力图达到当事人个人主动性与法官适当程度控制之间的衡平,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我国的诉讼模式下完善当事人本位.  相似文献   

6.
当事人主义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不能适应中国转型时期民事纠纷解决的特殊需要。实现民事诉讼模式转型是优化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完善民事诉讼立法的一项基本作业。我国民事诉讼模式转换的基本方向是构建和谐主义诉讼模式。和谐主义诉讼模式摆脱单纯从诉讼程序上解决纠纷的狭隘视野,将司法诉讼视为一项社会福利制度,着眼于当事人争议的彻底消解,是对传统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和诉讼哲学的双重超越。目前我国构建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的主要任务是:从和谐主义诉讼理念出发,重新设置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以强化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为基础,形成科学合理的案件事实探明机制;建立法律观点开示制度,保障法院和当事人就法律问题展开充分的对话和交流。  相似文献   

7.
1如何对刑事被害人的人身、财产权益所受侵害进行合理的补偿,关系到我国刑事司法的目标取向,也关系到社会和谐与稳定,这也一直是法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我国的现行刑事法律制度设计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但从司法实践来看,收效甚微,刑事被害人往往无法从中获得应有的甚至是基本的赔偿。《论刑事被害人的社会保障权》一文基于上述现实困境,试图从赔偿转向补偿,并通过国家责任理论、社会福利理论、矫正正义理论的分析,与刑事司法的宽严相济政策结合起来,将国家对刑事被害人的补偿提升到了社会保障权的高度,对于解决上述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吕美丽 《法制与社会》2011,(23):117-119
公正与效率是人民法院在二十一世纪的工作主题。如何提高司法效率,树立司法权威更是法院当前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的民事诉讼解决纠纷机制的不足、审前程序的缺陷、隐性超审限现象的普遍存在等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简化诉讼机制、多元化解决纠纷,完善民事诉讼审前程序,严格执行审限制度等措施,以期对我国民事诉讼程序的完善以及法院在民事诉讼中提高司法效率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程序作为一独立的司法程序,主要包括庭前程序与庭审程序二大内容。我国自90年代起开始的司法改革,切入点是审判方式的改革,依据该改革,我国的审判方式完成了从职权主义模式到当事人主义模式的转变,建立了当事人限期举证、证据失权等制度,规范了庭审中举证、质证及认质的程序。这种审判方式的司法改革,符合国际民事诉讼发展的潮流,从司法实践效果看,也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勿庸置疑,这种审判方式的改革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庭审"(开庭审理)而开展的,其关注点只在于如何保障庭审有序、有效,判决公正、正确。从最早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审判方式规定》),到2001年《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其中内容都体现了这一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审判方式改革的过程中,"一步  相似文献   

10.
梁絮雪 《河北法学》2004,22(4):144-148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在我国的民事诉讼理论体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本质上看,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所研究解决的是诉讼权利的分配问题,即在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之间合理地配置诉讼的权利。在当前司法改革时期,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作为司法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笔者在解构我国当前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检察院之间的诉讼法律关系,对现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存在的缺陷作了总结。最后重新构筑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体系,以寻找实现审判权与诉权达到最优化配置的突破口,指导司法改革向正义、公平、效率完美结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诉讼证据制度改革对环境民事诉讼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2年 4月 ,我国第一个系统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改革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以下简称《规定》)正式开始施行。这是我国民事诉讼司法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该规定对于《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举证责任”的规定作了具体化的解释 ,特别是《规定》的第 4条对于 8种特殊类型的侵权案件适用特殊的举证责任的情形中 ,就有 3种情形与环境民事诉讼直接相关。可以预见 ,该《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的施行必将对我国的环境民事诉讼制度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的环境纠纷将更多地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我国公民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英国民事诉讼改革确立并全方位贯彻接近司法之基本目标,是英国司法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基于英国之经验,我国民事诉讼改革的推进,必须设置统一的司法改革领导机构,促使法院职权向程序管理权的转型,要依托传统诉讼文化构建民事诉讼合作机制,并全面修改民事诉讼法。  相似文献   

13.
冯珂 《当代法学》2016,(3):27-37
我国民事诉讼改革目标是从职权干预型诉讼模式转向当事人主导型诉讼模式.作为构建当事人主义的两大支柱,辩论原则和处分原则奠定了民事诉讼基本结构,其核心精神在于界定当事人和法院在民事诉讼中的任务分配和相互关系,实现当事人权利制约司法权力.从我国民事诉讼改革的进程看,尽管制度层面就当事人诉讼权利完善已取得不少进展,但是在权力制约方面仍有不足.本文结合当事人主义基本原理,从我国民事诉讼法与司法解释涉及的起诉、撤诉、自认等问题,检视我国民事诉讼中两大基本原则在权力制约方面的欠缺,进而指出我国民事诉讼现代化改革深化和民事诉讼模式转型方向——只有将重心从权利保障转向以权力制约为中心,才能构建起实质意义当事人主义.  相似文献   

14.
一、我国《民事诉讼法》适用的困境自1991年《民事诉讼法》颁行至今已有17年。在这17年中,改革与发展一直是民事司法工作的主旋律。如果要把握改革的脉络,我们必须借用两个概念:一是诉讼模式;二是法院与当事人的作用分担。前者为张卫平教授首倡,将世界各国的民事诉讼模式划分为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两种,并主张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应当从职权主义模式转型为当事人主义模式;后者由江伟和刘荣军两位教授提出,主张从法院与当事人作用分担的角度分解民事诉讼制  相似文献   

15.
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随着我国现代司法理念不断发展和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有必要对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所遵循的理念进行反思,并在立法理念的指导下对这一制度进行修改,给予被害人应有的程序保障和实体保障。  相似文献   

16.
现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随着我国现代司法理念不断发展和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有必要对我国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设计所遵循的理念进行反思,并在立法理念的指导下对这一制度进行修改,给予被害人应有的程序保障和实体保障。  相似文献   

17.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存在价值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采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解决被害人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的损害,但是由于立法的疏漏,该制度目前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若干无法解决的冲突和难题,并对这一制度的存在价值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借鉴其他国家相关制度和做法,因犯罪行为所引起的损害赔偿原则上应当民事、刑事诉讼分别进行,只有在极其个别的情况下,允许提起附带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18.
建立和谐主义民事诉讼模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在司法领域的反映,但是我国当前的民事诉讼模式有很多与和谐主义不协调的地方,在实践中需要加强。本文从案例出发指出目前民事诉讼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审判实践和工作实际,就建立和谐的民事诉讼模式的程序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9.
陈帅 《法制与社会》2010,(34):65-65
调解制度作为解决纠纷的一种机制,是中国固有的传统,被视为法院行使审判权的一种方式,在民事诉讼制度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从理论上论证民事诉讼调解在纠纷解决中的司法价值功能,通过分析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现实情况,针对我国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诉讼调解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相似文献   

20.
"申诉难"与"执行难"这两大固疾困扰司法实务由来已久,此次《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解决这两大难题方面作了突破性立法。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就解决"申诉难"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作为法律监督角色的检察机关如何应对《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后的新局面将成为民事检察工作的当务之急。检察机关应提高对民事诉讼审判活动的监督能力,明确民事诉讼监督的当务之急,强化民事诉讼监督理念和提高民事抗诉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