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故乡年味     
越传统的地方,年节的礼节越是繁琐,相应地,场面上也会显得更加热闹一些。石屏过年,大抵就是如此。
  当江南过来的汉族移民从六百年前扎根于此,春节的传统就随之流传下来了,汉族人严格秉承了江南年俗,并且逐步影响了坝子周边的少数民族,比如彝族。早期,石屏的彝族以火把节为年度最盛大节日,但随着时间推移,现在已转为春节为最隆重。在北部山区,甚至连古老的“花腰彝祭龙”仪式,也不知何年开始转为春节期间进行。在祭龙之外,彝族的踩高跷活动,同样包含“来年步步高”的意味。无疑,这些年节传统,都处处深受汉族春节的影响。因此,在石屏过年,无论在平地抑或山区,无论在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地区,爆竹声的节奏完全一致,到处洋溢的是一派浓重的喜庆氛围。  相似文献   

2.
安昌年味     
王雷  风景 《今日浙江》2013,(3):58-59
说起绍兴的过年习俗,那可是掌故典故一大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使是绍兴本地人,三四十岁的这辈人对本地的年俗也开始陌生起来。  相似文献   

3.
家乡的年味     
离壬辰年春节还有些时日,几位多年未见的朋友就特意从远方开车回来送上“门神”给我,看着那纯正的七彩套版门神画,不禁想起了幼时送“门神”的情景。春节的年味儿,顿时推开我记忆的大门,也让我更加怀念起家乡小镇的节庆氛围来。  相似文献   

4.
张光茫 《前进》2012,(2):56-56
又是一年春节近。每当此时,关于春节年味的话题,就会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在他们看来,年味不仅是物质的丰盛,更是文化的丰美。大师们笔下浓浓的年味,更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5.
年味     
倪虹 《今日海南》2011,(2):45-45
一年的劳作是一方温婉的玉 熨帖着意念 在心壁轻轻滑动 门楣正期待大红的喜庆 一如出嫁的新娘 静候一声唢呐的撒野 喇叭都早已迫不及待 大肆炫耀新年那些 浓艳的色彩和香醇 大雪漫天散花  相似文献   

6.
年味     
聿戊 《前进》2006,(1):55-56
过年的味道是什么,很难说清楚。这些年,人们好象总在思考,甚至议论,直至埋怨:年味淡了。由此而往,就提出了个问题:年味是什么?也有人在一些报刊上已发表过文章,想说清楚。但说的缘由是因为与外界交往多了,带洋味的节庆也登陆了,而且峨冠博带,招摇过市,勾引得不少俊男靓女趋之若  相似文献   

7.
年味     
<正>盼新年,度佳节。一声声爆竹声响,一句句祝福传递,壮乡人民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度过了又一个多姿多彩、其乐融融的新春佳节。这个新年,壮乡人民过得有滋有味——买年货,嫁新娘,猜谜语,贴春联,处处洋溢着祥和与喜气;舂糍粑,舞长龙,斗牛赛,传统年味那样熟悉和浓烈;打篮球,拔河比赛,健身舞蹈,新年过出了健康向上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8.
从前过年,所有吃的东西都是母亲亲手制作的。豆腐、魔芋等是用手推磨慢慢磨出来.然后再煮、蒸。做豆腐时,母亲要提前一周从地里采回青菜来。用开水烫熟,然后放进桶里将其捂酸,制作成酸菜。头天晚上再把黄豆用水泡上,第二天一大早用手磨出来.倒进锅里烧开。再把酸菜水放进去。然后制成豆腐花、豆腐脑、豆腐干、臭豆腐等。那独特清香的味道.是如今市场上买不到的。母亲还会准备腊肉等各种特色小吃,那味道至今还在嘴边萦绕.  相似文献   

9.
大师的年味     
正每到春节,关于年味的话题,就会萦绕在很多人的心头。大师们笔下浓浓的年味,更让人回味无穷。老舍过年喜欢热闹,每年春节,他家的小院里都会举办猜灯谜活动,猜中的人都会得到一份小礼品。老舍在《北京的春节》一文中,用他那优美的笔调,  相似文献   

