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动员的行动逻辑——一个概念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动员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一种方式,以其独有的功能效应和运作魅力而持续吸引政治科学的关注。但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政治动员研究观念、方法滞后,解释不了基本问题和现实的变化,需要拓展新的研究空间。两个视角的深入应当成为研究前沿:政治动员的研究需要在界划各种类型基础上,注重分析动员过程中集体行动形成的隐秘机制———动员议题建构和公众聚合认同,以求取一般化理论知识;面对威权政体下政治动员往往带来“崇高的紧张”的结局、自由民主政体下竞选动员走向“失衡的承诺”的普遍化的现实,政治动员怎样克服“身份———功能”危机,以适应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公共管理转向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中国的救灾实践中,政治动员是国家应对灾害危机的有效手段。在灾害治理中,国家将各种政治与社会力量组织起来,促进资源整合并激发社会潜能,形成抗灾救灾的举国体制,使其顺利度过灾害危机。更重要的是,国家借助一系列象征性仪式,凸显和强化了国家的政治认同。但特殊状态下的政治动员模式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常态社会的治理必然要摒弃这种运动式的治理模式,从而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动员是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一种内在需要,确立一种有效的动员模式极为重要。回顾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历史,动员方式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也发生了转变,从政治动员的为主导转向政治动员与社会动员的融合,这种融合具有一定的政治价值和管理价值,为了实现有效的融合,需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和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针对广大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社会群体开展了大量的政治宣传和动员活动。特殊的历史环境决定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员有着特殊的动员内容和鲜明的动员特点。该时期的政治动员是非常成功的,对已经进入到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的我国继续开展政治动员活动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中蕴含着丰富的战争动员思想,主要包括政治动员、经济动员、军队动员三个领域。孙子认为,政治动员是战争动员的灵魂,上下同心是政治动员的先决条件,军队的士气高涨靠的就是政治动员,进行国际动员则只是战争胜利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经济动员是战争动员的物质保障,长期经济动员将使国家经济崩溃,因此经济动员必须考虑国家实际情况,预先规划、精确计算;军队动员是战争动员的核心,军队动员扩编后的编组好坏会直接影响战斗力,装备物资必须着眼平时,而在预定方向实施战略展开是军队动员的最后一环。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中国历经十年动乱,"文革"错误理论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邓小平复出后为改革开放进行了关于解放思想的政治动员,这场动员由点到面,四处"点火",广为传播。他的动员充分利用"权威",中央地方双向互动,海内海外交织包含,兼有强制性和诱制性双重特点。  相似文献   

7.
香港中产专业人士利用他们熟悉西方政治运作规则等优势,进行了一系列的舆论动员、政治动员,调动了香港民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推动了香港社会运动发展.鉴于香港中产专业人士在香港社会政治动员中影响力的扩大,香港工作应因应这一变化,重点加强对香港中产专业人士的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8.
规范性的制度文本与政治过程的实际情境常常存有差异。在四清运动的全过程中,社队干部、工作队和贫下中农协会是不同的动员主体。后两者作为非常规权力组织,于行为模式中累积一定的动员资源和利益诱导、宣传教育、组织控制及典型示范等动员技术。然而,工作队和贫协终难遮掩其“角色暂时性转换”的发展性质,并于政治动员的权力互动中显露出实际运作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实现公民参与的有序性是公共危机治理的重要目标与难点。如何建构公共危机治理中公民参与机制是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回答的问题。基于治理理论视野,提出建构公共危机治理中公民参与的五大机制:推行公共危机治理公民参与的责任机制;建构公共危机治理的公民教育机制;优化重大灾害性公共危机动员机制;建建重大灾害性公共危机沟通机制;建建志愿者及其公民组织制度化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10.
政治动员作为一种比较成熟的行动策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曾多次使用。在"大跃进"前期,政治动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正效用功能,在"大跃进"中后期,政治动员的负效用占有绝对支配地位,造成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因此,理性分析"大跃进"时期政治动员的模式,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责任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如何应对公共危机成为政府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公共危机的特性和政府的公共性使得政府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着主导功能.政府也不是万能的.处于非常规状态下的危机情境中,政府的危机治理能力面临着现实的困境:危机预警意识淡薄、法律体系不健全、信息机制不完善、社会整合能力差.这些问题影响着危机处理的效率和效果.为此,要增强危机意识、健全危机法律体系、完善信息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提升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女性是政治的绝缘体。在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动员占总人口半数左右的农村妇女参与革命是个难点。本文运用政治动员的视角来梳理共产党动员农村妇女参加革命的社会背景与方法路径:将女性解放与政治解放相结合,一方面使前者依附于后者,另一方面,女性解放并非处于完全被动的局面,二者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使农村妇女的革命动员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3.
革命根据地教科书既是启蒙教育的基础文本,又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进行的一场全面深入的政治动员的宣传载体。革命根据地教科书编撰出版的"政治取向"是政治动员的基本前提;辐射广泛"受众群体"是政治动员的影响力量;全方位谋求"公信力"是政治动员的目标设定;有意突出"领袖人物"是政治动员的主动构建;审定之后"允许翻印"是政治动员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14.
社会动员是重大公共危机治理的必要手段,但并不是所有社会动员都能有效应对公共危机,成功的社会动员需要一些基础性前提条件和特殊机制。通过对新冠肺炎防控的案例分析可知,成功的社会动员需要以国家的动员能力、社会成员的承压能力和高度的社会整合为基础,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良性的运行机制,包括适时调整组织结构、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扎实推进社会合作和积极开展情绪引导。对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成功的社会动员应当在启动和结束之间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在各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很多学者都意识到了公共危机跨界型的传播,并认识到了针对跨界公共危机的府际合作治理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基于相关概念的划分,本文对区域公共危机视阈中府际合作治理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6.
政治动员是我党的重要执政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制度的不足,提高了执政效率,从学雷锋活动案例中进行分析,总结学雷锋活动中政治动员的话语、渠道、策略等政治动员要素的开展方式,深入剖析学雷锋活动动员效果与问题,立足于现有理论,从中国实际出发,进行全新的梳理,通过案例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形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的不足,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也通过案例对我党新时期政治动员的不足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转型期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公共危机治理对于人类社会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我国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使公共危机治理制度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演进。在当前,进一步推进公共危机治理制度革新面临不少深层次的矛盾。化解这些矛盾,需要坚持以下思路和取向:治理理念人本化、治理方式法制化、治理信息透明化、治理机制协同化、公众参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18.
公共危机治理框架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推动公共危机治理框架的现代性转化,需要重新定位价值、制度和技术三者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克服转型时期的"中层塌陷"困境。本文梳理了公共危机的认知路径与传统,并从这三个视角检视了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的历程与特点,提出了转型时期危机频发的"中国问题",剖析"传统应急管理"与"公共危机治理"之间的差异,最后就构建本土化的公共危机治理框架、实现应急管理转型提出具体路径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发网络政治动员给政府的控制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网络也给政府控制自发网络政治动员带来了诸多有利因素,政府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因素加强对自发网络政治动员的控制,提高网络控制能力,促进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进步。  相似文献   

20.
公共危机是指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与一般危机相比,公共危机通常具有破坏性强、波及范围广、不确定性高和难以预测等显著特点,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传统公共危机应对管理体系片面强调政府作用,忽视了其它社会力量的动员和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