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登辉与台湾“民意”潜在冲突简析——从白晓燕案引发的抗议风潮谈起毛仲伟*在推动台湾政治转型过程中,李登辉是“民意”不离口的政治人物,“民之所欲、长在我心”几乎成了李的口头禅,他曾凭此历经朝野激烈权力斗争“无往不胜”。昔日“党内大总管”李焕、“末代军事...  相似文献   

2.
国民党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党,但目前却出现式微。究其原因,可以归纳如下:打压宋楚瑜使国民党一分为二,民进党坐收渔翁之利;国民党与“黑金政治”划上等号,使台湾民众“让国民党下台”的信念越来越强烈;国民党自身组织体系的衰落使其失去了选举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陈萍 《台湾研究》2005,(6):8-13
政商关系一般被界定为“政府与企业财团的互动过程”。在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互动中,政商关系千丝万缕、复杂难分。探讨政治领域权力结构对于政商关系的型塑和企业涉人政治过程对制度环境的影响,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现实中台湾当局的决策并不总是符合公众的愿望;为什么部分体现公共利益的政府规制却出现低效率;为什么会出现当政者的腐败或以权谋私。岛内政党轮替后,以“反黑金”自居的民进党大权在握,不仅走上“官商结盟”的老路,积极建构新的政商关系,而且堕落的速度很快,成为台湾社会价值失焦、不断向下沉沦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新闻眼     
《南风窗》2006,(24)
北高选举难改台湾政治生态台北、高雄市长选举之所以广受关注,除了两地是“直辖市”的地缘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它们是过去半年反贪腐强风持续吹袭下的第一次民意检验。由于“总统”陈水扁与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分别受到国务机要费案和首长特支费案的严重冲击,这场选举已普遍被外界视为是台湾选民对扁马二人的信任投票。  相似文献   

5.
李鹏 《台湾研究》2006,(6):13-17
长期以来,民进党在台湾一直以所谓的“清廉”形象自居。随着岛内涉及到民进党当局的各种弊案不断爆出,陈水扁的主要亲信、家人、亲戚和民进党高官涉及弊案的消息层出不穷,引发台湾社会舆论的关注和政坛动荡,陈水扁和民进党在台湾的形象也因此跌人谷底。民进党何以在上台后短短6年多的时间里滋生如此严重的贪腐现象,本文将运用政治学相关理论,从政治文化中的体系文化、过程文化、政策文化三个面向,剖析民进党当局产生贪腐现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民进党执政马上就要三周年了,作为一个老民进党人,你怎样评价民进党这三年的政绩?” “不敢说,应该是很差,经济搞成这个样子!我经常往来大陆、香港,人家说香港差,可是现在台湾还不如香港呢,更不要说同大陆相比了。” “这三年民进党似乎一直在转型,比如‘总统’兼任党主席、打击黑金政治等等。” “可是这里也有很多问题,例如党国不分,过去我们指责国  相似文献   

7.
以2005年8月“高捷弊案”爆发和年底县市长选举结束为发端,台湾政局逐渐出现民进党上台以来的最大变局,陈水扁执政开始进入“后扁时代”。引发岛内政局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标榜“清廉、本土、改革”的民进党政府迅速沉沦,人民对执政者的为所欲为和无所不为深感困惑与震惊,并逐渐失去耐心与信心。岛内在2006年所兴起的反贪倒扁运动,目前仍未能引起人们对2000年政党轮替后所出现的岛内乱象的省思,民进党隐藏在“爱台湾”、“本土化”与“民主化”旗号下的选举利益考虑和“台独”路线,显然无法产生推动其转型的内在力量。引发台湾政治变局的结构性因素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仍将继续主导岛内政局走向。  相似文献   

8.
2000年陈水扁代表民进党出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执政长达8年,不但未能兑现“勤政清廉”的选前承诺,反而变本加厉推行政商勾结的“黑金政治”,结果在官司缠身、众叛亲离的境况下黯然下台。在这期间,台湾经济持续低迷,两岸关系频生危机,就连民进党当局当初颇为自得的美台关系,也因其执意推行“渐进台独”路线,出现了明显的裂痕。民进党人士郭正亮在10年前出版《民进党的转型之痛》一书时,也许没有料到民进党在执政后所遇到的难题和阵痛,远较先前的“转型之痛”为剧,更没想到当年戮力推动政党转型的施明德、许信良等领导人,会因党内斗争的惨烈而被迫出走。  相似文献   

