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偶然的情况下,我在一本杂志上 看到这样一篇短文:一天,父亲带儿 子去打柴,父亲找到了一棵枯树,就 把它锯下来。到了春天,他惊奇地发 现,树桩上又萌发了一圈新绿的嫩芽, 于是他说:“我真的以为这棵树已经死 了,冬天里树叶掉得精光,而且光秃 秃的树枝也不断地往下落,好像是一 点活劲都没有了。但是现在才知道,它 确实是活着的。”他看着孩子,接着说: “孩子,不要忘了这个教训,决不要在 冬天里砍树。决不要在闷闷不乐时得 出消极的结论。更不要在情绪很坏时, 做出重大的…  相似文献   

2.
抉择     
今天是《人民公安》杂志创刊50周年的大喜日子。对这份刊物,我是情有独钟的。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说准确些,是1986年的7月份,我从陕南的紫阳乘火车欲到安康铁路分局人事科,看我调分局宣传部或调铁路运输法院的事儿“落实”得怎么样了。谁知就在那天的车上,我遇到一位四川的老公安,约50多岁,两鬓已经斑白。仅几句话的搭讪,我们就似乎很熟了。当我看到他将自己刚刚浏览了的那本《人民公安》杂志放进提包里,我便跟他讲,能否让我翻阅一下?他犹豫了一下说,你能否给我看一下你的工作证件。我说可以,便从上衣口袋掏给…  相似文献   

3.
保健一方     
保健一方土法治红眼病我10岁那年在老家得了红眼病,双眼红得像血一般,照镜子能吓一跳、人家告诉我用鲜丁香花的叶子煮水洗双眼,试用后果然有效,两三天就好了。郝静贞治疗刀伤一法大姐的腿不慎被刀砍伤,发炎溃烂。用了不少药,一个多月仍不见收口。家具店一亲戚让用...  相似文献   

4.
其实,我既不熟悉人事工作,也很少研究人才问题。一年以前,《人事与人才》杂志向我约稿,我在坦言这种不足时,顺便提及“人生·人品·人才”是个大主题,其中有许多哲理,时常引发我的思考。多亏总编辑极具职业敏感,就此提出开辟这个专栏。我在冒然承应之后,才感到这个主题实在太大,大得像是海,无论从哪儿下水都游不到岸,要不就只好在浅滩上走走,连水花也溅不起来。至今,东鳞西爪写了十来篇随感,我得回到这个栏目的大主题,试作一个总的交待。   人生与人才。人生,是关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大概念。每个人的品格如何,才学怎样…  相似文献   

5.
寂寞的芬芳     
有一种芬芳只和寂寞有关。脉脉的,涓涓的,在我们的怀念里萦绕着黑夜的无眠。一个人远去了,他的灵魂在水上漂泊,他的传说年年让我们在一个叫“端午”的特殊日子里沿河而下,举着烛光,把饕餮的鱼儿呼唤。我们说:让他的生命安息,别惊扰他的梦,让他在我们的祈祷里漂得远一些,再远一些……我在一首诗里写下:没有人能认出我,因为我蓬头垢面。我走过一座座城市和村庄,和每一双被艾草熏染得星星般清纯的眼睛交谈,你一下子就认出了我,你凄楚的呼唤让我热泪潸然。故国何在?道路何其修远!人们啊,我爱你们。我的热爱更多源于帝王对我的伤…  相似文献   

6.
从一九九四年第十期看中国的发展又一段很长的时间过去了,我想对你们这本办得非常好、内容很丰富的杂志写一篇简短的评述。我总是怀着激动的心情将这份杂志从头读到尾。我希望将我的订阅期延长3年。下面是我对第十期的评述。从1949年开始的统计写得很好,很能说明问...  相似文献   

7.
持续感动     
我与《人民公安》杂志结缘,主要在1999年杂志改版以后。过去我仅仅是《人民公安》的一个忠实读者,而后我成了《人民公安》的一位虔诚作者。不光是读她的文章,而且为她写文章,这使我对《人民公安》有着另一样的情愫。短短两三年,我在《人民公安》上发表了近20篇文章,其中还有4篇稿子爬上了头条位置。我知道,读稿、写稿、发稿毕竟只是一个过程,时光的眼(?)眨,又有无数期杂志的新页码被翻了过去,许多的新文章会(?)文字。但因为写文章与《人民公安》结缘,却使我拥(?)这种感动,不仅仅是编者与作者之间的(?)的投入和热爱。这是《人民公(?)使我的笔尖能划出  相似文献   

8.
韦佐 《当代广西》2012,(9):57-57
多年以前的一个深秋时节,我第一次去了黄姚。 那时的黄姚,落寞在深秋的雨雾里,镇上人踪稀落,两三个豆豉摊像是随意的布景;间或一条黄狗或黑狗踽行,低调得没有一点声响。石巷因之愈显幽深、寂寥、荒疏、遗世独立。  相似文献   

9.
前些天,妻子与我正好有时间,两人决定外出旅游。想想旅途可能会沉闷,决定多带些休闲类杂志途中阅读,随看随丢,反正都是杂志社寄赠的。坐上长途列车后,我和妻闲聊了一会儿,就各自翻看起杂志来。这些杂志以前没时间看,现在一篇篇仔细读着,倒也挺有趣的。车上的旅客看到我们如此入神地读着杂志,露出羡慕的眼神。  相似文献   

