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景明 《同舟共进》2009,(12):32-33
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2009年9月1日同时在香港和台湾发行。到10月初,不大爱读书的香港人买了近3万册,台湾地区的发行量则逾15万本。我向一位刚从美国到香港的朋友推荐,她说,过去24小时内,你是第4个建议我看这本书的人。  相似文献   

2.
遥望香港     
遥望香港□杨仲伦出差深圳,办完公事后,朋友问我想到什么地方看一看,我毫不犹豫地说:“香港!”因为办出境护照要费时间,我提出从远处遥望一下也行,朋友满足了我这个久久期待的愿望。那天,朋友陪我登上了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国贸大厦,它高达160多米,是我国目前最...  相似文献   

3.
心声     
心声石向实今年夏天,我陪几位台湾、香港学者在呼和浩特讲学和参观,几个星期的相处,给我留下了一些难以磨灭的印象。我一直在大陆生长和工作,虽说到过不少地方,在大江南北有许多朋友,但是从未与海外中国学者深入接触过,在与这几位港台学者相识之初,我想,我们有着...  相似文献   

4.
帮忙     
蒋廷松 《当代广西》2008,(16):57-57
一天,与几个朋友在一起玩麻将。一个朋友问我:“你儿子工作了吗?” 我说:“工作好几年了,他在芳塘乡村级建设规划站工作。” 朋友说:“为什么不调回城里?”我说:“我何尝不想?只是没有门路。” 另一个朋友李先生说:“城建局李局长是我叔叔,我可以帮这个忙!” 我满脸惊喜:“那就太感谢你了!”  相似文献   

5.
詹志芳 《台声》2011,(3):58-59
我认识花俊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记得一天,廖秋忠从外面回来说:“明天去张昭庆家聚会,每家带一个菜,在联合国工作的朋友花俊雄来了。”  相似文献   

6.
鲍锋 《今日海南》2013,(2):22-22
我曾经对朋友说过,一般的交通工具我都坐过,但还有两个空白:一个是磁悬浮列车,一个是邮轮。2012年底,两个空白被我成功“干掉”一个:从三亚坐宝瓶星号邮轮去香港过新年!  相似文献   

7.
被香港传媒称为“香港铁 娘子”、“超级打工女皇”的香港证监会副主席史美伦女士,现在又多了一个新绰号:中国证监“外援”第一人,因为,她刚刚被国务院任命为中国证监会副主席。这位“铁娘子”果然名不虚传,在接受第一大报《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其“铁腕”暴露无遗。认真去读读,会给我们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请听: 一、“事先说明,我对两类问题不回答。第一,不评论内地股市,因为还不了解情况;第二,只谈工作,不回答有关私人生活方面的问题。这也是我一贯的态度。” 二、“在获得任命之前,我并不知道今年是‘监管年’,而且…  相似文献   

8.
永远的春天     
6年前,我告别工作了18年的市妇联,来到市残联。虽然都是群众团体,但由于社会对残疾人工作了解不多,所以认识也就不同,就本人而言,先别说在妇联工作18年和姐妹们朝夕相处结下的纯朴感情如何难合难分,原来轻车熟路的业务工作如何得心应手,那十几年艰苦奋斗一砖一瓦亲自参与新建起来的6400多平方米的基础设施也叫我难以割合。初到残联,一切都回到了18年前。尽管心里暗淡无光,脸上还做出春风得意的样子,熟人朋友见面,他们种种表情竞相绽放,种种猜测暗流涌动,交流中隐藏着种种潜台词,更有一铁姐夜半时分来电话:“你怎么好好的到残联去啦,想开点吧。”  相似文献   

9.
“西化”与“化西”虞丹40多年前,我从上海去香港,逗留了一年。初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东张西望,满眼都是新鲜。头一天逛马路,没走多远,就发现了香港与上海的一点差异。高楼大厦旁停车的地点,上海用“停车处”来标明,香港则用两行文字标示:“如要停车,乃可在此”...  相似文献   

10.
笔者旅居美国加州期间,接触到不少居住在美国的香港人,听到过许许多多有关香港人在美国艰苦创业的故事,亲眼看到过他们在美国的生活情况。他们的生活与创业,有忧有喜,有苦有甜,是一曲曲幽美动人的乐章。二月中旬的一个傍晚,加州大学的周教授开车来接我到他的北岭(bkirtllrldg6)寓所吃饭。我虽然不是香港人,但他知道我有不少亲人定居于香港;我也到过香港探亲,对香港比较熟悉,于是喜欢同我聊聊有关香港的人与事。周教授虽然是物理学教授,但他对艺术很感兴趣。他指着客厅墙上挂着的四幅画对我说:“我虽然加入美籍,但十分热爱我…  相似文献   

