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服务大局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使命。政法机关在依法履行职责、实施具体执法行为过程中,必须要正确处理执法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的关系。追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这既是衡量执法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政法机关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应成为政法工作追求的最高价值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是既统一又冲突的关系。作为上位概念,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冲突根源于二者背后若干决定因素的差异。刑事审判领域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刑法内衡平机制的利用,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规制,案件事实、证据的适当选取,审判活动内容的扩大等途径,实现法律框架内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公安执法力求实现法律效果与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我们分析公安执法实践中“三个效果”不一致的种种成因,要正确理解在执法中实现“三个效果”有机统一的重要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践行“三个至上”的理念,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运用理性、文明的执法方式,提高正确处理法律和政策的关系的水平,不断提高公安民警的政治素养和执法水平,从而实现公安执法法律效果和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警察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是根据社会法治理念的要求而提出的。在公安执法实践中要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和谐统一,面临法律法规、社会环境和执法者的素质制约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困惑。要实现公安执法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和谐统一,公安机关应从加强正确的运用法律方面的研究、提高正确处理法律和政策关系的水平,努力创新执法理念三个方面加强工作。  相似文献   

5.
从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战略高度出发,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试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执法管理理念,对破解城市管理难题进行了基本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在检察机关的刑事办案活动中实现,必须正确处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关系。一方面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刑事诉讼活动,实现宽严相济的法律效果;另一方面必须围绕办案活动能动地开展必要的社会工作,实现办案的社会效果,进而实现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张龑赵凌峰 《群众》2023,(16):30-31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专题论述、专门部署,强调要严格公正司法,这对人民法院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人民法院的主责主业是审判执行工作,必须紧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要求,抓实“公正与效率”,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让公正司法可触可感。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渗透到社会主义法律思想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容与社会法律建设相互作用和融合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法律的现实性构成了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在法律体系形成后,法治建设的关键应当从以立法为中心向切实贯彻实施宪法与法律为中心转变,应当更加重视和加强宪法与法律的有效实施,实现贯彻实施宪法、法律与完善法律体系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既为法律的工具性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其提供了有效的限制。法律的工具性彰显了工具理性的价值,提醒我们手段与目的不是相互独立的,法律目标的设定不能脱离其所凭借的法律工具而单独进行。法律的工具性集中关注法律目标的设定问题和法律工具的功效问题。我国应该吸取其他国家法律工具性运用的经验和教训,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下运用法律的工具性以有效地达成国家目标。  相似文献   

11.
许敬乔 《江苏政协》2010,(12):55-56
社会公正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社会公平和正义被摆在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突出位置。为了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2.
法律的普遍性维护法律最起码的公平和正义,确保社会的每一成员在法律面前享有平等的地位。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社会的公平正义备受人们关注,公平正义能否实现及其实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程度。然而,让正义在每一个案件中实现,我们需要"具体法治",需公正司法。当前,只有有效清理阻碍我国司法制度正常运行的根源,解决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才可以有效地维护法律的普遍性及确保个案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外优秀法律文化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理论渊源。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中外优秀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借鉴关系,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人类法治文明的发展规律,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执法的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更加紧迫,也更为党和国家所重视。在执法环节,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据法律对社会关系进行终局性调整,在法律实施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人民法院必须深刻  相似文献   

15.
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本内涵的五个方面。人民法院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须坚持“公正与效率”主题不动摇,努力维护司法公正,坚决消除司法不公现象,以保障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4,(10):F0004-F0004
法治是法律在全社会得到公认和普遍施行的一种社会状态,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找到的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保障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定有序等方面负有神圣的职责。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每一个检察官应当深入思考、认真践行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牢牢把握好办案的“三个效果”、自由裁量权与监督制约机制、“严打”与“轻缓”的刑事政策、严惩与预防职务犯罪等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以此为抓手来提高法律监督能力,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虽然已经形成,但是法治体系还没有形成,而且与真正意义上法治体系的形成还有非常大的距离。当我们作出这样的评断时,有两个基本概念是必须予以澄清的,也只有将这  相似文献   

19.
“法律至上”原则的产生有着多种因素,但认为统治者都不得不遵守的“法律至上”的 社会心理在中世纪时已经形成。“法律至上”原则发端于西方独特的社会和文化,是根植于西方文 化土壤的一个重要的法律原则。  相似文献   

20.
凭这两眼与百臂或千手不能防———周华健 :《难念的经》《悲惨世界》原本就有一个名字叫《法律的命运》 ,所以 ,整个故事其实是在用最形象的方式阐释着法律理论中的一些难题。1.应该如何对待轻微的犯罪 ?冉阿让只是为了家人能吃一顿好的晚餐而偷了一块面包 ,就要去服几年暗无天日的牢役 ,刑罚实在是过于严厉。有的时代 ,满街的骗盗抢 ,有的就连五毛钱都要抢 ,问他们为什么 ,几乎所有财产犯罪的人都会告诉你———穷 !贫穷当然不能成为犯罪的借口 ,因为贫穷并不必然导致犯罪。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 ,存在着一个很怪的现象 ,就是公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