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历史地看,市民社会是西方现代性发轫的最初形态,因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批判也可以被视为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市民社会通常被看作由原子化个人拼合而成的社会,短暂受德国自我意识哲学影响的马克思洞察到原子式市民社会表达的虚假性。在马克思看来,市民社会的真正意义应是指以大工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其中,资本以特定形式将人与人联结起来的合理性问题就成为研究市民社会中现代性问题的实质。因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指向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内在结合方式问题。对现代性问题的解决是历史性地而非单纯理论性的,真正的社会共同体也只是用另一种特定的结合形式代替资本主义的资本这一结合形式的共同体,仍需要来自历史实践活动基础上的总体性变革。以此观之,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现代性批判为近代中国走出西方现代性框架定下了基调,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2.
以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中提出的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名观点为主线,阐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辩证关系,人的认识是螺旋式的发展过程,"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等五个方面原理及其若干启示的方法论原则,对改进当代共产党人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表征的是自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现代社会整体结构的特征和性质,是维持和推动现代社会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性力量,有其基本内涵。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考量现代性的问题,现代性可被视为包含资本现代性、技术现代性、理性现代性在内的一套体系或组织模式。现代性在自身发展中呈现出深刻的二重性,在其内部蕴含着多种矛盾与张力。  相似文献   

4.
杨晓平 《探索》2011,(3):166-170
《论犹太人问题》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篇檄文。在该文中,马克思首次对现代的政治解放、启蒙原则和市民社会作了全面批判,指出政治解放由于未能也不可能消灭自己的前提,即私有财产和宗教等,因此不是彻底的人类解放;启蒙原则所确立的自由人权由于是建立在人与人的分离基础上的,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权利,因此绝非普世价值或人的自由;而市民社会由于资本金钱统治着一切,拜物教或利己主义成为基本原则或精神,因此也是一个彻底异化并产生出上述异化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政治意蕴是马克思区别于其他现代性理论的核心.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马克思现代性理论的背景和主题是人与社会的分离,其核心内容为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市民社会的方法论批判,第二阶段为市民社会的实证性批判,第三阶段为市民社会的现象学批判.现代性问题的最终解决是实现共产主义,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6.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制度化的性质和内在限制是黑格尔和马克思面对的根本问题.黑格尔一方面承认现代性的成就,同时也在自由国家看到没有实现的要求.通过对自由主义的批判,他提出了超越市民社会和超越自由国家的任务,但是黑格尔把落后的普鲁士君主国家理解为现代性在更高程度上的实现.在严厉批判黑格尔的哲学唯心主义和政治保守主义的基础上,马克思重新解释了现代性的内在困境,展开了对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批判,并通过对共产主义的论证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现代性理想.黑格尔、马克思批判、超越自由主义的努力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翔  文海鸿 《探索》2012,(6):172-176
作为理论哲学的否定的实践哲学,其实质在于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把握;马克思哲学是辩证的实践哲学,它与自己中国化形态的毛泽东哲学的差异在于如何地辩证思考;区别于马克思的理论辩证法,毛泽东辩证法是实践活动的辩证法,是地道的中国式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目前学术界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把和谐"纯思辨化"倾向的批判,本文认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进行哲学论证,必须首先把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限定在社会历史领域.抽象地谈论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有危害.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矛盾运动良性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学术界关于社会学与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的讨论中,许多学者将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基于辩证法的研究方法视为脱离经验的形而上学虚构,认为由于它而造成了所谓历史与结构相冲突的问题。然而事实上,辩证法作为质底性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其深刻之处正在于将历史与表述历史的结构视为一个整体。本文试图通过反驳当今学术界对辩证法的种种诘难,来说明辩证法在当代历史学、社会学研究中所发挥的实际作用,以及辩证法与经验主义之间冲突的实质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升  谢丽威 《学习论坛》2006,22(6):21-23
启蒙就是要促使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激发人的无穷想像力和无限创造力,真正确立起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目前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参照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确立社会成员个体独立的法权状态,促使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从而为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牛运清 《理论学刊》2004,1(1):97-101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完成了从“古典”到“现代”、从“旧文学”到“新文学”的演变。21世纪的中国文学将是由“现代性”向“世界性”过渡与演变的文学。20世纪的中国文学多受“政治”与“革命”的制约,21世纪的文学则多与“经济”相纠缠。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发展是世界历史进程的总格局,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将会以新的民族性和时代风采融入世界文学之林。  相似文献   

