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到年终,对每一位领导者,上级领导常常会根据其一年的工作实绩,对他作出一番评价:是政绩突出,还是政绩平平;是政绩显著,还是政绩甚少。作为一个领导者,力图一年一个新政绩本无可厚非,但是怎么创政绩?创什么样的政绩?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创法。《中国青年报》曾登过一幅漫画,题目叫做《都是政绩》。这幅漫画有两图,图一是在一大片荒芜的土地上,插立着一块木牌,上书“1000亩”,右边一个身着官服的人指着这片土地眉飞色舞地说:“像这样的开发区,我们批了18个!”图二中的“他”说:“像这样的开而未发的开发区我们砍了18…  相似文献   

2.
利川市政府对举债创“政绩”者说不,并明令收归举债权,严禁各乡镇、各单位今后举债搞“政绩”。这一举措,令人钦佩,发人深思。为官一任,求政绩,创业绩,既必然又必须。但为谁创“政绩”,用什么样的工作创造“政绩”,却因人的“政绩观”不同而大相径庭。时下。在我们周围就有这一种现象:有的干部因“政绩观”错位,为了个人创“政绩”,往往打肿脸充胖子,  相似文献   

3.
精品荟萃     
观点政绩考察应计算“施政成本”至今,我们的组织人事部门对政绩的考核,仍然在以GDP论英雄。这种做法客观上助长了地方领导人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痼疾。“以GDP论英雄”之所以错误,在于忽视了施政成本。比如考 察一个地方行政首长的政绩,光是问他年初宣布“为人民群众办十件实事”办了没有?然后实地考察一番,至于说,出这些“政绩”的钱是从哪里来的?是以什么名目搞来的?是来自预算内还是来自预算外?则一概没有人过问。至于乱借债,其害处可能更大。有些地方一任领导人出“政绩”欠下的债,需要几任领导才能还得清。事实上,凡属…  相似文献   

4.
正相对于"显政绩"而言,不容易显山露水的"潜政绩",多是反映"地平线"以下的工作,"能见度低"。然而,这恰恰是领导干部该关注的。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着力在创"潜政绩"上下功夫。解决问题是政绩,多做些抓弱  相似文献   

5.
“注重政绩”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一条重要原则。近年来,各级领导干部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取得群众公认的政绩,这是主流。但是,在领导干部创政绩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如,有的脱离实际,违背经济规律,急功近利,乱铺摊子,搞“泡沫政绩”;有的信奉“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那一套,玩数字游戏;有的投机取巧,工作中拈轻怕重,什么工作容易出“政绩”就干什么,等等,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由此看来,解决政绩观问题实际是同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紧密相联的。当前,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  相似文献   

6.
政绩,是领导干部工作的成果。政绩观,是领导干部对政绩所持的态度、看法、观点,是对为谁创政绩、怎样创政绩、如何评价政绩的理解。一、领导干部要讲政绩《论语·泰伯》中有一句名言,“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很多领导干部对这句古训创造性地给予继承,反其意而用之,赋予了新的生命。那就是“在其位,谋其政”。意思是说领导干部在那个职位上,就要不断地考虑如何去完成所承担的党务、政务,去为党和国家,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创政绩。《书·洪范》中也有这样的论述:“人之有能有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意谓凡是人中有才能、有作为的,都要使他们施展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国家就会昌盛。古为今用,我们今天怎样来看待“有能有为”?作为领导干部,党和国家、人民给了他一定的权力,那他就得尽量地施展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党和国家出力,为人民办事,有  相似文献   

7.
为官执政,似乎谁都想在任上尽快做出些成绩,露个“大脸”,让上级看了认为是“人才”,同级看了认同是“干才”,下级看了感到是“帅才”。论说,这也是人之常情。否则,当了官不想事、不干事、不干成事,那还算是什么“领导”?争取政绩、创建政绩的心情可以理解,积极性应该保护,问题是要创建什么样的政绩,特别是如何“称量”目前摆在大家面前的五花八门的“政绩”?群众“称”政绩。不论领导干部自称为发展当地经济作出了多少贡献,组织了多少“工程”,增加了多少效益,赢得了多少成绩,也不论这些“政绩”在汇报材料上写得如何突出,在各种会议上说得…  相似文献   

