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尽管德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历史并不长,但它对该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时至今日,德国也十分关注该地区。近年来,德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政策出现了新动向。德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外交实践主要基于三个战略考量:一是争取联合国"入常",二是进行海洋科考,三是确保南太平洋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作为南太平洋地区新兴的博弈力量,德国的外交实践有利于强化该地区"软平衡"的博弈态势,使太平洋岛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本文认为德国对太平洋岛国的外交实践及其战略考量体现出其欲重返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2.
欧盟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战略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历经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欧盟目前已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多个维度构建起一个立体的针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战略框架。欧盟对南太平洋岛国的外交战略实施有着深刻背景,主要包括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管理、竞争区域良善治理权、推动气候变化的解决,以及展现欧盟的文化软实力。其实施的具体战略路径主要包括扩大贸易往来,提升援助范围;提倡民主政治发展,加强政治干预力度;促进非传统安全治理,维护区域安全与稳定;挖掘文明多样性内涵,增进文化交流和联系。未来,欧盟更加全面深入地发展与南太平洋岛国的战略合作关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双方也将在后《科托努协定》时代继续探索新的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3.
南太平洋作为“印太”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成为美日澳印“印太”战略的政策发力点。太平洋、东南亚和印度洋共同构成地缘意义上的“印太弧”。南太平洋与其他地区相比,在从“亚太”向“印太”的视域转换过程中,获得了战略地位的巨大提升。由于美日澳印四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天然优势,太平洋岛国成为各国实施“印太”战略的重要方向。对冲“一带一路”的影响力,是“印太”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美日澳印加强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存在,将进一步加剧南太平洋地区的大国竞争,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太平洋岛国的推进产生重要影响。面对“印太”战略的南太平洋攻势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太平洋岛国面临重大外交抉择。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繁荣与发展,华人在澳大利亚移民数量持续攀升,同时亦有越来越多的华人新移民选择永久离开澳大利亚,或回流中国,或再度移民第三国,从而形成了一股方兴未艾的华人新移民离境潮和回流潮,这不仅直接改变了华人新移民的跨国迁移模式,更深刻揭示了中澳人力资源竞争态势及华人移民人口流动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在澳大利亚的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华人新移民的人口特征、经济生活和参政情况,探讨他们之间的异同点。人口特征方面,三地华人数量均呈持续上升态势,但离境人数也持续增加;三地华人女性移民人数均略高于男性;青年群体比例最高。经济生活特征方面,香港移民的就业情况最好,收入最高,其次为台湾移民,而中国大陆移民最差。参政方面,香港华人的参政议政程度最高;尽管三地华人新移民的参政意识与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但其参政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待拓展。  相似文献   

6.
华人新移民包括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移民、台港澳移民和东南亚华人二次移民.本文拟探讨华人新移民的分布、特点、新移民内部以及新、老移民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国际移民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跨国移民将不断增加.华人新移民是国际移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她改变了海外华人分布的格局,赋于海外华人新的特点,并为移居国和祖籍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合作问题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瞩目。本文试图从南南合作的角度论述中国同东南亚、南太平洋国家正在不断加深的经济关系,并进而对亚太经济合作的前景提出若干看法。本文所指的东南亚、南太平洋国家主要是东盟中的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个别地方还要提到南太平洋一些岛国。  相似文献   

8.
赵晔琴 《法国研究》2014,(2):24-30,80
关于海外华人移民的研究,是史学界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十年以来,借助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国际移民研究的理论模式和方法,已从不同角度开展了丰富而详实的研究。本文主要梳理上世纪80年代以来法、中学术界对法国华人移民的研究,与法国学术界对华人移民的研究相比,国内学术界对法国华人移民的研究尚未脱离华侨华人研究的史学范畴,普遍缺乏国际移民研究的理论视角和问题建构。作者认为,对法国华人新地域移民群体的研究将是结合中国转型社会研究的一个全新课题。  相似文献   

9.
作为海外华人研究的重要奠基人和开拓者,王赓武先生主要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了研究;在对华侨华人的历史研究中,他十分强调对华人移民生活背景的分析,从文化的角度对华侨华人进行分析是其主要特色。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主要研究了三个问题,即中国和移居国的政策对华人移民的影响、华人移民对中国和移居国的认同、华人对中国发展的贡献。王赓武先生的华侨华人研究,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关于华侨华人的具体知识,更主要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研究方向和方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明欢教授的《跨国化视野:华人移民的圆梦之旅》,通过对闽浙侨乡及欧美等华人居住地的田野调查,深入探讨了侨乡的移民链、移民中介及欧洲华人新移民、以色列的中国劳工等问题。该著田野调查扎实,研究视角开阔,个案分析深入透彻。  相似文献   

