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学理论》2015,(4)
"城中村"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改造"城中村"也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过程。本文以郑州市为例,通过对"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改造模式以及郑州改造模式特点分析,对郑州市的"城中村"改造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是一种介于农村与城市社区的过渡形态。"城中村"本身的存在与发展又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城中村"改造应该建立在基于对"城中村"性质与作用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城中村"不是城市的毒瘤而是城市的伤口,不是进行简单的切割就能痊愈的,它需要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5,(12)
"城中村"不仅影响城市的美观,也阻碍城市化进程,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成为扩大城市现代文明辐射力、影响力的一个"瓶颈"。各城市的"城中村"情况不尽相同,但具有比较高的共性。因此,以南通的"城中村"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城中村"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出路。  相似文献   

4.
阵痛中的嬗变——城乡结合部的"城中村"转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现象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了改善"城中村"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改变"城中村"的物质环境面貌,各地都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推进"城中村"转制。但转制也带来了许多新问题: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问题,违章建筑的产权问题,物质环境改造问题,就业和社保问题,基层管理体制的协调问题等。要缓解和解决这些矛盾,政府需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引导"城中村"城市化进程;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建设和谐社区;对违章建筑制定适当补偿标准或承认部分临时建筑的合法产权,保障转制居民利益;促进就业和建立转制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帮助转制居民安居乐业;着眼代际转化,促进"城中村"居民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有现象,是一种介于农村与城市社区的过渡形态.城中村本身的存在与发展又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城中村改造应该建立在基于对城中村性质与作用的正确认识基础之上.以广州市城中村作为主要分析对象,通过对城中村性质与作用的再思考,我们认识到:城中村不是城市的毒瘤而是城市的伤口,不是进行简单的切割就能痊愈,而需要一个系统的社会工程来改造.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6,(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引发了一系列城中村改造问题。城中村的改造不仅体现在宏观体制方面,也体现在具体政策的实施方面。因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重点解决城中村的治理问题将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等方面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改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集聚各方合力推动其发展,政府在其中无疑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然而当前我国“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化进程的重大战略抉择,却面临着种种困境和局限,特别对政府的角色定位和职能体现提出了更高诉求,迫切要求政府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实现城市有条不紊、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区规模的扩张,临沂市的"城中村"治理问题日益凸显。临沂市在"城中村"治理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人民的居住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然而,"城中村"不仅仅是一种房屋形态,更是一种社会形态。"城中村"的治理是一个涉及户籍制度、土地利用制度、集体资产处理、村民自建住宅政策、投融资体制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借鉴总结已有的经验,临沂市在"城中村"治理问题上,要更注重"城中村"社会形态的改造,把加强"城中村"改造与城市社区建设相结合,促进"村民"向市民的转变。在治理时要注重民意,关注民生,坚持依法处理土地权属和改造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另外,要坚持"城中村"改造与保留城市历史相结合,注重城市历史记忆的开发,建设具有自己独特历史发展轨迹的文化名市。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34)
城中村,是指出现在城市中的农村村落,因此也被人们称作"都市里的村庄"。它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并且成为日渐严峻的一个社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围绕城中村这一关键词,对其含义、特征、成因、类型及改造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行政论坛》2016,(3):69-74
城中村是当今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城中村和城郊结合部作为一种特殊的社区类型,是城市社区的自然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社区治理不能离开该类社区。办州市姑苏区葑门街道"城湾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该城中村社会治安形势严峻,环境卫生问题突出,公共服务设施薄弱,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现象较多,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融合难,需要进行有效的治理。但是对城湾村的治理又存在资金缺口大、政府积极性不高、政府部门以应急管理代替长效管理、外来人口需求常态化等问题。基于此,需要将城中村治理改造纳入苏州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在考虑外来人口需求的同时,控制城中村流动人口无序流入,建立城中村治理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中村两大群体的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国内近年来对于城中村和城中村改造的文献进行研究总结了国内近年来城中村及其改造研究的特征和所发现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城中村研究的趋势,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人的发展,经由早期社会"原始的丰富性",到私有制社会里片面而畸形的发展,再到马克思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是与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相统一的。城市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无论村民是否愿意,都需要融入城市生活,熟悉并适应现代城市的社会规范和观念体系。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三形态理论为基础,立足于城中村村民在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对村民的发展方向做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改造下的经济利益分析及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中村"是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有现象。本文在整理归纳中外理论依据的基础上,以广州第一个城中村改造试点——猎德村作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改造过程中,村民、政府、开发商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冲突与磨合,以及政府如何在三者中充当缓冲,实现三者利益共赢。同时剖析同类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刘宝华 《求知》2008,(11):29-30
东丽区万新街地处城郊结合部,所辖区域全部坐落在城中村改造的范围内,所有土地也都将由市政府统一收购整理后用于开发建设。土地作为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大规模城中村改造必然会导致全街1.3万农民完全失地,成为城市化浪潮中的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如果不能对这些农民做出妥善安置,将会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钟飞燕 《学理论》2013,(22):121-122
城中村二代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近30年来,学者们从社会环境的变更和文化重构的角度归纳了城中村二代失业率高、犯罪率高、社会认同感低、文化素质低等群体特征,并提出通过空间融合,加强教育和进行文化的整合来促进这一群体的成长。但是,研究的深度、广度存在不足,且实效性不强,有待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3)
高校城中村是大学大规模扩建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城中村类型,其对高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高校与城中村间已经形成一种共生的关系。如何实现高校与周边城中村的和谐发展?本文选取优势视角,从高校周边城中村的特点加以研究,发掘城中村的改造优势,从而探讨其改造思路。  相似文献   

17.
柴林  王锁柱  高英 《求知》2010,(9):28-29
<正>"城中村",是指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不断加快的进程中,原先位于城区边缘的农村逐渐成为城区范围,但是在行政管理体制、农民身份、土地权属等方面依然保留着农村模式的村庄。这些"城中村"和城区形成了明显  相似文献   

18.
袁钰 《理论探索》2011,(4):102-105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村庄被圈入城市范围,成为"城中村"。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其居民由于失去土地,从业身份发生了转变,绝大多数人融入了城市体系,职业分流就是最典型的体现。就太原市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城中村居民进入了二、三产业,其职业大体分为普通农业劳动者、工人、服务人员、知识分子、社区或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或个体户、兼业劳动者和无业者八种类型。在城中村居民的职业分流中,面临着整体收入偏低、难以实现身份转换、职业不稳定、分流不充分等问题。为此,要加强对居民职业技术教育的指导,努力打破二元结构,促进居民充分就业,转变居民观念,摒弃先赋性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在上海农村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精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通过逐步取消村级招商引资任务,加强村级组织公共服务职能,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们课题组就浦东新区北蔡镇"城中村"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从中找到了较好的答案。北蔡镇"城中村"在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方面所碰到的问题,可以说是上海城市化较快地区的"城中村"或"村中城"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普遍问题。为此,必须重视对该类问题的研究与解决。  相似文献   

20.
县域"城中村"隐含社会转型的各类矛盾,其治理难题主要有:社会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村级管理滞后于民主化进程,制度设计与"城中村"管理不相适应,主体缺位制约"城中村"治理,村情复杂影响"城中村"治理。县级政府应当以包容性治理为价值目标,培育多元治理变量,实现"城中村"多元主体共治;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实现"城中村"公共服务均等;平衡各方利益分配,实现"城中村"发展成果共享;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城中村"文化共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