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安机关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是新形势下公安执法工作的必然选择,是公安执法监督机制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公安机关接受社会监督的理论基础,目前全国公安机关积极探索“大走访”开门评警、公安监所“向社会开放”、办案单位“立案公开”及社区民警“驻区制”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之举措.如能把握工作的根本、厘清社会监督与内部监督和专门监督的关系,再辅之以良好的制度设计,公安执法将会真正实现执法为民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2.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提高自己的非权力性权威。非权力性权威是人民对党的自觉服从,即自觉的心理认同、支持与拥护。提高非权力性权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党更长久地保持执政地位的现实要求,是党降低执政成本的现实条件,是顺应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的现实选择。提高执政绩效、坚持群众路线、大张旗鼓地反腐败、开展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先进性是党提高非权力性权威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和谐社会构建中政府权威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的行政需要政府权威。文章结合党的十六、十七届全会,以及政府权威建设中必须注意的问题。政府作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起领导作用。政府从和谐社会出发分析政府权威建设的必要性,政府权威建设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应试教育”的目的是一切为了应付考试,一切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存在着严重弊端。“应试教育”必改不可,素质教育非全面推进不行,两者不可交叉重叠。  相似文献   

5.
警察到底应以何种姿态示人?其实质是警察权威应选择何种类型的问题。警察权威是警察在执法活动中对执法对象或相关人员的利益可能产生影响或构成威胁或造成损害的一种紧张状态,应以法理型权威为主,以感召型权威为辅。因此在树立警察权威的过程中要从完善法律、提升素质、创新管理和引导舆论等方面入手,使警察权威产生一种自觉服从和持久稳定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大同观"是中华文化永续性的主线,"尊严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当中华文化精华的承续与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创新有机结合之时,我们将不断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标。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宪法思想中有关于权力必须受制约和监督、“民权”和“政府权”互相牵制的内容,这与我国现行宪法不谋而合。然孙中山的政府权力制约思想有他的英雄史观和阶级观念所造成的局限。本文从“民权”与“政府权”视角,揭示了孙中山的权力制约思想。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出台后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行为的可诉性问题在司法界引起了广泛关注。本文从责任认定行为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出发 ,对已发表的可诉性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9.
台湾在20世纪90年世界上第三波民主化潮流的影响,初步实现了由独裁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20世纪70年代美国、台湾和大陆学者主要从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探讨台湾政治体制转型的原因。影响台湾政治体制转型的因素众多,其中媒体对台湾政体转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50-80年代出现的政论性杂志在台湾实行"报禁"下如何与当时实行独裁统治的国民党相对抗,并对给以总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权力清单"的推行加大了对政府权力的制约。"权力清单"从制定到执行依旧存在众多问题:如,责任规定不明确、制定程序不完善、遏制腐败效果不明显等。为发挥"权力清单"的效用,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如出台责任清单与权利清单,规范制定执行程序等。  相似文献   

11.
既有经济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矛盾促使我们变革之 ,提出经济的价值性社会行为观 :经济是人创造、占有、分配、交换、消费价值的社会行为 ,是在人类祖先的生物性行为基础上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行为。经济具有同一性与多样性、稳定性与变异性、平衡性与失衡性、公平性与不平性、竞争 -垄断性与协作性、物质性与知识性、需要性与功能性、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与自然关系的矛盾性与统一性、民族化与全球化、价值品质的善与恶 11个相辅相成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历程看经济法的国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法的国家观是经济法理论和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国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经济法的国家观不仅体现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运用经济法的手段进行干预、调整的原则和宗旨,同时也体现了经济法对国家权力的规范、控制和引导。我国转型时期经济法的国家观,又以确立社会转型期公平的基点——包括起点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和保护处于最不利地位群体的公平——为逻辑起点。经济法国家观的客观存在,从另一个方面也证明了经济法作为法的一个部门是独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政府“内部性”的涵义及表征对政府“内部性”进行了分析。在明确了政府“内部性”涵义的基础上,从人性、政府权力及制度三个角度阐释了政府“内部性”产生的原因,从而为认识并找出减弱政府“内部性”负面影响的方法提供了有益前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艺思想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学接受思想和接受经验。老子的“虚静”观、朱熹的“涵泳”说、孟子的“以意逆志”、严羽的“妙悟”说等,它们科学地揭示了文学欣赏的一系列美学规律,呈现出中国古代文学接受思想的大致轮廓。  相似文献   

15.
执法为民的逻辑基础是主权在民。法治的内涵,其根本点是"法律至上",也就是人民的意志至上。林肯把民主国家概括为六个字:"民有、民治、民享"。主权在民显然是民有,人民当家做主是民治,执法为民、执政为民是民享。  相似文献   

16.
《庄子》一书汇辑了庄子不同时期的著作,其学以性命说为理论基石。本文从《庄子》文本出发,着重探讨了庄子性命说的理论建构,并对其“以性观物”与“以道观物”的道性二重观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庄子的“以性观物论”,试图说明万物差异性的内在根据,并为无为论提供理论前提;他的“以道观物论”,意在揭示万物的差异以及人的似乎绝然对立的种种观念的相对性。庄子并未用“以道观物”来消解从“以性观物”所得出的有关万物差异性的结论,因而不应将庄子归结为相对主义。最后,本文认为,由于中国古代辨证思维的充分拓展,堵塞了形式逻辑的发展道路,这究竟是长处还是不足,不能简单认定。  相似文献   

17.
冲击-反应论是近现代西方学者包括马克思以中国国情为依据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观点。中国革命的导师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就明显受到马克思中国观的影响,其观点与冲击-反应论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但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任务的问题上,毛泽东却在当时苏联的影响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使他的革命论与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并影响了建国后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之“知”是伦理之“善”与认识论之“真”的融合,可称之为道德认识论,具有“合真善而向美”的三维价值属性。如何让“知”达到“合宜”,实现道德认识践履的合理性以及适当性,是先秦儒家一个重要论域。他们在理论与实践中,以对“中”这一方法论原则的阐扬和“他者”即“天”“人”的显明设定,来解决道德认识何以合宜问题。先秦儒家“知”之合宜性规约,提供给我们一种儒家式生活方式,它将为化解个人、社会、自然等方面出现的利害冲突,实现新时代人之美好生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实现湖南的和谐也就成为必然。而协调的发展观、务实的政绩观、科学的人才观、民本的群众观及和谐的社会观(简称“五观”)则是构建和谐湖南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20.
半个多世纪前,费孝通先生在其《乡土中国》中讲,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于是“乡土性”成为中国乡村社会性质的经典描述。今天,距费老著《乡土中国》的时代已有六十余年,《乡土中国》中的“乡土性”是否依然存在于今天的乡村社会?一些以乡村秩序为主题的研究认为,即使在变化了历史条件下,《乡土中国》中所描述的“乡土性”仍然清晰可辨;“乡土性”不仅可以作为韦伯意义上所使用的理想型概念,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考察乡村社会法律与秩序的背景。∞然而,董磊明教授的近著《宋村的调解——巨变时代的权威与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