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公元2001年2月8日,客居台湾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以102岁高龄在台中逝世。台湾新闻媒体首先发布了这条消息。北京《光明日报》也以《台湾知名人士陈立夫先生逝世》为题向读者介绍其情。时隔不久,我便收到了“陈故立夫  相似文献   

2.
曹立田 《春秋》2011,(6):39-40
1989年底,我由临朐县盘阳乡(现归辛寨镇)政府调至正在准备投产的新建“临朐县啤酒厂”工作。啤酒厂坐落在素有“北国江南”之称的老龙湾北畔。啤酒酿造水资源,就是抽取老龙湾“铸剑池”之水。啤酒要有商标,县领导征求各方建议,决定取名谓“铸剑池”牌啤酒。为了提高啤酒品牌的知名度和人文文化的内涵.决定找一位有影响的著名书法家来写...  相似文献   

3.
赵先寿 《世纪行》2006,(5):43-45
2006年3月4日,叶至善先生不幸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了。这是中国民主促进会和全国出版界的一大损失。至善先生遗体送别仪式是3月15日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举行的。当时我正在南方做课题调研,等我回到学校已是3月25日。我去取报刊和信件时,发现“叶至善同志治丧办公室”给我寄来的《讣告》,上面写着:“我国当代著名的出版家、编辑家、作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  相似文献   

4.
<正>坎坷人生父亲祖籍广西贺县,1909年2月生于昆明。小学是在北区小学完成的,二年级时,我的祖父病故,祖母改嫁,父亲只能寄住在他的五伯父江钟政家,距离学校有八九里路,父亲每天早出晚归,是学校里最贫困的学生,也是学业最好的学生。就这样的光景  相似文献   

5.
《春秋》2001,(4)
我是一名“九三”成员,在党的“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感召下,自当为祖国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兹将我与蒋纬国先生的一段交往记叙如下:1993年,我收到蒋纬国先生来信,信中说得悉我自溪口武岭学校毕业后到曲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攻读,“孜孜于传道,授业解惑,杏坛著绩,曷胜慰佩”,还谈到自民国三十八年  相似文献   

6.
<正>父亲李埏先生不仅给了我顽强的生命和良好的人格,而且还把我引上了史学之路,使我在这个博大精深的知识领域中找到了自己终生的追求。他的人生经历深深地影响了我,激励着我,使我能够在风云变幻的旅程中,恪守做人正道,努力奋发自强,为人类学术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主要生活在20世纪的一个人,我当然是不同于19世纪或21世纪的了,但是我所承继、所憧憬的,却也会溢于20世纪之外,即使并不那么自觉。"成幼殊,民国著名报人成舍我次女,上海圣约翰大学学生、中共地下党员、《南方日报》创建人之一、女外交官和大使夫人……无论身份如何流转,成幼殊依然是个诗人。父亲的历险办报父亲前后从业近80年,秉承独立办报精神.  相似文献   

8.
叶芳 《台声》2011,(10):54-56
8月22日,突然听到钟铁民先生去世的消息,真的不敢相信。尽管早就知道钟先生从小就身体赢弱,常年受病痛干扰;尽管已经知道他去年刚刚做过手术,仍在休养之中,但我一直相信他会好起来的,因为他的毅力、他的信念、他的精神,都是那样永远快乐、鲜活地感染着周边的朋友们。特别是近两年来我与他的3次交谈,从中了解了他的为人、他的做事,更让我无论如何无法接受钟先生已经离去的现实。  相似文献   

9.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人民警察,总穿着一身橄榄绿的警服。我从小就爱跟在他的背后看他的背影,好像无论什么时候,父亲的背影总是那么高大挺拔,给予我的感觉永远是安全、温暖而且幸福。 我刚上初中时,学校离家很远,母亲身体不太好,父亲在乡下派出所工作,很少回家。他只要回到家,就拼命地做家务,说是补偿回家次数少的缺憾。有一年夏天,我正在上  相似文献   

10.
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去世已经15年。他慈祥的面孔,他朴实的性格,他诸多的往事,让我时常忆起。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父亲     
我的家乡在浙江北部的湖州,地处杭嘉湖平原和上海、杭州、南京的中心地带,是自古的"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我的家就坐落在湖州素有"桑林"之称的双林镇的农村,当地的农民家家户户种桑养蚕,种植水稻。我的父亲就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  相似文献   

12.
我的父亲     
父亲是累倒在岗位上的,是为了千万个家庭的安宁而倒下的,父亲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这足以让做儿女的感到骄傲。于是,我说服自己,不管前面的道路有多么艰难,都要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以告慰父亲。   1990年 11月 30日,是一个令我们全家终生难忘的日子。我的父亲——徐效典因工作极度劳累,倒在了他的工作岗位上,匆匆走完了 46年短暂的人生道路。   十年过去了,这 3000多个日日夜夜,父亲的音容笑貌无时不在。每天晚上躺在床上,总是回忆起与父亲相处的一点一滴,至今仍是那么真切。多少次梦中醒来,父亲慈善、宽厚…  相似文献   

