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同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他为争取中国的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和人民幸福,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毛泽东曾经用热烈的言辞称颂鲁迅,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品格”。其实,这种品格同样属于他自己。这也是他说自己的心与鲁迅相通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那么他自己就是在整个革命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诚、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他“是从人民当中生长出来的,是跟中国人民血肉相联的,是跟中国的大地、中国的社会密切相关的”(《周恩来选集》上卷第332页)。他为争取中国的民族独立、社会解放和人民幸福,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毛泽东曾经用热烈的言辞称颂鲁迅,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其实,这种性格同样属于他自己。这也是他说自己的心与鲁迅相通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说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那么他自己就是在整个革命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98页)。  相似文献   

3.
彧君 《广东党史》2010,(5):54-54
<正>纵观毛泽东对古今人物的评价,他对那些具有铮铮铁骨的人总是称赞有加。如他认为"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体现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田家英自幼家贫,当过学徒。奔赴延安后,成为有名的“党内才子”。毛泽东是他理想中的人民领袖,他说:“我对主席有知遇之感。”那么,是什么使《毛泽东慧眼识田家英》的?  相似文献   

5.
1937年 3月刘少奇《关于过去白区工作给中央的一封信》是有关“实事求是”问题的重要之作 ,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实事求是”的问题上 ,刘少奇和毛泽东各有其独特贡献。如果说 ,毛泽东是中共领导层中较早使用“思想路线”、“工作方法”等概念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于毛泽东而较早使用“思想方法”、“工作作风”等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是最先对“实事求是”进行全新解释的人 ,那么 ,刘少奇则是先毛泽东而使用“实事求是”这一概念的人。如果说 ,毛泽东最初对“实事求是”概念的使用 ,基本沿用古义 ,那么 ,刘少奇则一开始就是从哲学高度、思想方法角度来使用这一概念的。  相似文献   

6.
2003年的12月,整个中国处在浓浓的追忆和怀念的氛围之中。在毛泽东同志110周年诞辰的日子里,全中国上上下下,各地各界,又热烈地举行各种活动,来缅怀这位历史巨人。依然是那么真切,依然是那么亲热,依然是那么动人,27年前他离开之时我们说他“永垂不朽”,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话,依然是人们深情的、诚挚的愿望。这到底是因为什么?这种人文的、社会的、历史的现象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大救星。”——这是最准确的答案。一个领袖的不朽,因为他和他的人格、他的精神、他的终身为之奋…  相似文献   

7.
<正>毛泽东“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他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军事思想以及所蕴含的哲学思维,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规律的探索,这个“寻道”过程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完美结合的典范。一、毛泽东立志为救国救民、“改造中国与世界”而“寻道”毛泽东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农民家庭,他的祖上20代、近500年都是生活在“十户人家九户穷”的韶山冲。他从小受到祖辈“农耕”思想的影响,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对土地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这是他的哲学思维之“根”。  相似文献   

8.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大书记”,从西柏坡到北京建设新中国,毛泽东说是“进京赶考”,并提出“两个务必”,“希望考个好成绩”。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继续“赶考”,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向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相似文献   

9.
群众观点最让大多数中国人难以忘怀的一幕是,在1949年开国大典时,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高呼:“人民万岁!”毛泽东重视民生,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说:必须“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他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后来,尽管犯下了“大跃进”和“文革”等错误,但没有人怀疑毛泽东要尽快改变人民生活、将中国迅速带入富强之境的真诚。对腐败的毫不留情毛泽东对腐败深恶痛绝,对执政党向腐化蜕变保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传略》是最早出现的论述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珍贵文献,其作者应该是高自立。主要有这样一些理由:高自立是共产国际七大的中共代表,是中华苏维埃一大、二大时期身处中央根据地的中共干部,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此外,《传略》中关于毛泽东的一些事例,由长期在毛泽东身边活动的高自立介绍,实属在常理之中;高自立在《传略》中以及在共产国际机关报上发表的《七年来的中华苏维埃》一文中,都使用了"九黑工友"这一较罕见的词语,这也可以窥探出《传略》出自高自立之手。  相似文献   

11.
资料卡片     
毛泽东不仅爱读鲁迅的诗,而且常以写鲁迅的诗来练习书法。1945年10月,他写的“横眉冷时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大约是用狼毫笔以楷书体为主写成的,显得稳健而瘦劲。1958年12月1日,毛泽东再写鲁迅这一联诗句时,以羊毫笔用行书兼带草意写成,走笔畅快,洒脱飘动,是毛泽东书法进入新阶段的代表作品。此联书作的最大特点是墨色酣畅淋漓,如“横”、“夫”、“指”、“为”等字,尤其是“夫”字,虽湿墨成块,却仍显笔画之  相似文献   

