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笔者认为,民俗文化与民族精神都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精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民族工作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拓宽和升华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民族理论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理论渊源,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它的实践意义则表现在: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和做好民族工作的行动指南,是实现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指针,是防止“分化”和“西化”的重要思想武器,是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战略地位做出新的界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进行了新的概括;提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的内涵;得出了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的重要结论;论证了我国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的主题;阐述了现阶段做好民族工作的指导原则和主要任务;突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民族工作领导等根本问题。“讲话”反映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4.
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发展我国民族关系的认识前提。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民族发展过程中相关民族之间的相互交往、联系和作用、影响的关系。民族关系的内容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的制约,也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相联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性质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本质特征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应然”状态。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实然”状况到“应然”目标的实现,需要一个不断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开民族凝聚力是不可想象的。那么,什么是民族凝聚力呢?“民族凝聚力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在一定的政治运作模式中发挥作用,充分体现民族优秀文化精神的动力系统。它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维系民族感情、团结民族成员的合力,是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独立和统一的内在精神力量。”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强化包括自然条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一个民族对其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又把“如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提出来,要求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以探讨研究。这充分表明,弘扬民族精神与先进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一个战略任务。它对于促进…  相似文献   

7.
“民族精神”理论是江泽民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有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民族精神成为民族维系和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是“民族精神”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理论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民族精神”理论产生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8.
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落实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举措,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途径。川委发(2000)53号文件和省委书记周永康同志在全省民族地区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为全省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教育工作者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发展民族地区教育,振兴民族地区经济,认真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可喜局面正在形成。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是一项长期而复  相似文献   

9.
振奋的民族精神是北京申办第29届奥运会成功的重要因素。“申奥”、“办奥”也是我国民族精神弘扬、培育和提升的契机。在“申奥”、“办奥”之际,要以爱国主义精神、和谐、科学和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为内涵,构建全球化时代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在“申奥”、“办奥”过程中,自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极为重要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代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把“七要素”引入民族概念;把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揭示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强调民族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概括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提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主张;明确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第二代民族政策”是对近年来“民族问题去政治化”、“平等也许是最好的民族政策”等观点的延伸,在政学两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结合我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对“第二代民族政策”所举证的国际经验教训及其政策的价值取向进行辨证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第二代民族政策”有选择性地加以借鉴吸收,可对我国民族政策的未来走向提供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成功政策。而历史上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时,曾经提出并使用过“民族自决”的民族政策。考察中国共产党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历史发展变迁,可以使我们客观的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民族问题,以及进一步丰富、完善和发展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相似文献   

13.
民族问题是指涉及民族生存、发展及其各种相关利益的社会矛盾。族体统一抑或分裂是当前汉族面临的最突出的民族问题,它的具体表现就是台湾问题。环顾世界民族分离或分裂主义种种,当今社会因政治原因分裂自身民族的恐怕只有“台独”这一家。台湾问题最终还是要以“合”为归宿。民族素质是指民族共同体在其生存、发展和对外交注中所体现出的整体素养和能力。当今我们的民族自尊心在一些同胞中严重缺失。民族素质在民族尊严上的缺损是最可悲的缺损!  相似文献   

14.
“中央民族工作12条”中的第四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民族问题的新理念,实现了民族问题概念的升级换代。这一概念中的“两个包括”全面拓展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思维空间,使民族问题的外延更加扩展。“三个关系”则明确标注了民族、阶级和国家是关涉民族问题的三个警戒区域。“五个共性”是民族问题的本质属性,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从整体上看,民族问题都只能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5.
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和”、“仁”、“义”、“易”为代表的价值观念、情感哲学和思维方式,是中国民族国家认同的精神源头和逻辑起点。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内核。民族国家认同是全球认同的基础。弘扬民族国家文化,夯实民族国家认同基础,是抵御西方文化霸权扩张的有效手段。中国优秀的民族国家文化因其积极的价值情感、非霸权性质以及开放性思想空间而内在地具有先进性,它所具备的兼容、博爱、奉献、变通的品质是构建和谐世界、推动多元文化共同繁荣的思想宝库。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继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 ,根据国际形势和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际提出一系列新观点 ,主要有 :“民族、宗教无小事” ;要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 ;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加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所在 ;反对民族分裂是政治斗争 ;科学地阐明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 ;在民族关系上提出“三个离不开”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把大力弘扬民族精神问题提高到关系和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民族精神的危机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是培育民族精神的沃土,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的灵魂。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的民族精神出现了“认同危机”与“失范危机”交织并发的现象。前者表现为文化认同危机,社会认同危机,国家认同危机,政府权威认同危机和政治信仰认同危机。后者表现为公民意识的缺失,民族文化主权的部分丧失,社会诚信资源严重匮乏和道德失范。这些危机会侵蚀公民对国家、社会、民族和政府前途的信心,败坏民族的基本素质,消解中华民族参与全球化竞争的努力。中国要冲破民族精神危机的藩篱,就要在树立“文化主权”意识的基础上,重新谋划文化安全战略和整合民族文化,建立文化创新体系和公民诚信体系,培育公民意识和新道德规范,重构富有竞争力的中华民族精神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赖以统一、独立和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就其功能而言,它直接表现为一种团结力或称为统一力,具体包括: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台独”是与民族“凝聚”背道而驰的民族“离散”,遏制“台独”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科学地认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逻辑联系,对于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和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民族精神是国家的支撑在十六大报告的第六部分中,用了整整一节的篇幅阐述“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人之所以为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不在于有肉体,而在于有精神。没有民族精神就是没有了国格。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的,走到哪里都会  相似文献   

20.
桑杰 《青海人大》2006,(1):36-4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就民族工作来说,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与落实和谐民族观。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就我国而言。和谐民族观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创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民族基础。需要指出的是,鉴于我们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讨论和研究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和问题的。本文姑且将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观点统称为“和谐民族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