13.
我的父亲     
50>>《 》2004年第8期50>>《 》2004年第8期来深圳打工,一转眼就是四年。四年间我一直没有回过家。我总觉得自己混得不好,等混得好一点再回去。父亲经常打电话给我,说我年龄不小了,应该找个对象了。哥哥也常常打电话给我,说父亲年纪大了,经常想我,叫我回家看看。可我为了那份虚荣心,没把这话放到心上。去年四月,哥哥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望即刻回家。起初我有点不相信,父亲身体一直很好,怎么会突然病了呢?经哥哥三番五次催我,我才感觉真的是父亲病了,于是急急忙忙地赶回家。我在医院里见到了躺在病床上的父亲,父亲插着氧气管,挂着药水,处于…  相似文献   

14.
夏世铎 《黄埔》2009,(2):18-18
惊悉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程元同学突然逝世的消息,止不住悲从心来,哀痛万分。程元同学毕业于黄埔军校十八期一总队步兵科,我曾在十八期一总队炮兵队任教,程元同学对我总是十分谦逊地以老师相待。上世纪八十年代,程元为团结同学,联络感情,多次组织十八期在沪同学举行聚会,  相似文献   

15.
已故奚派创始人、著名京剧演员奚啸伯(1910—1977,满族)先生在京剧老生行当中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艺术家,早在名角如云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同被誉为“四大须生”。他在唱念表演以及艺术理论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以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自成一派,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与推崇。解放后曾担任北京京剧四团团长,石家庄京剧团副团长等职。奚先生一生为人处事正直、谦和、豁达、大度,与长上孝,与子女慈,与亲戚宽,与朋友诚。这样一位一代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一生流离,身居异地,命运多舛,晚景凄凉。而由他创造的奚派艺术在我国京剧艺术家宝库中有他那灿烂不可磨灭的光辉!代表剧:《白帝城》、《范进中举》、《杨家将》、《法门寺》、《宝莲灯》、《浔阳楼》、《红云崖》、《白毛女》等。奚派传人:欧阳中石、王铁成、孟筱伯、李伯培、杨志刚、张建国等。  相似文献   

16.
《黄埔》2017,(1)
正我父亲叫曾瑞聪,现年96岁,广东揭阳人(现广东揭西县五经富镇)。1939年广东沦陷,高中毕业在家乡教书的父亲为国家独立、民族生存而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广州)17期通讯科。1941年毕业后分配在成都部队,后调到川东师管区。1949年随部队在四川渠县起义,部队整编为第四野战军50军独立师。因母亲岳用仙是成都人,父亲起义后一直在成都生活。母亲是个勤劳能干的人。1956年,母亲在成都市幼教培训班毕业  相似文献   

17.
在父亲梅龚彬的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老师是恽代英和周恩来。良师的言传身教指引我们的父亲走上革命道路,成为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和优秀的统战工作者。父亲的经历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后辈的培养是呕心沥血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 (一) 1925年初,父亲由恽代英介绍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即在恽代英的领导下参加“五卅”运动和维护国共合作的斗争。1927年初,又在恽代英的召唤下,毅然投笔从  相似文献   

18.
我的家在陕西省的一个农村,这里属于“八百里平川”富饶的关中平原,汉武大帝和唐杨贵妃就葬于我所在的兴平市。在历史的长河里,每个人都是一朵浪花,可以看到历史巨变的人应该说是少数的。在新中国建立的60年里,我们家完整见证了国家发生的变化就只有我的父亲,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很幸运的;而我们这一辈人,虽然见证不完整,却在充分享受着国家变化给我们生活上的巨大改善,无疑我们更幸运。总的来看,当国家困难的时候,  相似文献   

19.
我和父亲     
听说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杂志要约我写点东西,我觉得不是我听错了吧。那上面都是英雄典范,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也曾经努力要求过自己,父母对我们的管教也挺严格的,一直想让我们做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但是轮到上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杂志,好像还差一大截。我想大概还是因为我是黄胄的女儿。去年我在我父亲的艺术馆开了画展,所画的东西又和我父亲的完全不一样,  相似文献   

20.
文杰 《台声》2011,(7):46-47
4月6日7时02分,我的父亲文英离开了我们,父亲在病床上与疾病抗争了一年零八个月之后,永远地离开了他无比眷恋的这个世界。虽说我对此早有思想准备,但当我看到病房里的监护仪器上显示成一条直线时,我的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悲痛欲绝的我只能呆呆地站在病床前看着老父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