9.
日本殖民统治末期台湾“皇民化运动”.以其对台湾社会和台湾人的“全方位日本化改造”、且给台湾社会带来深远影响而占据着特殊地位。对“皇民化运动”的研究,近年来亦渐成热点。不过以往的研究大都建立在官方资料的基础之上,展现的是宏观的、“正史式”的图景。口述史料的发掘,能够从另一个不同的视角看到社会底层民众的反应。本文即拟利用宜兰地区口述史料,对台湾“皇民化运动”作一个案分析,不妥之处,敬祈指正。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月12日举行的台湾第七届“立委”选举,是“立法院”席次由225席减半为113席后的第一次,是实施“单一选区”的第一次,同时也是“两票制”实施的第一次。新的选举制度是台湾“立法院”50年来最大的变革,这一新的选举制度的实施,不仅对台湾现有的政党政治、政治生态与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而且对台湾地方政治生态也产生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族群”这一名词是划分当代台湾社会群体的重要概念,而台湾学术界所谓的“族群”概念的真正义涵应该是指政治社会学中的“社群”概念,本文的“族群”概念所指涉的实际上就是“社群”。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台湾形成了以汉族与原住民、福佬人与客家人、以及本省人与外省人三对矛盾关系为主轴的族群政治,成为影响当代台湾政治发展的重要变量。其中,客家人作为台湾汉人和本省人的一部分,人口大约有400万人,约占台湾人口总数的15%,是仅次于福佬人的第二大族群。在台湾地区政治文化结构中,客家人的政治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而特殊的亚文化结构。在汉人与原住民这对矛盾关系中,客家人对原住民的态度倾向有别于其他汉族族群,因为客家人和原住民有着同样的“弱势族群”认知。在本省人与外省人的关系中,客家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也不如福佬人与外省人的矛盾关系那样尖锐;在客家人与福佬人这对关系里,客家人更是以对抗性的族群面貌存在,在过去几百年中,客家人与福佬人形成了一种难以化解的矛盾情结。根据比较政治学理论,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评价是政治文化的基本内容,本文拟从这三个不同层面,结合相关的族群理论,对客家族群政治文化的形成过程、特点及其对台湾政局的影响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台湾意识”的历史考察弋胜“台湾意识”是近几年来在台湾讨论颇多的思想文化论题,同时也是社会政治论题。在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倾向的人那里,“台湾意识”被赋予不同的意涵,其中不乏误解和歪曲。本文试就其四个层面、历史原因、正负效应、对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3.
影响两岸关系发展的因素历来有中国大陆因素、国际因素、台湾岛内因素及两岸关系自身发展因素四大层面,在不同的时期四大因素所发挥与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又各不相同。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剧烈演变,台湾政局因素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随着台湾政治社会的“本土化”、“民主化”的发展,台湾政局因素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影响至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台湾主体意识”与“台湾意识”有所不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人为建构的一种更强调台湾主体性、台湾价值、台湾利益、台湾优先的一种社会政治意识,也是具有某种程度的“台湾国家化意识”。其对当今台湾社会的主流价值的深刻影响所及,直接牵动着台湾岛内政治与两岸关系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台湾的地方竞争性选举已经举办了60多年,这些选举促进了国民党的转型,促进了台湾地方社会的发展。台湾的地方竞争性选举能够顺利举办,得益于具有严格规范了地方官员自由裁量权的相对健全的法治。同时,由于地方选举议题和争点的民生主导性,台湾的总体政治结构能够与竞争性的地方选举长期共存。但是由于起步阶段对参选标准放任自流,造成了地方选举黑金等弊端。  相似文献   

16.
张治江 《台湾研究》2008,(3):19-22,4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外有学者自觉或不自觉地从政治角度或其他角度提出诸如“解构中国”、“认同危机”、“民族认同危机”、“文化认同危机”等理论与术语。与此相应的是,台湾学术界逐步开展“民族认同”与民族主义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随着1987年解除“戒严”,“党禁”、“报禁”的逐步开放,以及1991年终止“动员戡乱”时期,台湾的政治气氛日益松动活跃,  相似文献   

17.
刘红 《台湾研究》2007,(5):9-14
观察台湾的政治演变过程,政治多元化一直是主题之一。就多元化发展过程来说,台湾政治近20年来变化巨大,与前期的20年相比有本质不同,与中期的20年相比有很大发展,现在还在继续演变之中。就多元化的主题和影响看,出现两种倾向,一方面是“政治多元化”继续演变,一方面是“台独极端化”持续蔓延,前者成为后者的借口,后者严重制约前者的进展,两者的矛盾和冲突,这是台湾政治多元化的主要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8.
“我是谁?我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这是一个耐人寻思的哲学命题,但在台湾蕴含在这个命题中更多的却是政治含义。有关省籍矛盾、自我与国家认同的冲突许多年来在台湾政治社会中如痼疾一般,每到选举或是“统独”论争时就要发作流行一番。这些,在台湾“戒严”时期一直...  相似文献   

19.
刘鹤 《台湾研究》2012,(5):55-59
日据时期苦难多变的社会历史,造就了台湾风格多样、题材各异的文学作品,但是其文学的灵魂或者说支撑文学大厦的基石没有改变: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特别是台湾知识分子的“遗民情结”,一种失去故国却又坚持“故国”文化理念和固守“故国”政治操守的深层心理结构在深深影响着台湾文学。“遗民情结”所驱动的文学意识是台湾文学中潜在的暗流,  相似文献   

20.
李登辉上台之初.蒋经国留给台湾社会的是追求国家统一、开放两岸探亲、开启政治改革等等政治遗产;李登辉下台后,留给台湾社会的是“两国论”、民进党上台、“台独”活动猖獗等等政治遗产。李登辉的分裂主义路线是指李登辉当政时期以分裂为指向的意识形态和内外政策的总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