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长期以来,恐怖主义以其血腥的暴力活动为显著标志,在世界许多地区制造混乱,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9·11"事件更是使这种活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以空前的破坏力、冲击力和影响力,给世界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际关系、国际秩序带来深刻的变化;它也迫使世界各国再度聚焦恐怖主义,重新评估恐怖主义危害,并把反恐纳入国家安全的战略层面.虽然恐怖主义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恐怖主义威胁并没有在国际反恐斗争的严厉打击下日趋减小.仍不断发生的一系列恶性恐怖事件显示,恐怖主义威胁不仅依然存在,而且在一些地区还不断恶化.由此可见,反恐斗争仍是一项十分复杂、长期、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恐怖主义犯罪日益严重威胁着整个世界.反对和打击恐怖主义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任务.其中,完善国际反恐立法已是当务之急。当前的国际反恐立法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但还无法满足现有的国际反恐形势,需要采取进一步的举措.统一恐怖主义的内涵.制定一部统一的《国际反恐怖主义法》,使国际立法与国内立法协调一致。而对于我国而言.同样需要完善国内反恐立法.以有效打击我国国内的恐怖主义,并为国际反恐合作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随着恐怖分子对世界各国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国际社会不断加强反恐力量的建设,纷纷建立各具特色的反恐怖突击队,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世界防恐反恐措施,国际反恐怖突击队的建立和发展,对潜在的恐怖主义和恐怖分子构成了巨大的威慑力。  相似文献   

4.
王林 《长江论坛》2021,(2):58-64
美国国务院发布的2019年度《恐怖主义国别报告》对全球各地区和主要国家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及反恐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和评说,列举了美国取得的所谓反恐“成就”,总结了《报告》中的关于恐怖主义威胁和反恐的主要特点。笔者认为,该《报告》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偏见,在反恐上持“双重”标准。笔者提出,鉴于国内和国际反恐战场的关联性,反恐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同时,我国必须在三方面努力构建反恐话语权:正本清源,积极对外宣传我国反恐政策和成果;主动出击,对滥用恐怖主义敌对行为进行反击;加强合作,树立在反恐领域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活动集中于一个狭长、连续的“弧形地带”,即中东—中亚—南亚—东南亚恐怖主义活动地带。受这一“弧形地带”包围与影响,我国面临以“东突”为代表的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三位一体”的威胁。同时,“藏独”分裂势力恐怖化和国内少数刑事犯罪分子对社会实施暴力恐怖犯罪活动也时有发生。为应对这一形势,公安反恐情报部门一要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二要树立“情报主导警务”思想,三要加强国内及国际间的反恐情报交流与合作,为我国反恐斗争作出新的努力和贡献。  相似文献   

6.
恐怖主义是当今世界的一大公害,对国际社会的和平、安全与秩序构成巨大威胁。“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以来,在美国的推动之下,全球反恐斗争全面展开,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产生重大影响。但由于国际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没有消除,恐怖活动依然猖獗,全球反恐斗争任重而道远。 国际恐怖主义打而不垮,恐怖活动依然猖獗 自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事件以  相似文献   

7.
当前,恐怖主义正以其复杂性和国际性深刻地影响着国际关系,并成为主导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变量。恐怖主义活动与中国有着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使中国安全环境面临新的威胁。国际反恐合作使中国改善和充实了大国外交,调整和巩固了周边外交,改变了前期中国反恐的被动局面,在国际社会中提升了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此外,中国在应对海外中国公民遭遇恐怖袭击问题时体现了中国“外交为民”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8.
张宝山 《中国人大》2011,(21):26-27
十年前,“9·11”,一场恐怖主义行动震惊世界。十年来,国际社会在与恐怖主义进行的殊死较量中付出了巨大代价,也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国际反恐形势依然严峻。长期以来各种形式的恐怖活动,也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和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解决反恐怖斗争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和实际困难,逐步完善反恐怖法制建设,成为摆在中国立法部门面前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用法律的手段来应对恐怖主义的威胁,是国际社会面对恐怖主义犯罪的共同选择。综观国际反恐立法,目前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分散型立法模式、专门型立法模式和综合型立法模式。我国当前反恐立法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完备性,配套立法还不完善,在未来难以有效地同恐怖主义犯罪作斗争。因此,制定我国的反恐基本法与反恐配套法,构建“以反恐法为基本法、各单行法为配套法;以反恐基本法为主导、诸法配合”的立法格局,是我国未来反恐立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0.
星桥 《半月谈》2005,(6):74-75
3月10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了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他说,恐怖主义是全球在21世纪所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联合国理当更加关注恐怖主义问题,为此制定了五大反恐战略,并成立了一个由秘书长本人直接领导的落实反恐措施的工作组,以确保联合国所有部门和所属机构在反恐以及与反恐有关的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恐怖主义是全人类的公敌。中国也是积极探索“反恐”新路子的国家之一。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主张加强国际合作,努力消除恐怖主义的根源。中国联合其它国家、以及单独在内地举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各种“反恐”演习,再次表明了中国反对恐怖主义的立场和态度,向世界宣示中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和信心。  相似文献   