12.
中党史 《党史纵横》2007,(10):38-40
今年9月6日,是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经济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姚依林同志诞辰90周年。我们以崇敬的心情,深切缅怀姚依林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肖龙  马超峰 《求实》2020,(3):69-83,M0005,M0006
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既有研究在探讨村级集体经济问题时较多地聚焦于其功能和目的、历史与现实、发展原则和要求,而较少关注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在不同村庄所呈现出的异质性特征。基于"项目嵌入-公众参与"的二维分析框架和浙北J市S镇的田野调查发现:新时期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出现了由依赖纵向国家项目嵌入向组织和激活横向社会网络转变的新趋势,其发展形式呈现出政社耦合型、社会嵌入型、政治嵌入型和双重脱嵌型四种理论类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类型上的差异也导致了其在村庄治理实践中发挥的分配、互惠、悬浮、兜底保障等不同功能,以及国家治理机制上的分殊。此外,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类型的村庄面临着不尽相同的内外限制性条件。  相似文献   

14.
王全 《学习论坛》2004,20(1):40-41
经营活动中是重义轻利还是重利轻义 ,是义利对立还是义利统一 ,是见利忘义还是见义忘利 ,是经营者应该认真对待的问题。目前 ,在经营活动中普遍存在着重利轻义、见利忘义、义利对立等问题。要在经营活动中实现义与利的辩证统一 ,就要坚持利不伤义原则 ,坚持以义生利的经营理念 ,坚持以利助义的经营之道。  相似文献   

15.
从传统文化走向网络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正引导一场文化的创新.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和文化古国,在网络时代不只是保存和发展文化的民族性,而且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维护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创造属于中华文化的网络文化.  相似文献   

16.
1941年初,准备回国的斯诺已经在中国度过了他人生最美好、最充满活力的13年青春岁月。返美前夕,他又一次拜会了他十分崇敬的宋庆龄女士。宋庆龄动情地对他说:“你会回来的。我们算你是弟弟。你在美国是不会幸福的,你是属于中国的。”斯诺深深地为宋庆龄的真挚情谊所感动。当飞机腾空起飞的那一刹那,斯诺猛地掂出了宋庆龄那番话的分量,他突然意识到:“亚洲确实是我真正的故乡,美国反而是一片茫茫。我的形骸虽然离开了,但是,我的心却依然留在中国。”①确实,正如宋庆龄所预言的那样,以后斯诺曾三次访问中国。因为斯诺不仅属于美国,他更属于中…  相似文献   

17.
创新理论首先出现于20世纪初的经济学领域。从根本上说,创新在人与社会的实践中具有普遍性质,创新也应成为哲学范畴,进入哲学视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实践唯物主义包含着创新哲学的精髓与基本思想。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精神就是创新,创新已成为世界潮流。创新的哲学理论,应系统地论述创新的含义、功能、机制与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曾凡跃 《探索》2003,23(4):114-117
马克思科学的个体观 ,是实践的个体观 ,也是辩证的个体观。对个体的本质、个体的发展的辩证理解 ,是马克思科学个体观得以建立的重要条件 ,也是马克思的个体观得以扬弃旧哲学个体观的内在机制。个体辩证法还是马克思辩证法系统以及马克思的历史观和人学观的内在构成。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道尔诺认为,社会本身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如果把社会仅仅看作是客体就会犯实证主义的错误,因为它忽视了社会中存在的矛盾,而社会的认识活动就是社会中的矛盾的展开.此外,社会是总体,同时又不能被仅仅看作是总体.总体和个体之间有辩证的关系,但是却不能被看作是统一的.因为说到总体就意味着有个体与它对立,说到个体就意味着有一个总体与它对立.社会认识就是总体和个体之间的循环.这就是社会认识的面相学.  相似文献   

20.
在后小康时期,贫困治理的关键已经由消除显性的、单维的、农村地区为主的绝对贫困转向缓解隐性的、多维的、城乡两地兼顾的相对贫困,而农业转移人口作为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特殊群体,现已成为城市相对贫困问题的主要群体,其贫困问题也愈发受到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农业转移人口相对贫困研究的文献梳理,重点对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贫困研究的重要转向、农业转移人口相对贫困的多维度呈现、农业转移人口致贫机理的理论探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阐述,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