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4月1日定价:48.00元相比而言,国内媒体更喜欢报道西欧和北美国家,对于曾经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国家"不屑一顾"。东欧剧变距今已有20年的历史,这20年东欧国家的转轨发展情况,我们知之甚少。当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老大哥都相继走向失败时,社会主义道路还能  相似文献   

2.
1956年3月,我从印度奉调回国,任国防部外事处长。那时外事处属国防部办公厅管,但外事工作上一些重大事情彭总都亲自过问。周总理也交代过我:“你的任务就是给彭总在外事方面当参谋,凡事请示他。”庐山会议前夕,彭总率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东欧八国。这次访问,名义上是加强我们和这些国家军队间的友谊,其实是应苏联要求,到东欧国家去显示一下中苏两国依然是“坚如磐石”般团结的,也给这些国家做一些“团结”的工作。那时,匈牙利、波兰事件过去不久,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的关系依然有些紧张,这些国家内部动荡不安,他们的领导人也欢迎我们去,在政…  相似文献   

3.
中东欧国家指原东欧国家。东欧是一个政治概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两大阵营,简称为东、西方。根据《雅尔塔协定》,受苏联控制的欧洲国家,包括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民主德国、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家被称为东欧国家。1990年前后的政治剧变,东欧的概念已不再使用,这些国家改称为“中东欧国家”。尽管中东欧国家试图仿照西方政党政治的模式建立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但受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其转型过程中建立的政党政治有自己显著的特点。一、党派林立的多党制 1989年以前,东欧国家基本上是一党制。1989年波兰、匈牙利等国执政党先后通过了关于“政治多元化”、“工会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基础上的议会民主”等决定,中东欧国家在极短的  相似文献   

4.
林戈 《广东党史》2011,(6):41-45
《红广角》2010年第12期一篇文章——《东欧剧变过程及原因探析》中指出,东欧剧变的原因是苏联来的:"东欧国家无一例外地照搬了那种中央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式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对苏联又是亦步亦趋"。我认为,这是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苏联是以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5.
1989年 ,一场举世瞩目的剧变 ,使东欧国家的原政权相继倒台。当时 ,东欧不少人对剧变后的前景期望值很高 ,他们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有的西方学者甚至欢呼 :这是“历史的终结” ,从此东方和西方将是“一个模样”。也有学者冷静地认为 ,在东欧“所发生的这些事件正逐渐展开 ,其前景尚难预料”。10年来发生的事实证明 ,东欧在其体制转型的过程中 ,确实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甚至失败。富人富得流油穷人一贫如洗东欧剧变10年来的情况并不像西方国家人士想象的那样 ,这里不但没有出现令人鼓舞的“习惯性自由” ,而是前景堪忧 ,特别…  相似文献   

6.
近来国内许多媒体经常引用西方国家的报道说,东欧国家尤其是匈牙利、捷克经济转轨获得成功,经济已经回升云云,称颂甚多。然而,从我所接触到的匈牙利百姓以及收集的大量资料数据,并根据多年来我对匈牙利及东欧问题的跟踪研究来看,那些报道只反映了西方国家和某些利益集团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事实上,匈牙利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是失败的,私有化使人民和国家利益遭受的损失是严重的。  相似文献   

7.
记者: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中,匈牙利劳动党是最早进行改革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党的执政地位也随着改革的成败而发生了改变。请您谈谈匈牙利劳动党为什么会率先改革?朱安康:在东欧剧变过程中,匈牙利共产党人于1990年春天失去了执政地位,至今已经15年。今天再次回忆这段历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央政府对房地产的艰难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宪容 《学习月刊》2010,(15):22-23
从4月17日开始.国10条出台至今快3个月了.当前碰到记者问我最多问题是.国10条房地产宏观调控效果如何?达没达到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的目标?如果没有达到目标.政府还会推出怎么样进一步紧缩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等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外债已成为苏联及东欧六国(保加利亚、捷克、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的一个严重问题。它不仅是压在这些国家身上的一个沉重的经济包袱,而且在目前东欧各国经济向市场型过渡的情况下更成为一个令这些国家领导人头痛的社会政治问题。本文拟介绍一下苏联东欧国家的外债情况并做一些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改革是按照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现代化模式”进行的,这是为什么在同一时代,东欧和前苏联改革纷纷失败,而中国却“出乎意料”地取得成功的原因。 一、中国的奇迹 和东欧、俄罗斯等国的经济转轨相比,中国的经济改革要成功得多。东欧国家从50年代末开始局部改革试验。60年代,前苏联东欧的大部分国家都先后走上了局部改革的道路。改革前的中国和所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是相同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相同的宏观经济环境,计划配置制度和没有自主权的国有企业制度。由于这些国家在80年代末采用了“休克疗法”,“…  相似文献   

