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指出:实现“九五”和2010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转变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变革,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实质是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与配置.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适应“两个转变”,并提供相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实现今后15年国民经济奋斗目标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两个转变的实现,不仅有赖于经济领域内部各种问题的解决,也有赖于政治、文化领域中相关问题的解决。其中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对于实现两个转变具有重要的保证作用。在实现两个转变中如何认识和发挥法律的保障作用,这是当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基本目标是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人民法院必须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要求,大力加强各项审判,积极拓宽服务领域,为  相似文献   

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我国的科学技术工作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针对旧体制中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科技工作,国家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科研与生产脱节,不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束缚了科技人员智慧和创造才能发挥的弊端,我国的科技体制进行了一场以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为目标的广泛而深刻的改革。1985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科技进步法》也从基本法的角度,对这一方针予以了明确,即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6.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做好新时期行政监察工作,必须适应人民群众对社会监督的合法性、有序性以及有效性提出的要求,明确行政监察机关职能的定位,逐渐实现“四个转变”,即:思想观念上要从人治向法治转变,制度安排上要从无序向有序转变,工作方式上要从过多的临时性的联合检查向专业化经常性的检查转变,效绩评定上要从侧重于个别问题的查处向标本兼治重在治本转变。为不失时机地实现“四个转变”,行政监察机关目前要特别注意把握好“四个依照”。必须依照法律规定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现代社会对政府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这就迫切需要我国的科学和技术尽快实现从模仿、跟踪向自主创新和跨越式发展的战略转变。作为国家科学技术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基础科学研究———原始创新的水平,已成为实现战略转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动力源泉。基础研究是科学之本和技术之源。当今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结合日益紧密。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基础研究成果到产业化的周期大大缩短,在一些高技术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技术几乎同步发展。在知识经济时…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相应地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计划经济缺乏市场经济那种优越的信息机制和强大的动力机制,使得经济系统效率低下,整个社会缺乏活力,于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发起了市场取向的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其实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政府能否实现从过去的无限、低效政府向有限、高效政府转变是改革能不能取得成功,“好的市场经济”能不能最终确立的关键。为此,政府要科学设计改革方案,增强自身改革的动力;尤为重要的是要积极推进“新的法律秩序”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就是要改变政府统一组织社会主产,用行政办法配置经济资源.直接管理国有企业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模式,使企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从东北老工业基地与我国其他区域的区别入手,分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点,找到了阻碍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关键点,即计划经济体制犹存、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困难及政策调整方式没有长期性等。要消除这些障碍,国家必须实行“政策型”调整向“法治型”调整的转变。本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体制创新和传统产业创新的法律环境构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1.
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并使之制度化、法律化。”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我国农业发展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历史性变革过程中,要保护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稳定,必须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法律保护体系。本文试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法规体系基本框架之构想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者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调整、优化当前的产业组织结构。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发展区域性行业规模经济和取消为了一些短期局部利益而人为设置的“壁垒”等方法,来使产业组织结构合理化,从而从产业的规模经济中获得经济效益,实现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这一切必须要依靠市场的竞争来实现。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根本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依靠专业知识和技能向社会提供专业服务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社会中介机构——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逐渐从原先依附于行政机关的“母体”中分离出来,逐渐发展壮大。但由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对中介机构的监管难以真正落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推进依法行政,是加强政风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权威、高效、民主政府的重要保证。而加强民主监督特别是群众监督,则是依法行政的主要推动力。其中,要注意正确处理好“民告官”问题。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经济不仅要求发展经济必须依法运行,也要求政府机关必须依法办事,由人治向法治转变,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自1989年颁布以来,我国各级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政府的职能逐步得到转变,政风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意识也逐渐增强,开始懂得如何依法…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要在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也要逐步转变到“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检查监督”上来.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制订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从我省的实际看,充分发挥政府调节经济的职能作用,当前应着力把握以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法制观念的更新李昌麒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经济体制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与此相适应,经济法制观念也必须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就当前来讲,我以为至关重要的是要完成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牢固地树立社会...  相似文献   

17.
卫生监督执法体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的正式颁布实施,将带来卫生监督执法体制的重大变革。为适应新的执法体制,江苏省盐城市卫生防疫站早在1993年就进行了实践,坚持行政综合执法,监督监测分离的原则,初步形成了新的执法体制格局,推动了工作,提高了监督执法的综合效益。1 必须走综合执法的路子实行综合执法是卫生监督工作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方针,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必须顺应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合理有效的利用现有卫生资源,走低投入,高效率、高效益的集约化管理的路子。当前我国普遍实行的一法一班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宏伟的奋斗目标,与经济建设密切联系的经济审判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为“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提供  相似文献   

19.
《中国监狱学刊》2010,(2):45-45
马国川在2009年7月27日的《经济观察报》上著文《通过改革释放社会压力》说,当前,要想彻底化解社会矛盾,不能仅仅依靠“群众大接访”、“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等方式。这些只是一个战术层面的办法,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20.
“入世”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我国行政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适应WTO规则,我们必须转变行政法治理念,实现从“管理”行政向“服务”行政、“治民”行政向“治官”行政、“万能”行政向“有限”行政、“黑箱”行政向“阳光”行政、“命令”行政向“契约”行政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