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自然法”与“法自然”的文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法学界内 ,许多人认为“法自然”与“自然法”存在相通之处。然则实际上 ,自然法通过对永恒正义和理性的追求 ,推动了近现代民主制度的创生 ;“法自然”所崇尚的“自然”是在“天”的统辖之下所形成的自然界 ,法自然必尊天为上。故法自然所维系的是专制秩序 ,恰与自然法的追求背道而驰。设法勾联自然法与法自然 ,实出于我们对固有文化的自卑心理。  相似文献   

2.
《法学》1989,(7)
劳改工作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既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课题。在劳改工作探求改革的进程中,建立“自然减刑”制度可为一项新的内容。一、自然减刑之概念自然减刑是指,对罪轻、刑轻或主观恶性不大的罪犯,人民法院在判决时,可同时作出自然减刑三分之一的裁定。如该犯人遵守监规监法,积极改造,表现良好,且服刑期与自然减刑期之和等于判决的刑期时,监管部门即执行自然减刑的裁定,予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通过对人化自然的研究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为唯物史观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现人类的生存环境日益恶化,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4.
法律语言和法律表达不仅是专业学习与学术交流的工具,也是法律历史文化及其观念认知的展现与反映。“公民”作为民事主体的法律表达,不仅与“自然人”在内涵上存在差异,而且与传统民法所崇扬的理性、自由、人文主义精神也大异其旨。回溯“公民”表达之起源可以发现,从苏联民法到俄罗斯民法,民事主体的立法表达经历了由“公民”向“自然人”的转变。而我国民事立法仍然充斥着“公民”之表达,这不得不使我们思考是否应当在“公民”与“自然人”之间做出选择与取舍,以契合民法观念的当代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成 《法制与社会》2011,(31):274-275
自然状态在霍布斯心目中是一个暴力横行、混乱无序的状态,没有任何道义和原则存在,有的只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斗争。而卢梭则相信自然状态其实是一个最理想最和谐的状态,没有堕落没有奴役的完美状态。同是自然状态差异却天壤之别,我认为自然是中性的则更可取,因此从根本上讲全然的自然状态和反自然都是不可能成立的,美好和丑恶都可以由我们来评价来发挥,我们的未来则全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理性的引导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法自然”观与西方“自然法”说比较罗昶中国法文化体系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支撑这个体系的内在精神就是萌芽于《周易》的“法自然”的法哲学观。在西方法文化体系中,与中国“法自然”观处于相同地位的便是“自然法”观念,同样属于影响深远的基本观念。“法自然...  相似文献   

7.
法治的法律:人化的道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探讨法治条件下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为宗旨,提出了法治之法律是人化的道德这一新的命题。文章认为,一方面,法治是一种人化的道德需要,另一方面,法治也是主体普遍道德需要的制度安排和规范表达。人化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公平、普遍、人权、自由、秩序、公开、程序和发展等,相应地,法治之法律必须以记载并确保主体的这些道德精神需求为宗旨。文章还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以“以法治推进道德,可否?”这一问题,并给予相关的回答  相似文献   

8.
“法自然”现贯穿于《汉书·刑法志》全篇,是班固的法律现的核心。“法自然”观认为,法律秩序是普遍自然秩序的一个组成部分,理想的法律应效法自然而创制。对于在固“法自然”观的表现、思想基础、理论价值等问题应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治国方略的选择上,中国与西方走的是两条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这部分应归因于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否就是“自然法”与“实在法”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有无? 本文对此持否定态度。因为道家的“法自然”观包含着明显的法律二元论思维方式,并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法律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的法律二元论。不过,道家的“法自然”思想与西方的“自然法”思想在根本上是大异其趣的。  相似文献   

10.
霍布斯眼中的"自然状态"并不是他对历史进行的真实描述,当然也没有人目睹并如实地用任何文字记录了他所描述的那种所谓的"自然状态"。他自己也承认那不过是一种主观想象罢了,他说自古以来"也不存在这样的战争状态"。他从人性本恶的基础条件出发而推导出来的"自然状态"实际上是反映了17世纪英国的社会状况,当时阶级冲突相当激烈,统治阶级内部的尔虞我诈,争权夺利,乱成一团。他认为,人们为了能够自保,能够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相互间缔结契约,将自己的全部权力交给主权者,于是公共权力或国家便建立起来了。这就是所谓的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霍布斯认为,最佳的政府形式是绝对君主制,在这种制度中,主权者必须为社会成员提供安全和福利,这是当主权者的先决条件,否则他就没有资格成为主权者。他认为,因为主权者并没有参加订立契约,所以并不受契约的约束,主权者一旦获得授权,其权力便是固定的、至高无上的,甚至可以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注重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前人例如黑格尔的“人化环境”思想的继承和批判,系统阐述了人与自然的一体化的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为我们当代人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启示.  相似文献   