10.
曹建勋 《世纪行》2008,(11):35-35,39
近三十年来.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毋庸讳言,我既是见证者,参与者,也是受益者。 且不说“见证”与“参与”。单就“受益”而言,都够写一部厚厚的书的了。因之,在“受益”这方面,我在这篇短文里,也只能就一定的时间段和这个特定时间段某个方面的事情说一些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11.
在我领回“残疾人证”的第4个月,也就是2001年3月,县残联的同志给我送来了一大摞杂志——2000年和2001年的《中国残疾人》。杂志里众多自强不息的残疾人激励着我。有一篇文  相似文献   

12.
尊敬的编辑老师:您好!我是天津市开发区保安服务公司的保安员,是《中国保安》杂志的忠实读者,几乎每期必看,最喜欢的栏目是卷首语、情感驿站、走近保安和案例启示录等。遗憾的是,我从没有在杂志上见过我们自己写的文章和报道。其实我们都很喜欢写作,虽然我们只是一群普通的保安员,却同样拥有深厚的保安情结。对两年多来的保安生活,我有很多话想说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在这里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友情协办栏目里可不可以有我们公司的名称呢,如果我们也想为杂志的发展出一份爱心,是否可以被接纳呢?我还想请教一个问题,我们曾投了好几篇稿件给杂…  相似文献   

13.
生活篇甘远志不仅热爱新闻事业,在他的生活中,亲情、爱情、友情同样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热爱生活、孝敬父母、关心妻子、帮助朋友……亲情在海南10年的甘远志,每年最记挂的就是父母的生日。不能亲自敬父母一杯酒,但他会提前两天发回祝福父母的电报并送上一篮鲜花。甘远志每周总要与父母通上两三次电话,还约父亲看同一场电视转播足球赛,营造一种天伦之乐的氛围。儿子甘笑非在回忆文章里写道:“在我的童年,爸爸就到了千里之外的异乡,每年只能有一两个月的时间可以见面,但是我们的感情却很深厚。因为爸爸信任我、理解我、开导我,我们父子…  相似文献   

14.
闷坐在七月里,望着电脑,做着汉字的一次次拆解、组合,就觉得日子也仿佛在哪里陷住了,钝得化不开。突然,就有了一个机会,说让我出去走一走,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到俄罗斯去,就觉得像是一个梦!  相似文献   

15.
<正>我家老房子的一个空房间里,还放着30年前父亲用的一副老旧、破烂的马垛子。马垛子是外公用竹林里最好的青竹篾编的,父亲一直舍不得扔。1988年,我出生在贵州关岭岗乌镇上的一个小村庄里,照明还是父亲用墨水瓶改造的煤油灯,生火做饭全靠煤。我出生后,家里经济负担增大,石漠化严重的土地上,庄稼收成并不好,母亲每隔两三个月都得向外婆家去借几斗包谷。为了贴补家用,父亲卖掉了爷爷留下的屋基,买了一匹黄马,外公给父亲精心编制了一副马垛子后,父亲就开始了驮煤卖煤的营生。天还未亮的时候,父亲已经起床,给马喂水和青  相似文献   

16.
每一个年轻的妈妈都可能会遇到这样一个烦恼:产后哺乳总是那么不方便或者不雅观。深圳一位聪明的年轻设计师针对这个难题设计出了一种“哺乳装”,凭借这个小小的创新,她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就净赚了1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17.
善因与善缘     
《论语》里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近矣。”讲的其实就是善因与善缘的关系,即所谓:种下善因便得善缘。没有善因就没有善缘。春天的时候,农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在田地里撒下种子,没有喧哗,没有躁动,只有安静的耕耘。在这安静的耕耘中,他们播下了希望的种子,这就是一种善因,而秋后的果实就是善缘了。  相似文献   

18.
《时代潮》2000,(5)
"可以弹弹琴,可以跳跳舞,可以尽情欢乐,我不想生命太潦草,一切的一切高兴就好……"一个小魔女、一个大帅哥在这首广告歌曲里玩尽了现代年轻人所有的潇洒:滑板、保龄球、NBA……现代的我们真的就玩这些?镜头一单骑走天下跟在于淼和他的朋友后面,他们骑着车比我双脚走得还灵活:上坡、下台阶、穿人群……在商场门口我走得小心翼翼,他们却脚不着地,坐在自己的单骑上如履平地。  相似文献   

19.
5年来,在我办公室案头上经常摆放着一摞《人大建设》杂志,它像良师益友一样,指导着我不断前进。1995年,我由乡党委副书记改任乡人大主席。当时社会上一些人认为,人大工作不过是摆摆形式、走走过场的“应景文章“。我也曾想:自己从一线到二线,应付几年就退休。接手后,我在人大办公室资料柜里搬出了从1992年以来收存的《人大建设》杂志,准备翻阅翻阅,以便能说点行话,应付一下场面。谁知打开一本一看,立即就被吸引住了。我接连看了一篇又一篇,读了一本又一本,不几天的功夫就把几十本刊物阅了一遍,有的文章甚至读了几遍。《人大建设》像  相似文献   

20.
闷坐在七月里,望着电脑,做着汉字的一次次拆解、组合,就觉得日子也仿佛在哪里陷住了,钝得化不开。突然,就有了一个机会,说让我出去走一走,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到俄罗斯去,就觉得像是一个梦! 在感情上,俄罗斯文学近乎于“摇篮”!很久很久了,在一些难忘的时光里,我的少年,我的青年,赔上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读了那么多的俄罗斯文学作品,却从未想到要去那里看一看,不是不愿,而是觉得那梦太遥远了,不敢想啊。如今,能到“摇篮”里走一走,去圆一个梦,不是很好么?圆一个梦吧。于是,匆匆的,就去了。 它们正在向托尔斯泰逼进 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