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列宁与斯大林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重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认为,评价斯大林模式不能不研究它与列宁新经济政策模式之间的关系,不能不研究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之间的区别。从社会主义理论上看,斯大林自己有许多不同于列宁的独特看法。清除了反对派以后,斯大林开始按照自己的意志改造苏联社会———斯大林模式便逐渐形成了。从实质上讲,斯大林模式是与列宁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截然不同的,它背离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向战时共产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斯大林经济建设上的主要的理论观点,斯大林经济建设模式,斯大林经济建设模式的历史功过的评价等方面分析,从而更好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相似文献   

3.
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苏联变革斯大林模式的现实结果,而不是其必然结果。变革斯大林模式本来有着三种可能选择,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只是其中最坏的一种选择而已。如果不是改革领导者和民主派刻意颠覆苏共政权,苏联改革完全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所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错误的改革路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地作出全面否定,最终必然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相似文献   

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所以能够阔步迈向21世纪,是和中国共产党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分不开的。我们党对斯大林模式的反思和突破,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毛泽东对斯大林模式的超越体现在理论、体制、发展战略等方面。这些思考的成果为党后来彻底突破斯大林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该书由罗伯特·H·麦克尼尔所著,牛津麦克米伦出版社于1988年出版。全书377页,约30万字。 这是一本关于斯大林的全新传记。作者大量使用了鲜为人知的材料,其中包括格鲁吉亚的斯大林博物馆和列宁格勒的基洛夫博物馆的材料,也涉及到霍查的回忆和斯大林——毛泽东首脑会谈内幕。 斯大林个人崇拜,曾经是苏联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本书着重描述了这一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际上研究斯大林的人愈来愈多,有关斯大林的书籍、文章相继出版,光传记类就有二、三十种.研究者的政治背景也很复杂。大体上可分以下三类: 第一类是被斯大林驱逐出境的。如逃亡国外的白俄;像托洛茨基这样政治斗争中的失  相似文献   

7.
制度变迁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制度变迁角度看,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也即斯大林模式对新经济政策的替代,是社会主义制度内部的制度变迁,而且是成功的、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后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则是针对斯大林模式进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考察苏联、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可以总结出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变迁的经验性认识。  相似文献   

8.
列宁新经济政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由理论向实践的成功飞跃。由于斯大林未能充分领悟列宁的合作制思想,因此,斯大林的集体农庄理论乃是对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的一种教条主义的后退。毛泽东虽然一般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农业集体化思想,但是由于对斯大林集体农庄理论的过多的承袭,因此,毛泽东合作制思想打上了较重的斯大林教条主义的烙印。纵然如此,中国社会由土地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足以证明毛泽东合作制思想不是民粹主义。社会主义发展社会化大生产的根本途径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而不仅仅是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9.
斯大林国家利益观的形成条件,除了丰富的理论来源外,还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新兴民族国家的兴起与发展。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与影响,时代思潮的激荡与滥觞,决策体制的演化与影响,斯大林的个人经历和地位。斯大林的国家利益现是综合因素“合力”影响的结果,与“斯大林模式”一样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和社会基础。因而同样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苏联学术界和报刊在回顾苏联历史时,不时谈起苏联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其中特别是对斯大林,众说纷纭,褒贬不一。诸如对斯大林在对待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思想,在农业集体化和为苏联工业化而实施的经济制度,以及1934年到1937年清洗老党员和1939年清洗整个军事领导层,以至斯大林作为战时领导人的作用等等都重新提出了许多疑问。  相似文献   

11.
斯大林问题是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际政治的重大问题。它不仅涉及苏联70年历史,而且涉及国际共运的兴衰与今后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对近一个世纪国际政治的基本认识。为便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现将近来我国理论界有关的学术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斯大林问题研究的途径 学术界普遍认为,深入研究斯大林问题有很大难度。因为这一问题首先涉及的时间跨度  相似文献   

12.
二战前斯大林对外战略的基本特征是“双重对外战略”,即“世界革命”与“和平共处”,在实践上则集中体现为二者交错进行,前者让位于后者,且在“和平共处”中由“集体安全”转向“中立自保”,结果失败。“世界革命”反映了斯大林的世界理想,“和平共处”则更多地体现了斯大林的国家主义,战略的转变是国际形势变幻的结果,也是斯大林对外政策双重考虑的产物。“双重对外战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造成了许多不好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记得斯大林有一句名言:“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见《论列宁主义基础》,载《斯大林全集》第6卷第79页)尽管斯大林一生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过严重的过错,然而他上述精炼概括的这句话却是真理。理论联系实...  相似文献   

14.
《苏共历史问题》杂志1989年第2期,对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召开的一次以历史问题和现实为题的“圆桌会议”作了比较详细的报导。现将参加这次“圆桌会议”的苏联学者对几个有争议的历史问题的看法编译如下。 1. 关于“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制度”问题 历史科学博士B·П·瑙莫夫教授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说,“斯大林主义”这个概念不能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至今20多年过去了,围绕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对苏联解体的评价也一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热点问题。针对近期关于苏联解体的一些不同看法,文中围绕苏联解体的历史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引伸到如何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斯大林被认为是权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家,他的许多理论观点被人们广泛引用。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苏联民族政策的制订和执行,而且也影响了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斯大林在世及其逝世后的60多年间,苏联和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表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之后,苏联对苏维埃体制进行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改革没能突破斯大林体制的框架,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苏维埃仍然没能抹掉其橡皮图章的色彩,从而为戈尔巴乔夫后期彻底抛弃苏维埃体制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8.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在20世纪30年代按照自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创立的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模式,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这种模式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它却是符合当时历史潮流的,对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在二战中的流变表现为斯大林外交政策的“双重性”,即国际主义和大国主义并行。出于国际主义,斯大林极大地推动了卫国战争和二战的进程,促进了战争的最终胜利。出于大国主义,斯大林严重地损害了他国利益和社会主义的形象,且给后来苏联的解体埋下了难以摆脱的深层因素。与之相比,中国共产党则很好地坚持了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其经验教训,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革命能够蓬勃兴起又以失败告终,均为多种主客观因素所促成。远在异国他乡遥控指挥的斯大林,在理论指导和重大决策上均有正确和错误两种成分,产生的正负两种效应都对中国大革命曲折历程起了重大的作用。斯大林指挥失误具有多方面的原因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