8.
悦读     
《中国残疾人》2013,(11):12-12
谁这么有才,发明了这两个字——悦读?快乐地读。应该为这个始作俑者记上一功。比起“阅读”来,悦读,少了些艰涩,多了些愉悦。读书难道不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吗?尤其是存当下。  相似文献   

9.
梁胜利 《当代广西》2004,(18):28-28,32
近期,我在调研中多次听到群众反映:我们是既怕“政绩”,又盼政绩。怕的是个别干部只为自己升官需要不顾百姓需要的“政绩”,盼的是为百姓实实在在办好事的政绩。群众的反映,值得深思。随着干部制度改革的进展,政绩在干部的升迁去留中日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重政绩、创政绩,成为领导工作的一大热点。但是,由于政绩观的偏差以及虚假政绩等问题的出现,政绩的声誉一度遭受很大损害,致使一些领导干部不敢谈政绩,甚至连“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的心目中都成了  相似文献   

10.
“政绩”是考核干部的主要依据,没有政绩的干部不能算是好干部。然而,如今这“政绩”二字在一些地方也变了味,某些领导干部把“政绩”当成了一项“工程”来“经营”,这就不能不让人疑惑了。报载,河北某县出现了一桩怪事:蒙蒙细雨中,县委、政府门前的大街上,行人大都挤在机动车道上赶路。细一看,原来人行道竟是用晶莹光滑的大理石铺起来的,沾水后滑得很。当地老百姓说,一到下雨或下雪天,这条好看不实用的人行道让许多人跌了跟头,可县里的领导干部却因这条“面子路”出了政绩。报道说,这条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政绩路”的马路,是…  相似文献   

11.
史流 《政策瞭望》2014,(6):60-60
政绩.即官员在任内的工作成绩,是时下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儿。其实,细究起来,这也是“古已有之”.不绝史册。“燕王起死问生.与百姓同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战国策·燕策》)讲的就是政绩。商鞅法行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第八》)讲的也是政绩。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待兴。”(《岳阳楼记》)讲的还是政绩。比较起来。当数司马迁的“政绩观”更为全面、更为科学,也更有意义。“民大悦”,是司马迁政绩观的第一个标准。司马迁把“民大悦”而不是“官大悦”、“上大悦”当作政绩的首要标准。这一观点。就是在今天,也不是每个官员都能做到。因为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衡量标准,政绩历来就是五花八门,真假难分。旧且不论,就说时下,政绩的花样就不少,比如建摩天大楼、建中心广场、上世纪工程以及建开发区、商业区、追求不顾资源环境的经济速度等,诸如此类,到底算不算政绩?这在不少地方都成了一笔糊涂帐。许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都被装进政绩的口袋,甚至于制止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都出了政绩,让老百姓一听“政绩”二字就害怕。其实如果按司马迁的政绩观来衡量,问题也很简单,判定政绩的真假良莠,关键在于是否能使“民大悦”。这个“民大悦”,按照现在的标准,就是给人民群众带来切切实实的利益和实惠,具体地讲,就是既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物质富足。同时也给人民群众营造山青水秀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整洁、干净、美丽的环境中生活。也就是既有金山银山,又有绿水青山。否则,如果人民群众生活得不到改善,整天生活在污水浊气之中,那么,即使楼房?  相似文献   

12.
为官一任,总想创造点“政绩”,这本是好事。但是,若为官者一味追求个人“政绩”,往往也会走向极端,弄出种种令百姓害怕的“政绩”来。何怕之有?一怕数字注水,殃及池鱼。本来,老百姓对为官者为显示政绩往数字里掺些水份,并不太关心,只要猪肉、家禽、蔬菜等消费品中不注水.对百姓们构不成直接损害。但“吹牛要纳税”情况就不同了,如农民的纯收入数字加  相似文献   