10.
不知道是时代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还是人们的观念顺应了时代的变迁.那些曾经在年幼时感受过的浓浓的隆林人过年特有的气氛,在流光溢彩、变化万千的年代里已经很难再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花怎样的精力和心血去重温和复原,也找不回那些年代里曾经陪伴着我们的过年的味道和感觉。  相似文献   

11.
王秀真 《半月谈》2004,(2):50-52
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具有特别丰富的文化内涵,几千年来它不仅深受本民族的重视,还成了许多亚洲国家的共同节日。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不断开放,许多人却逐渐感到春节不再像以前那么吸引人,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以后的春节还会不会是中国人隆重的节日?年味淡了,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其中另有原因?我们是漠然置之,还是积极主动地去做些什么?带着一系列的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著名的民俗学者、中央民族大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陶立璠教授。  相似文献   

12.
追寻年味     
正在中国这块广袤的土地上,透过东西南北不同区域之间的民俗活动,能够看到的是中国人新春时节的聚会,是岁末年初的狂欢,能够感受到的是老百姓最热忱最真挚的情感表达。东西南北中,我们一起去追寻年味。已经连着三年了,每逢春节前后",90后"小伙子许家星都会围绕着"过大年"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去不同的地方"踩点",了解当地年俗,写拍摄计划,与出镜记者、摄像师一起商量拍摄细节,实地开拍,和不同的人家一起吃团圆饭,对拍摄素材进行剪辑制作,写解  相似文献   

13.
年味悠长     
《时代潮》2004,(4)
快乐的时光总是显得那样的短暂。 一个带给我们几多温情几多欢乐的春节又过去了,然而那浓浓的年味却是回转悠长的。  相似文献   

14.
故乡的年味     
《小康》2018,(6)
春节的民俗就像磁石一般,将天南海北、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人都紧紧地吸附在一起。这便是传统的力量,正如民俗专家所言,"民俗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我们生活的需要"。新旧民俗也在时代变迁下兼容并包,年味,在一年365天当中,其实一直都在,中国的年味,故乡的年味,从未变淡。  相似文献   

15.
品尝年味     
昨天,渐行渐远;记忆,亦香亦甜。时间,在我们不停的回眸中缓缓盛开,宛如一朵玫瑰。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就像内心里在绽放一朵花,它或许是历经风雨的,或许是平凡无华的,它扎根于人的情感深处,吸吮着亲情、友情、爱情的营养,沐浴着至真至善的阳光,体悟着弥足珍贵的人间道理。讲述你的生活、你的工作,讲述你的亲人、你的朋友,讲述你所爱的所恨的,讲述你的悲与苦、喜和乐,我们只想聆听你从心底深处发出的真实声音,相信总有那么一种情怀让人感动,总有那么一份感动让人泪流。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年味     
《台声》2015,(3)
<正>年年岁岁年相似,岁岁年年岁不同。又过年了,羊年春节,你准备"闹哪样"?记得年轻时,好想过年,过年会有许多平时吃不上的鸡鸭鱼肉、好酒好菜,会有新衣服、大红春联、火红炮仗、挨家挨户拜年,吃自家没有的各类特色年点,还可以撒开双腿、昼夜不分、大人不管的玩耍……总之,那时日子虽然穷,但年过得好有味道。  相似文献   

17.
18.
正传统的春节,是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一道特殊的符号,除了祭祖拜神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之外,也是一场舌尖上的狂欢。食物最能表达一个人心情,高兴的时候或者不高兴的时候,舌尖上的味蕾承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承载着沉重而繁琐的仪式。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因为只有春节这个特别的日子,味蕾才能丰富起来,  相似文献   

19.
记者:辞旧岁,迎新春。春节将至,我们一边欢喜,一边担忧:春节是不是式微了,年味怎么会变淡了……为什么“年”对我们如此重要,它仅仅是个节日吗?  相似文献   

20.
《台声》2016,(3)
正今冬,整个地球,被寒冷裹袭着,似乎新年的温暖走失了。友从对岸发来图片,哎,台湾下雪了噢。接着,并另有消息从台湾传来,有年老者,不忍寒冷,离开地球了。心里多少有点不落忍。人类在自然面前,似螳臂当车。但这却又是自然法则,来来去去,人间不过是个集市,喜欢的来,不喜欢的走。熟悉的点了下头,打声招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