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民国时期,有很多文人以倔强而著称,这些倔强的文人如同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各逞一时之秀,他们以自己耿直的秉性坚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向,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趣闻逸事,很耐咀嚼。这里要说的是民国时期的倔强文人刘文典顶撞蒋介石的事情。刘文典是一个很有民族气节的文人,他品行高洁,为人正直。刘文典年轻时曾经奋不顾身地投入到爱国洪流中,参加过讨伐袁世凯的运动,后来逃亡日本,依然热情参  相似文献   

2.
万宇 《唯实》2014,(11):82-84
著名现代美学家、哲学家宗白华(1897~1987)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研究的先行者,是现代中国古典美学的开拓者、继承者和比较美学的拓荒人,也是我国高校首开美学课程的第一位美学教育家,被誉为“学贯中西艺术理论的学院派美学家”、“一代美学大师”。他的主要著作有《美学散步》、《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和音乐思想》等。译著有《判断力的批判》(康德)、《海涅生活与艺术》、《黑格尔的美学和普通人性》、《罗丹在谈话和信札中》、《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等。1994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宗白华全集》,四卷本,近200万字的篇幅。第一、二、三卷收宗白华先生著作,第四卷收译文。近日在翻检由我的同事、著名文史专家孙望先生的女儿孙原靖所提供的《中国诗艺》与一些信件复印件中,意外地发现了宗白华佚文一篇及与孙望先生书信两封,均未被全集收录。这些信件复印件是孙望先生与朋友互相往来的书信,内容相涉广泛,包括郭沫若、常任侠、汪铭竹等。  相似文献   

3.
张希玲  何长仁 《世纪桥》2014,(2):76-77,84
"会英说"出自毕沅《吴会英才集》,其要旨在于:会聚英才,兼收并蓄,宗唐诗风(也即中华文化之传统),以"宏奖风流",弘扬盛世精神。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较大的影响。宗白华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主张融铸中西古今文化之菁华,以建立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成为他的美学建构中的"会英"思想。宗白华美学建构的"会英"思想的具体内涵则可概括为内赋道玄、外师委圆。  相似文献   

4.
正司马光、欧阳修这样的宋朝文人,除了读书、做学问之外,他们身上最重要的是有一种生活的品位。文人知道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权力可以不要,财富也可以不要,他们觉得生活中有比这些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想让大家看看宋朝的文人到底是在过什么样的生活,来了解什么叫作文人。宋朝社会之所以有这么高的美学品位,其实很重要的关键人物  相似文献   

5.
《当代贵州》2013,(32):64-64
毛泽东是政治领袖,不是一般的文人或专业作家。他的文章源于他的政治生活。一般来讲,政治家的文章天生的高屋建瓴,有雄霸之气;另一方面又理多情少,易生枯燥之感。但毛泽东巧妙地扬长避短,文章既标新立异,又光彩照人。毛泽东之后有许多人学他,也写文章,还出书,但迄今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政治领袖.不是一般的文人或专业作家.他的文章源于他的政治生活.一般来讲。政治家的文章一方面天生的高屋建瓴.有雄霸之气:另一方面又理多情少,易生枯燥之感。但毛泽东巧妙地扬长避短,文章既标新立异,又光彩照人。毛泽东之后有许多人学他,也写文章,还出书,但迄今还没有人能超过他.  相似文献   

7.
张传香 《世纪桥》2003,(5):64-64
理论著述的共同特点是缺少激情。一天,当我们的研究生导师杨彬教授在课堂上将他新出版一本书赠送给我们2002级马屯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班的每个同学时,多数同学表现的不以为然。当时,研究阐述“三个代表”思想的著作文章铺天盖地,浩如烟海,“自己的老师这时出书,岂能不是应景之作”。有此疑问,在当时是正常的。这本书就是由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午11月出版的《时代精神的精华——对“三个代表”思想的理解和领悟》(以下简弥《精华》)。  相似文献   

8.
尤梓 《廉政瞭望》2015,(3):42-43
在有的内部教材中,虽然是一把手授意写的,他后来也给这本书作序了,但书中只要出现他名字的内容,就基本上全部删去,有些地方实在不好删除的,就由"主要负责同志"代替。中央给官员"发福利"了。这次不荐书,直接出书——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习近平总书记作序。  相似文献   

9.
文人者,”爬格子簇“之谓也。 文人不可无行,也不可无文。这正如工人要出产品,农民要种粮食,科技人员要出成果,演员要进入角色一样,文人当然要有文。然而,时下很多文人无文,成了“空头文人”,“皮包文人”,给人“第一印象”如何,不用我来多说。考其无文原因,大概有二:一日“二难”(出书难,卖书难),二日不值钱(文人  相似文献   