13.
“‘一大四小’绿化工程是官方宣称的‘江西林业发展乃至生态建设史上又一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生态建设工程’,还是百姓们口中的‘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呢?随着苏荣的落马,这个问题似乎已经不重要。”这一段文字出于2014年第19期的《民主与法制》刊载的《“一大四小”,苏荣的政绩工程》一文。天机似乎不可泄露,不说也罢。  相似文献   

14.
政绩,在当今中国似乎变成了一个贬义词,比如“政绩工程”几乎可以和“面子工程”或“劳民伤财”划等号。其实,这是一个认识误区。所谓政绩,就是领导干部施政的成绩。对官员要求政绩,和对学生要求成绩、对员工要求业绩是完全一样的。不能因为考试制度不合理而导致学生把出成绩和考高分划等号就说学生不应该出成绩。同样地,不能因为有些领导干部把“政绩”经念歪了就说不能讲政绩。  相似文献   

15.
“为了迎接省运会搞一个亮化工程,竟然要2.9个亿?造价怎么这么高?是不是太浪费了?”在当前政府普遍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常州今年为迎接第十七届省运会,即将实施“一路两区”景观照明提升工程。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当地市民质疑,有人直指此为“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相似文献   

16.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是践行“三个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政理念的发展,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前提和基础。当前,树立正确的政绩,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思考。思考之一:为官应当修德,执政应重德。作为领导干部,欲创政绩,先政德。应该说,政德是领导能力中的础要素,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当,重政绩轻政德的现象应当引起我们重视。为什么会出现沽名钓誉的“形政绩”、“数字政绩”、“畸形政绩”?到底是政绩道德修养不够。在扭曲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下追求绩、创造政绩,必然会违背党和人民意愿,追求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热于为…  相似文献   

17.
“绩”与“德”、“能”、“勤”等被考核的其它因素有内在的联系。“德”、“能”、“勤”等最终能落实到“绩”上,并通过“绩”从另一个侧面体现出来。一般来说,政绩突出的,其“德”、“能”、“勤”等方面的表现也都比较好。有“德”有“能”,则容易作到“勤”,也容易出政绩;低“能”者,“勤”也可能不会有突出的政绩。这就是我们坚持综合考评突出政绩做法的原因。对公务员的“政绩”考评的本身,有着特殊性和复杂性,尤其是对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的政绩考评。因其所负责的范围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或一个部门,而在地区、行业、…  相似文献   

18.
“政绩”与“污染”的不正常联姻,已是老生常谈。 长期以来,政绩考核指标和官员晋升机制依然在围绕GDP打转,一些所谓的“明星企业”虽然污染风险重重,却能为地方创造可观的利税,支撑起政绩的“颜面”,这就必然诱发以环境代价换取显性政绩、以牺牲公共利益换取个人仕途的本能冲劝。而一些地方对污染企业大开“绿色通道”,对公众举报充耳不闻,乃至以“企业宁静期”、“挂牌保护”之类“土政策”阻挠环保执法,也就不足为奇。  相似文献   

19.
理发师     
理发师是个侦探小说迷,在给客人理发时,他常讲些惊险的侦探故事,并留些悬念以吸引顾客。一次他问:“被害者的喉管被深深地割断了,你猜用的是什么凶器?”“不会是剃刀吧?”顾客害怕道。理发师  相似文献   

20.
一段时间以来,党内和社会上对干部“政绩”的理解和看法不尽一致,流行着一种“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的说法,究竟此说是耶、非耶?有必要作一辨析。问题还得从“政绩”说起。纵观历史,重视政绩并考核政绩,通过“考名责实”来监督、评价和使用干部,是历代吏治的通行做法。在我国最早的一部政治论文选编《尚书》中,就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记载,意思是每3年对官吏的实绩进行一次考核,经过3次这样的考核,评价其为政的昏暗与清明,决定其进退和升降。宋代思想家、文学家苏辙,也有“考绩进秩,吏之常法”的论述。新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