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疑人”可用“用人”要“疑”陈亚,周克明“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意思是说,怀疑这个人就不要用,任用了就不要怀疑他。千百年来、在这方面的用人佳话不胜枚举。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与思考,认为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  相似文献   

2.
“用人不疑”小议代全社“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用人中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其意是说,对于你使用的人要充分信任,毫不怀疑,让他放手去干,否则,就干脆不用。笔者认为这句话只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不能普遍适用。唐明皇确是不疑安禄山的,安禄山本已反迹毕露,可任你怎...  相似文献   

3.
<正>请张艺谋以一种积极放松的心态来面对奥运,相比奥运精神而言,其他一切都是次要的,就请不要让它们来喧宾夺主。而对倒计时的奥运开幕式创作,张艺谋坦言“很紧张”,甚至声称“不成功就是死路一条”,从而引来众说纷纭。笔者曾为此撰文,提出如此一来张导演的“想像力就可能变得枯竭,创作欲望就可能受到抑制,判断力就会消弱”,其实是认为既然你已经选择了张艺谋做总导演,就应该让人家放开手脚去干。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罢了。而不是一定要给他派上几个“监军”,非得让他难以自专了不行。了解宋史的恐怕都清楚,宋朝军队战力极弱,正是吃了这方面的亏。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此话确有道理。但事理不可绝对。用人该不该“疑”,也还要因人而宜,因事而宜。在使用干部问题上,特别是在任用关键岗位上的领导干部时,应不应该有“疑”,就是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曾经一段时间,屡屡听到某某干部失足,甚至成为阶下囚,除主观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主管部门领导对所用之人信任有余,而不存半点“疑”,而这些人往往掌管着大权,个人说了算,上级不去监督,同级不愿监督,下级不敢监督。致使有的领导干部有恃无恐,恣意妄为,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全国劳模”、原北京电子动力公司总经理兼党委书记陈…  相似文献   

5.
“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曾经有人称袁世凯为“窃国大盗”。用今天的眼光衡量,此说不妥。袁世凯摄政不是“窃”的,是孙中山“禅让”的。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伊始就一再表示:大总统这把交椅“非袁莫属”,只要他能想法使清帝逊位,赞成共和,孙即刻让出其位。掌握了大清朝军政大权的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已经不甘心再在隆裕太后和宣统小皇帝面前俯首称臣。他想做中华民国大总统,只能赶“孤儿寡母”下台。这对他来讲是轻而易举的事。可他是个沽名钓誉之人,不想背上“乱臣贼子”和“逼宫”的罪名。于是,他的“难兄难弟”便跳将出来…  相似文献   

6.
《劳动保障世界》2006,(6):21-21
亲友团:“不带为妙”原则 在应聘面试时,“亲友团”还是不带为妙。千万不要以“情侣档”或父母陪同的方式去求职,这样会让考官认为你依赖性太强、独立性太差,继而对你的能力产生怀疑。  相似文献   

7.
张作锦 《台声》2001,(2):18-18
这十多年来的台湾,内斗无时或已。每有政治风潮,就有人要检验另一些人对乡土的忠诚度:你爱不爱台湾?  爱不爱台湾,很难找出一个可以量化的衡量标准。甲说自己爱台湾,很爱;乙说对方不爱台湾,半点也不爱。这就成了各自表述,既无“共识”,也无“精神”。事实上,当乙质问甲爱不爱的时候,乙已经认定甲不爱,甲已居于百口莫辩的劣势了。  当然,甲引起乙的怀疑,也不能全怪乙,甲也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他希望台湾更好,不要走上险境;而他也有点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服膺爱德华·撒以德在《知识分子论》中的主张:知识分子是“向…  相似文献   

8.
不信与不知     
张中行先生对于读书求知,始终奉行两个字,就是:不信。不信的意思,显然不同于逢事便抬杠,成心找别扭,你说东我偏西,你让打狗我偏撵鸡。张老的不信,大概就是马克思的“怀疑一切”。马克思认为,怀疑是一个必要的起始,因怀疑引发思考,然后才产生对于是非的判定。这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不过,在我刚听说“怀疑一切”这个词时,它就十分不幸地被“造反有理”给强行利用了。好端端的座右铭,几乎成了倒行逆施者的旗帜,给马克思老人家狠狠地抹了一鼻子灰。非常岁月,不堪回首。张中行先生在渡过劫波的若干年后,方以从容不迫的文字阐释了不信之说。他在…  相似文献   

9.
“当你40岁时,没有4000万身价不要来见我,也别说是我的学生……”这是某大学知名教授近日发的一条微博,也是他对研究生提出的要求。他认为,“对高学历者来说,财富意味着奋斗意识和汗水,贫穷意味着无能、懒惰、耻辱和失败。”(4月6日《天府早报》)  相似文献   

10.
如何是孝?     
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有一次,曾参有了过失,他的父亲曾皙拿棍子打他。曾参休克倒地,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站起来就问他的父亲:“您受伤了吗?”鲁国人都赞扬曾参,并将这件事告诉孔子。孔子对守门的人说:“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己以为没有罪过,派人去问孔子为什么不让曾参进门。孔子说:“你难道没听说过去舜的事吗?舜作为儿子,用小捶打,他就站着不动,用大棍打,他就逃走。要找他干活,他没有不在父亲身边的,要想杀他,父亲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现在,曾参在父亲暴怒的时候,不逃走,任父亲用大棍打,这就不…  相似文献   