11.
江燕 《党史博采》2005,(1):139-142
十几年来,国内学术界始终关注东欧问题,进而从不同的角度对东欧剧变的深层次原因和历史教训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分析.笔者在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大致归纳为四个方面:苏联的影响、东欧国家的现实原因、历史文化原因及其他原因.……  相似文献   

12.
1989年,东欧剧变,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纷纷下台。各国从宪法中删去了有关共产党在国家生活中领导作用的条文,将共产党人从国家机关、军队、公检法以及工厂、学校等基层单位排挤出去,不少共产党人受到触目惊心的打击、迫害甚至残杀。时过6年,东欧的一些前共产党人又重新掌权,目前除捷克和阿尔巴尼亚外,其他东欧国家均为前共产党人执政。这其中当然有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西方国家的一些政治家曾经兴高采烈地预言,下个倒下的将是中国,在2000年时人类社会将庆祝社会主义在地球上消失。事实上,社会主义失败了吗?社会主义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1989年冬和1990年春的一场政治风暴把东欧国家吹得天昏地暗、人仰马翻,政权完全变了样。当时,这些国家里的不少人都抱有幻想,希望在新的政治体制下他们会很快摆脱困境,生活大加改观。现在4年已经过去了,情景究竟如何呢?  相似文献   

15.
经济体制改革初期,中共经济决策层十分重视东欧国家的改革理论与实践。东欧改革经验在中国改革的动议、设计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从最初大量引介东欧改革资料、形成赴东欧考察和邀请东欧经济学家访华热潮,到计划经济理论回潮背景下质疑东欧改革经验的适用性,再到因实现对商品经济的理论突破而超越东欧改革经验,中国对东欧改革经验的态度转变既体现了自身改革思路的不断深化,又是一个双方在认识上互相塑造的过程,并为二者改革截然不同的历史结局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16.
原东欧地区的共产党□吴锡山原东欧地区是指1989年剧变前的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所在的地区。1989年以后,这些国家不仅政治经济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是国家的组成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分裂成几个独立的国家,有的与别的国家合并。但...  相似文献   

17.
我们虽然不能说东欧剧变、东欧原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处理好党政关系问题 ,但是不能说与这个问题没有密切联系。因此 ,总结研究原东欧共产党在这个问题上的教训 ,对我们今天的改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追寻苏东剧变的过程 ,研究原东欧国家的政治体制 ,在处理党政关系问题上 ,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条结论。一、必须改革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东欧各共产党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模式与原苏共和苏共领导的第三国际是分不开的。如果说在列宁时期 ,第三国际还允许各国党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那么到斯大林时期 ,…  相似文献   

18.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在此以后 ,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也陆续步入了改革之路。到上一世纪80年代末和 90年代初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改革在这些地区遭到了失败。而中国的改革却一直稳步前进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的成就。经济迅速发展 ,政治日趋稳定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改革的成功有何经验 ?苏联东欧的失败有何教训 ?探讨这个问题 ,对于我们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更好地促进我国的改革、发展、稳定 ,无疑是有益的。一、正确处理改…  相似文献   

19.
苏联解体和东欧蜕变后,社会主义的古巴陷入空前严重的经济困难中。西方国家不少人幸灾乐祸地预言,卡斯特罗将步东欧国家领导人的后尘,他领导的政权即将垮台。 几年过去了,古巴实行改革初见成效,经济困难已有缓解,形势开始好转。古巴继续高举社会主义的旗帜,巍然屹立在拉丁美洲。  相似文献   

20.
在世纪末叶,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实力最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群消失了.与此同时,另一个较为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却实现了社会发展的巨大转折,政治稳定,经济增长迅速,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极大的提高.本来,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历史课题,苏联的斯大林模式曾经是最为经典和权威的解释.但事实表明这一模式既不具有普遍意义,更不具有恒定性质,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只是一种阶段性的、特殊情境下的选择和模式.而且当年苏俄还考虑过另一种思路,实施过另一种政策——新经济政策,并且实施时间长达八年之久.当然最后还是改弦易辙了.为什么苏联没有沿着新经济政策这条道路走下去?它的结束有怎么样的理论、实践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