10.
朱庆雷 《世纪桥》2009,(9):105-106
吴汝纶是晚清著名学者、文人,但他一生中关注、用心最多的则是教育。他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背景,却又是一个思想开放、“兼综中西”、主张学习西学、借鉴外国教育经验变革中国传统教育的人。他不仅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东游丛录》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也极具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姚江婴 《世纪风采》2006,(12):20-22
在上世纪的中国政治舞台上,邵力子先生是一位十分活跃而又非常特殊的文人。他1882年出生在浙江绍兴,自幼习诵诗文,早年参加同盟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之一。由于各种原因,1926年8月,邵力子正式退出共产党。以国民党的身份开展工作。在他漫长一生中,不仅与蒋介石有过密切交往,而且与毛泽东也有过不少接触,私人交情也很好。  相似文献   

12.
张义平 《先锋队》2015,(8):31-33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每次接一个新班级或带一批青年教师,我首先给他们开的书目就是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本书的可荐之处,首先是因为传主苏东坡。苏东坡的人格具有普世的价值,读者可以从苏东坡这里汲取对于人生幸福和精神成长十分有益的养料。本书作者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位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的智慧,他的豁达乐观,他的多才多艺,包容精神,现代人一样  相似文献   

13.
宗白华提出的“同情的了解”之美学批评观,就是用“同感”的方法设身处地地体验古人和古代文化,对民族文化的检讨应当以同情的了解给予分析评价.在理论上,同感不同于移情和内摩仿,它与体验紧密相关,宗白华在寻绎中国传统文化时,正是强调只有用敏感而富同情的心灵,才能真切体悟到古人的精神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4.
近日读到《周未》报上佳鸣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及周恩来谈写书的一件轶事,禁不住让人心潮澎湃。1961年7月18日,周总理和陈毅同志在上海冒着酷暑来到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家作客,同时,还约见了在沪的部分电影界著名人士。在亲切随和的气氛中,有位同志向周总理恳求道:“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总理笑着向这位同志看看,没有立即作答。有人便说道:“总理太忙了,没有时间写。”此时,周总理说话了:“如果我写书,就专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这可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错误中吸取教训。”他说此话时,双眼炯炯发光,看得出是动了感情的。“如果我写书,就专写一生中的错误。”周总理把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事业中去了,以致他无暇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写这样一本书。他说:“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当像条牛一样努力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喝茶的民族,许多老茶客认为:"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常言说得好:"好马配好鞍,好茶配好壶。"紫砂壶在中国被誉为"茶具之首"。紫砂壶那质朴沉实的性格契合了文人崇尚简洁朴实的生活以及在美学上追求幽雅情趣的理想。还有就是紫砂壶不轻浮、不媚俗、不炫耀,它的气质与文人追求"天然去雕饰"极为相近,体现出紫砂壶的冰肌玉骨与文人的默契。反过来,文人雅士古雅精致的品位也影响了紫砂壶的艺术风格。他们的审美导向促使制作者不断创  相似文献   

16.
隔山 《党课》2012,(7):120-121
上世纪初,有许多留过洋的中国文人,对国学和国画是持批评态度的。但他们大多有国学的根底,中国文人的气质终是挥之不去。徐悲鸿旅欧八年,回国后虽然反感中国传统绘画的旧弊,但在他身上,实际上还是留存了很多传统文人的性情,常借国画的笔墨来言志,朋友间也常有字画唱和。他喜欢画马来抒发宏大的志向,猫画则大半是他画来酬答友人的小品,题跋的文字往往风趣随意,见出古风。1931年,徐悲鸿就画了一幅《猫》赠给诗人徐志摩。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创始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理论基础。在马克思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伟大一生中,曾经先后有几位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做他的秘书.但他们都无法与其妻子燕妮和他们的三个女儿出色的秘书工作相媲美。  相似文献   

18.
正吴乃虎是中科院的老教授,他的妻子是北大细胞遗传学教授黄美娟。两人都为人师表,而她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的"助教"。自从20多年前,吴爷爷在课堂上晕倒,黄奶奶就陪他上课。他站在讲台上,老伴就静静地坐在一旁看着他,并不时帮他展示课件、擦黑板。下课后,两人就互相搀扶着回家。他们一起研究学术,一起讲课,一起出书。所谓三观一致、志趣相投的婚姻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文化出版史上,王云五是个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发明了四角号码检字法,又创制了中外图书统一分类法,对我国现代图书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统领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和总理馆务长达25年,使商务馆在当时名列世界三大出版机构之一。但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王云五却选择了弃商从政的道路,探索王云五的弃商从政的思想渊源,无疑有助于认识民国时期的文人从政潮流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他们一生中没有生育儿女,但半个世纪以来,他和妻子待3个抱养的孩子视如己出,含辛茹苦拉扯他们长大成人;当他快70岁时,老伴不幸得重病,23年来,他陪伴耳聋眼瞎的老伴度过了一个个白天黑夜;他任劳任怨用顽强的毅力支撑起了一个困难的家,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