12.
蠡木 《党史博采》2001,(8):32-35
毛泽东生于1893年12月26日,鲁迅生于1881年9月25日,鲁迅比毛泽东大12岁。两人从未见过面。他们是思想上的契友,是志同道合者。毛泽东对鲁迅的敬仰、钦佩之情,在各个时期溢于言表。 毛泽东主要是通过长期、大量阅读鲁迅著作,了解鲁迅的价值,认识鲁迅的伟大的。 1918年8月15日,毛泽东和萧子升、张昆弟、李维汉、罗章龙等24名青年,坐火车离开长沙,来到向往已久的北京。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湖南。毛泽东一到北京就起草了一个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计划交给有关方面协调,还为他们筹措路费而四处奔波。他此次来北京,主要是为了组织赴法勤工俭学的事。 朋友们分赴各预备班学习后,毛泽东留在北京。经北京大学哲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有“毛泽东的思想,周恩来的精神”之说。所说精神,据我理解,不是同理论相对立的,而是紧密相联的,是说理论之实践形态,或实践化了的理论。民主,即是周恩来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周恩来的一生,表现了民主的理论与实践之完全统一,言与行的高度一致,制度与作风的相互结合。本文试对周恩来的民主观作简要阐释。 一、民主是彻底的唯物史观 这是周恩来民主精神的坚实世界观基础。他毕生坚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主人,强调人民的主体作用。早在青年时代,他就强调:“人民国家之主人也。”“国之统治权在国民全体。”(《周恩来年谱》上册,第22页)他是我党群众路线这一概念的创始人。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目  相似文献   

14.
戴安林 《湘潮》2012,(9):23-26
开国少将吴自立性格耿直,脾气暴烈,好打抱不平,是党内出了名的“炮筒子”。毛泽东说他是“有话就讲,有屁就放”。他戎马一生,战功显著,官却越做越小,与他熟悉的老战友都说,这与他耿直暴烈、好打抱不平的性格有关。  相似文献   

15.
刘洋 《前线》2013,(10):70-72
“夏天的晚上,农夫们乘凉,坐在长凳子上,手执大芭蕉扇,讲起故事来,他们也懂得胡适之先生的八不主义,他们不用任何典故,讲的故事内容却是那么丰富,言辞又很美丽。”这是1938年4月28日毛泽东同志在鲁迅艺术院的讲话,生动形象,言简意赅,今天读来仍别有一番体会。历史经验表明,只有深入基层实践、踏实调查研究、体悟群众情绪、用心触摸“群众脉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才能更加贴近群众,才能打动人心。  相似文献   

16.
《党史纵览》2001,(5):54
1934年初,“左联”作家冯雪峰在瑞金见到了毛泽东,冯雪峰向毛泽东汇报了上海的工作和左翼文艺阵营的活动,特别详细地向毛泽东介绍了鲁迅的情况。毛泽东聚精会神地听着他的讲述。  相似文献   

17.
唐春元 《新湘评论》2013,(23):42-43
这是毛泽东在那场“史无前例”的革命刚刚拉开序幕时,第一次公开谈起了自己的性格特点。从他一番自喻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的性格是很有个性的,是多元的,多色调的,也是复杂的。“虎气”与“猴气”之说,虽然有调侃之味,但这个自我评价,对于毛泽东的个性来说,的确是比较中肯的。  相似文献   

18.
家教如春雨     
《湘潮》2017,(2)
正新年伊始,来韶山瞻仰毛泽东同志故居、参观毛泽东遗物馆的游客倍增。人们怀着虔诚之心,来到伟人故里,寻觅伟人成长足迹,参观伟人遗物,敬仰之情溢于言表。毛泽东的成长之路有其特殊性,但他也曾深受家庭熏陶的影响:其母"慈悲为怀、与邻为善"孕育了他"为穷苦人民谋幸福"的远大理想,其父"倔强自立、坚忍不拔"培养了他"不屈不挠"的性格。  相似文献   

19.
艾斐 《党史文汇》2000,(8):20-22
毛泽东曾经满怀感悟和情愫地说过 :“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这是一句亲切、朴素而平实的话 ,但却深刻地表明了他与鲁迅之间的高度精神契合 ,特别是毛泽东终生不曾见到过鲁迅 ,鲁迅也终生不曾见到过毛泽东。在这种互未谋面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心心相通 ,那该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呵 ,那又该是一种何等深邃的契合呵 !这种高度精神契合、心灵相通的实现所依恃的基本条件 ,主要是在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理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思想交融与人格景仰。鲁迅景仰毛泽东的革命精神及其所开创的中国革命事业 ,而毛泽东则景仰鲁迅的泼辣犀利的文风和坚贞不屈…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思想”(或“毛泽东的思想”),这个术语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意义。第一,它可以用来表示毛泽东漫长的一生中他的质朴的思想。显然,这些思想分别是他各个时期著作的源泉。第二,从五十年代到毛泽东逝世(或者甚至直到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止,它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即任何时候都被视为正统的学说。这一学说集中在1951年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和其他公开出版的毛的讲话及著作中,文革时期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