12.
凭借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恐怖主义以网络化的组织形式将其极端活动秘密推向世界各地。本研究旨在针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特点,以网络的视角观察和分析恐怖组织结构的变化,描述国际恐怖主义网络化特点,评估网络化恐怖主义带来的威胁及挑战,并从中探讨反恐的新思路和打击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词典     
《时事资料手册》2006,(6):74-75
反恐融资 10月底审义通过的反洗钱法明确规定,反洗钱措施适用于“反恐融资”。鉴于世界上恐怖主义犯罪活动日益猖獗,通过反洗钱机制发现并切断恐怖主义融资渠道,成为各国反洗钱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我国“反恐融资”也已成为反洗钱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9·11“事件后.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反洗钱国际组织——金融行动特别工作组就提出了关于“反恐融资”的8条新建议.专门打击和切断支持恐怖行为的资金链条。我国于2004年作为创始成员国发起成立了“欧亚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小组”  相似文献   

14.
反恐政策的制订涉及一国对恐怖主义威胁程度和恐怖主义威胁来源的判断,以及一国可以或愿意使用的反恐资源。由于恐怖组织没有固定的领土和人口,也没有确定的组织形态和活动形态,具有隐蔽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征,因此,国家对恐怖主义威胁程度和来源的判断,并非仅仅建立在客观事实之上,而往往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以来,法国一直面临着严重的来自国内外恐怖主义势力的破坏与威胁。为了有效应对恐怖主义活动,法国较早地建立了专业的反恐预警机制,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其预警机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动态跟踪评估恐怖主义威胁,并据此及时调整具体的反恐行动。另外,法国为了打击防范恐怖活动,还专门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反恐法律,建立了灵敏的专业的反恐队伍,并不断加强反恐情报建设。这些均对我国的反恐预警工作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改变了一段时间内的国际政治议题。经过十余年恐怖主义与国际反恐阵营之间的拉锯战,国际恐怖主义出现了根源多元化、结构网络化、活动草根化、领域虚拟化和界限模糊化等趋势。  相似文献   

17.
《传承》2015,(10)
20世纪以来,恐怖主义犯罪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严重危害国际以及国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当前,世界各国和地区在反恐上基本都是依靠刑法来预防和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然而实际效果不佳,甚至形成"越反越恐"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对恐怖活动给予新的界定,加大了打击力度,使我国刑法在反恐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为了打击当今世界日益升级的恐怖主义活动,国际反恐组织不断将他们的反恐设备推陈出新。目前,反恐设备家族增添了一个新成员——蛇形机器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茨堡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一名机械工程师、机器人专家霍维·乔塞特将推出一种名为“蛇虫”的蛇形机器人,它不仅能在反恐斗争中“冲锋陷阵”,而且还会修理战舰或给人治病,真可谓是一个多面手。  相似文献   

19.
国际反恐合作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国际恐怖主义的产生与国际社会反恐合作的发展恐怖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从国内走向国际。随着国际恐怖主义蔓延,国际社会在加强国内打击恐怖行为的同时,开始了对合作反恐的摸索与尝试。20世纪60-80年代的合作,大致在三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以联合国为舞台,营造国际反恐合作的舆论。1972年第27届联合国大会首次把反对恐怖主义的合作问题列入大会的议程,并同时成立了国际恐怖主义问题特设委员会,以研究恐怖主义的危害,推动国际社会的合作。1973年、1979年、1982年的联大均通过专项的反恐公约和大会决议。二是列入重要国际会议的议程,…  相似文献   

20.
恐怖主义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20世纪40-60年代,国际恐怖主义真正开始形成;冷战结束后各种恐怖组织的活动日益猖獗,频频制造暴力流血事件滥杀无辜,严重破坏世界和平和稳定.当一国面临恐怖主义威胁时必然采取恰当应对方式,然而传统的在“受到武力攻击时”方才进行自卫的理论似乎并不合理,于是一国在受到武力攻击前可进行“先发制人”的预防性自卫打击的理念被提上议事日程.但是,为了国际社会的繁荣安定,我们又必须对之采取极其谨慎的态度并防止它被滥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