11.
《求索》2014,(12):163-166
“野鹤之诗”即“一野鹤之人、之史也”,其诗歌具有鲜明的“诗史”特点。正是基于丁耀亢诗歌的这一特点,我们通过对他创作于不同时期的牡丹诗的解读,就可以了解其在不同年龄、不同际遇下的人生感悟及其一生的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12.
他为的就是一口气,认为自己富到这个程度,完全可以不要国家法律而自己搞定这样的小事。他也可以不要法律而自己除掉“小人”。一个人狂到这一步,就离人生的终点不远了。  相似文献   

13.
《淮海论坛》2010,(1):47-48
千余年来,五代的冯道一直受到訾议和诟骂。欧阳修骂他“可谓无廉耻矣!”司马光骂他“乃奸臣之尤!”王夫之说冯道“恶浮于纣、祸烈于跖”。胡三省说他:“位极人臣,国亡而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还许多人认为:冯道是历仕五朝的“失节”之人:是没有气节的软骨头;是朝秦暮楚的不倒翁.是“二三其德”的“巧宦”……这一类的论调一直居于主流地位和主导地位。千余年来.虽然也有人说几句公道话,但是声音十分微弱。  相似文献   

14.
认识一个学人,应该先从读他的书开始。如果我说葛剑雄的一本《行路集》已经引我上“路”,使我对历史地理这门学问产生了浓烈的兴越,那是高抬了自己的悟性;如果我说,读了葛教授的这本自选集,“夺”走了我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自尊心和良好的自我感觉,请不要怀疑,这是真的。也不知为什么,读完全书,眼前总出现罗丹的雕塑作品——思想者,总感到葛剑雄也是一个思想者,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早在《建国大纲》以及其它文章中,‘就曾提出社会建设。他说:“统一以后,则重心又移在社会问题。”他不仅把社会建设视为“重心”,还对社会建设做了系统论述,完整阐发。他的社会建设思想虽然没有在他手中变为现实,但是,他的先进理念启迪了后人。孙中山先生在社会建设方面有哪些见解呢?孙中山把“人本”、“民本”作为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孙中山脑子里充满着自由平等。他认为人人共处于世界大家庭;他认为,“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一国之内,实行“民有”、“民享”、“民治”。“天下是人民公有的天下,国家是人民公有的国家”,人人平等,“无尊卑贵贱之见”,“无贵族、平民之阶级”;他认为人人“各尽其事,各执其业,各得其所”,“国家的利益大家可以均沾”,“全国男女,无论老少,都可以享乐”,“全国之人无一贫者,共享安乐之幸福”;他认为人人具有极高的道德境界,“人人当以服务为目的”,“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来服务”,具备“为四万万人谋幸福”的博爱精神。  相似文献   

16.
巧择"责     
诚然,在保安班队管理中,称赞是一种鼓舞士气的好方法,但是是否为了保持队员的自尊,当他们犯了错误时,就不要进行责备、批评呢?显然不是。该责时仍要责。批评、责备用得好,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呢?这其中便有个技巧问题了。“一对一”责备“不要在众人面前责备队员”是一条不容怀疑的原则。当队员在工作中出现了失误,为了纠正错误而责备时,一定要遵守这一原则。一个成功的保安班队长,当队员犯了错误时,会按错误的轻重,选择适当的方式,向队员提出。这样首先表现了对队员的信任和尊重。“人非草木,孰…  相似文献   

17.
汉文帝登基伊始,为考察大臣,明辨贤愚,说:“赐你们到国库里去搬绢,能搬多少就赏多少。”结果居然有几个大臣因为搬得太多,不堪重负,摔成骨折。皇帝看了记录说,这几个人不能用,贪婪而无自制.他El必因此而生变故.非朕可信之人。  相似文献   

18.
作 为对思想进行思想或反思的哲学 ,以怀疑为起点、以批判为先导为自己开辟道路 ,原本就是题中应有之意。难怪笛卡儿的无前提、无定见的哲学认为怀疑是智慧的开端 ,并提倡无处不怀疑。难怪齐克果大胆断言 :哲学由怀疑始 ,哲学思考之前我们先得有所怀疑 ,近代哲学由怀疑始。英国哲人科学家皮尔逊(1857年—1936年)可谓把握了怀疑哲学的真谛和脉搏。他一针见血地指出 :“通向知识和最终确信的唯一真实道路是怀疑和怀疑论” ,而“常识往往是理智冷漠的名字”。他进而揭示出 :与不动脑筋的推理、轻松的和过分现成的信仰相比 ,诚实的怀…  相似文献   

19.
马蝇效应     
《时事报告》2013,(1):55-55
马蝇效应来源于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经历。1860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有位叫巴恩的大银行家看见参议员萨蒙·蔡思从林肯的办公室走出来,就对林肯说:“你不要将此人选人你的内阁。”林肯问:“为什么呢?”巴恩答:“因为他认为他比你伟大得多。”“哦,”林肯说,“你还知道有谁认为自己比我要伟大的?”“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20.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四块糖果”的故事。陶先生任育才小学校长时,有一天发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的同学,他当即制止了王友,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放学后陶先生来到校长室,见王友已等在门口。陶先生立即掏出了一块糖果送给他:“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我却迟到了。”当王友怀疑地接过糖果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进王友手里:“我调查过了,你砸他们,是因为他们欺负女学生。这说明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