11.
近代大批犹侨与韩侨来华,他们在宗教活动、组建社团、创办报刊、文化教育及海外联系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然而因各自民族特点,在具体奋斗目标、建国方向与反法西斯方面又存在差异.本文拟就四个部分对此异同做一探讨.文章认为尊重多样文明,相互团结与合作,兼容发展将能达到各民族共赢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华人社团向政府提交国家文化备忘录,发表文化方面的宣言等,积极谋求华人文化发展的有利政治空间。为更好地保护和发扬华人文化,华人成立各种文化社团组织,并举办华人文化节等活动。华人社团的活动和举措具有主导性甚至领导性,它们对于独立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世界侨情报告:2011—2012》是一部以反映当前海外侨情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报告类出版物,力求及时研讨全球传统及最新华侨华人居住国侨情动态变化情况,并针对实际问题提出侨务政策建议。该报告具有涉及面广、时效性鲜明等特点,但也存在对个别国家和地区的侨情关注度不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蒋氏父子执政时期、李登辉执政时期、民进党陈水扁执政时期、马英九执政时期的侨务政策为主线,通过政治经济及世界大环境背景的描述,配合侨务重点工作的整理及评析,阐述1949年至2011年间台湾侨务政策的嬗变与延续。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回顾与梳理>一文提出不同的意见,主要认为不应将华文教学与华文教育两个概念混为一谈,更不应将中国实施的对外汉语教学与海外华文教育混为一谈.同时,对该文中出现的多处常识性错误做了必要的澄清.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外留学生的规模是引人注目的,中国的侨务政策是独特的.留学人员作为有着较强跨国"流动性"和一定"海外关系"的群体以及潜在或可能的移民,中国目前对于他们有着怎样的政策,这些政策与中国原有对待其海外移民的侨务政策又有着怎样的关联与不同?本文试图着眼于此,在概述和评估有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留学生派出及回国政策的同时,以身份认定作为探讨政策导向及其预期目标和影响的基本出发点,对中国留学生政策与侨务政策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考察.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中国学派"的国际关系理论是一个歧见丛生、远未成型、前景未卜的话题。即便如此,对于其已经表现出来的具有较大影响的观念基础进行反思并不为时过早。通过从两个角度对"中国学派"背后所体现的观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学派"面临的观念困境在于:如果我们批判西方作为深层差异之外在表现成果的国际关系理论,是否会株连到该内核的其他优势方面?在主张中国观念价值的同时,如何避免其潜在的弊端与危害?在中国社会改革持续深入的背景下,只有在社会改革的进程中实现了文化、文明和思想层面的崛起及民族精神革新之后,才能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提供思想的活水源头。换言之,对理论的建构者而言,与其循着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弊端而思考建构理论,不如立足于思考中国民众所面临的问题——关于如何塑造强大的积极的个体、如何保持民族持续的发展和进步,进而思考我们理想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这些问题虽然看起来与国际关系理论相去稍远,但却能够保证理论应用的品质及其价值维度。  相似文献   

18.
侨乡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内容,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研究的瓶颈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缺少理论体系的支撑.郑一省教授的<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一书力图从侨乡研究最薄弱的理论环节入手,在"网络学"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多重网络"概念和理论,对海外华人与侨乡关系研究进行了理论上的新探索,"从理论上弥补了侨乡研究的不足",也对推动华侨华人学科的理论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73名外国留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他们的华文学习水平,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情况,以及华文学习水平与中华文化认知、认同的关系。调查发现,随着华文学习的深入,在春节、中餐、孙中山等文化项目上留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会显著增加;同时,我们还对留学生们进行了直接访谈,结果发现85.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知;7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华人在中国软实力提升中的推动作用与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进一步发展深化,中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有日渐增强之势.华侨华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移民群体,他们不仅在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经合作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着桥梁作用,无形中也推动了中国在东南亚软实力的提升.主要表现为通过对中国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的介绍和引荐、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对中国外交政策与外交行为的支持与解释等方式,在促进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同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和影响力.未来如何更有效地借用这一资源,减少并消除相关制约因素,促进中国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双赢,是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