11.
第四讲“一国两制”与香港的收回(一)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含义及重大意义;2、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谈判的艰难过程,分清谈判中涉及的重大原则是非;3、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英联合声明签署的重大意义及主要内容。(二)教学提纲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含义及意义问)邓小平于1982年1月接见海外朋友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一构想。(2)“一国两制”的含义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第一届“内地知名企业赴香港招聘会”在香港举行。远大集团、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TCL国际电工、《广州日报》等近100家内地企业机构,在会上推出了1000多个职位,在3天的会期中,有12000多人入场,其中还不乏乘船而来的澳门专业人士和乘飞机来的台湾求职者。会场里人山人海,踊跃程度超乎主办单位的预计。一位来求职的陈小姐说,“时代不同了,中国已经入世,内地的发展空间更大,有这样的机会我很兴奋。”              摩拳擦掌准备北上   大批香港人、澳门人和台湾人对到内地工作…  相似文献   

13.
陈王书、有人说他是大陆人的骄傲有人说他是香港人的自豪,也有人说他是炎黄子孙的光荣。他究竟应该也逐谁呢,拿着朋友送过来的他那张时开三折、国画作封的名片_-·大串社会职务通简直尾:全国政协委员、中残留l务顾问.香港保良局主席。香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北京海外联谊会会长……路独没有香港“繁荣集团董事k”、”世四景泰蓝大主”的字样,当我面对面与他坐在京广大厦的咖啡厅里时,更是找个到那个大老板的感觉:灰白的板一万。西装须带、再加上那张国字睑及紧闭的议唇,整个一个8本议员形象。然而交谈开始满口加京味,通篇的哲理…  相似文献   

14.
1955年,在香港上小学一年级的我随父母回到祖国生活;34年后,我只身返回出生地香港“第二次插队”(又称“洋插队”,指知青后来出国出境打工“吃二遍苦”——笔者注),工作四年后置业。香港金融界闻人詹培忠说我是拿到遗产买的房子——身为名人之后,被世俗之见误解,在所难免,不必辩解,更何况父亲马师曾给我的遗产令小子受用终生?  相似文献   

15.
到统战部工作两年多了。一次与一位朋友闲聊,当侃到统战工作时,这位朋友说:你原先在党政权力部门,到了这里后,感觉如何?回答:很好很好。朋友似有疑虑:好?答:然。朋友接着问:人们颇有微词, 说统战部是“小卖铺”,铺门面我送你一副对联:上联是“无职无权无忧愁”,下联为“有吃有喝有朋友”。答:此言差矣! 问:何以见得?答:此话最多说对一半。下联不错,统战干部拿着人民的俸禄,吃着百姓种  相似文献   

16.
“人人都有自己的色彩,找准了属于自己的色彩,也就找到了你的自尊和自信。”干西蔓说,她来自辽宁抚顺,先后在天津、日本读过大学。在日本工作期间,一次到香港出差回来,一位从事色彩顾问行业的朋友皱着眉头看她大包小包的衣饰:“西蔓,我发现你买的这些东西都不对。你整个人呈现出暖色调,可你买的这些服装都不是暖色系。”朋友还向她推荐了一本色彩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初,我到香港考察各界培训,多数是企业界。与我们接触的香港朋友给我们一个很突出的感觉:他们都很喜欢各自的工作。他们经常回答我们的一句话是,很开心。是不是真那么开心?我不敢妄断,因为毕竟对他们的了解还不是那么深。恐怕也不尽然,要不,过几年再去的时候许多人的工作都变了。都那么开心,还换工作干什么?当然换工作,也不一定就是因为不开心。开心是一回事,换工作又是一回事,开心也许如同赫兹伯格先生所说的属于保健因素,没有不行。没有的话,员工会因此而不满意,但并不是有了就行。  相似文献   

18.
到1998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一周年了。人们都想了解这一年的香港情况,香港怎样了?一则往事也许要从一则往事说起。1995年6月26日出版的美国《财富》(Fortune)杂志刊登了一篇封面专题文章《香港之死》(HongKongIsOver)。此时离香港回归还有两年时间,但作者即已预言在1997年6月30日子夜之后,香港一切都会改变。改变了什么呢?抄一抄作者的原话,作为对证,该有意义。作者说:届时英语为广东话和普通话所取代;外国人会减少;外国人开设的工商业不会获得公平对待;已与香港黑社会建立联系的中国解放军将会驻守大街;北京将会控制…  相似文献   

19.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恢复行使主权。那一天,将标志着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长达150年中国国耻的洗刷;那一天,英国的“米”字旗将在香港各处被降下,中国的五星红旗将在香港上空猎猎飘扬!我曾三次到被喜树为“乐方明珠”的香港。第一次是1937年初,当的以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自历到香港,找设在香港的中共南方临的工作委员会联系汇报工作。“南临委”书记薛尚实接待了我,打留我在港参用真举办的为期15天的党员干别训练班。第二次罡1937年8目匠帮9目矾我又从桂林到香港成“南临委”,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两岸关系》2023,(7):56-57
<正>在福州市政务服务中心一楼台胞(台企)服务专窗,时常可以看到一位穿着笔挺西装、说着流利闽南语的年轻人,热情地为前来咨询的台胞解答疑惑、办理业务。他叫李京机,是一位“90后”台青。自2016年被台湾母公司外派到福州工作,李京机从此开启了“登陆缘”。“外派两年时间,我结识到很多位大陆的朋友和在福州工作的台湾小伙伴,我发现自己很想继续留在这里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