12.
老子及整个道家政治哲学的基本思想就是其著名的"无为"主义。老子崇尚自然,追求"道法自然"的状态,进而在社会政治方面推崇"无为"政治。但是"无为"的根本在于"善为",通过尚柔贵弱的方式达到"无不为"。这种"无为"政治针对政府的妄为提出,与现代文明提出的有限政府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3.
狄德罗(1713——1784年)是一位生活在法国大革命前夜的战斗的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著作十分丰富,除了哲学和社会政治方面的论著以外,还写了大量美学和文艺理论方面的著作,并且在这方面也有着杰出的建树。本文不可能对他的美学和文艺思想作全面的论述,只是想对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见解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柯岚 《法律科学》2008,26(5):23-29
古典时代的自然法学说与近代的自然权利学说存在本质上的差异,这是由于对“自然“一词的古今理解不同导致的。古典时代的自然法是关于人本性的法则,是与形而上学不可分离的,近代以来的自然权利说是一种革命性的政治理论,与形而上学和人的本性没有必然联系。二战后对极权主义的反思导致了古典自然法的复兴。  相似文献   

15.
在天人之辨这一主题中,局限于对庄子哲学作"客观自然义"理解,遮蔽了其心性理论及其道德哲学主旨,即如何合乎人性化生存这一存在论与价值论问题。理解庄子的心性秩序建构需要把握其双重规定性,即"德-道"理型与"自然-自由",前者构成心性秩序的本体性规定,后者则是庄子建构心性秩序的实践理性原则。在这样的理解中,自然与道德、个体性与普遍性、生命个体与伦理实体的关系及其内在张力获得伦理道德精神与心性秩序的精神还原。基于本体与现象的区分对自然与自由关系的探讨,庄子不仅深刻反思了人的道德存在本质从而呈现其存在论价值视阈,而且由对自然心性与现实人伦的深刻审察进一步敞开社会伦理向度这一重要的实践领域,探讨自然秩序与道德价值、自然心性与历史道义之间的关系,由此获得审视现代理性道德价值这一深刻的现代性论域。  相似文献   

16.
《民法通则》中以“公民 (自然人 )”来表述民事主体 ,引起作者的研究兴趣。本文认为在西方语境中 ,民法上的民事主体的现实基础是市民社会中的市民。西方社会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来认识市民 :自然状态中自然人享有自然权利 ,自然人带着这些权利步入市民社会 ,国家只是为了保障个人权利而存在。所以 ,在民法用“自然人”表述民事主体蕴涵着天赋人权的价值理念。我国清末以来 ,移植西方民法 ,曾使用自然人一词。但是 1 949年建国以后 ,中国民法以“公民”来表述民事主体 ,直至《民法通则》中再次出现自然人。这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 ?我国民法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 ?笔者将借鉴语言哲学的研究成果来说明。  相似文献   

17.
习惯与自然     
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细细的链子,拴得住一头千斤重的大象,这不荒谬吗?可这荒谬的场景在印度和秦国随处可见。那些驯象人,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用一条铁链将它绑在水泥柱或钢柱上,无  相似文献   

18.
自然法学在西方法学思潮中源远流长 ,为法学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仔细梳理各个历史时期自然法学中“自然”概念的含义 ,可以发现古代自然法是从自然物质世界的属性和规律来确定和评判人的行为 ,神学自然法中上帝和神是人领悟自然的中介 ,自启蒙时代古典自然法开始 ,自然的意义就主要用来指人的自然本性 ,与物质的自然世界脱离了联系。“自然”含义的演变反映了人们对待自然态度的变化 ,也揭示了法学对自然物质世界的疏忽和远离。现代环境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对自然物质世界的关注和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对古代自然法学尊重自然精神的复兴。  相似文献   

19.
师明俊 《法制与社会》2010,(35):365-366
自然权利理论是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思想基础,是以对个人为单位的人性论为起点开始讨论的。在界定自然权利概念的过程中,霍布斯赋予了自然权利自由、平等的原则,以自我保存为出发点与最终目的,霍布斯的自然权利观得以构建。可以说,自由、平等与自我保存的人性需求是自然权利的最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20.
文章的写作已经成为今天知识分子的一种徽章,它能将个人的才华性格体现其间。但是,在商品经济的浸弥之下,文章本身的这种精神取向和价值取向被严重地模糊了,一种公式化、模式化的运作,以及矫情而又夸饰的文风四处弥散,甚至影响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精神取向和高校的文科教育,其负面效应直接影响人着人们的道德、审美和行为方式及社会价值感受。本文以作文的开头为话题,重新提出文章写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美学要求……自然,以此倡导一种健康的作文之风,从而试图树立起一种高雅的作文及文化的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