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9年6月,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研究室与监狱》的随感录,文中称:“世界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实验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如其所言,陈独秀一生先后五次被捕入狱,累计监押时间达五年之久,可谓过足了“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五次被捕,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陈独秀一生丰富的斗争经历.  相似文献   

2.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回眸20世纪的中国,无数明星闪耀天空,陈独秀与瞿秋白就是其中两颗极为耀眼的巨星。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五四时期的“思想界的明星”;瞿秋白则承前启后,在30年代初期,中国最黑暗的年代,领导左翼文化运动,冲破了反革命的文化“围剿”,掀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辉煌篇章。 不仅如此,从政治上讲,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从1921年到1927年历任五届中共中央总书记,瞿秋白则在1927年“八·七”会议以后接替陈独秀,成为党的第二位领导人,他们在党的创建时期和第一次大  相似文献   

3.
谈到中国大革命失败原因时,人们往往责怪党的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陈独秀继任总书记,并在实际上认为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其理论逻辑就是:陈独秀是右倾机会主义领导者,“五大”继续选他任总书记,“五大”后他又继续推行了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因此大革命也就必定要最后失败。然而,在系统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陈也表示接受批评、  相似文献   

4.
作为“五四”运动“总司令”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陈独秀一牛跌宕坎坷,先后坐过五次牢,所幸的是,都化险为夷,绝境逢生。  相似文献   

5.
祝彦 《党史文汇》2001,(1):18-20
在五四运动时期 ,陈独秀曾写过一篇题为《研究室与监狱》的短文 ,文章不足 1 0 0字 ,但却充满了战斗的激情 ,鼓舞了当时大批的青年投身于追求民主与科学的进步事业中去。“我们青年总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 ,出了监狱就入研究室 ,这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在陈独秀复杂坎坷的一生中 ,曾五次被捕入狱 ,既曾陷于北洋军阀的囹圄 ,也曾两度蹲过法租界的洋牢 ,最后一次则被囚于国民党的监狱 ,从历史意义上实践了他自己五四时期的倡言。一陈独秀的第一次被捕是在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失败后的 1 91 3年。辛亥革命前后 ,陈独秀在安徽积…  相似文献   

6.
关于陈独秀的任职问题,党的历史文献的记载是十分清楚的,但是,在许多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论著的表述中却是相当不准确的,而大部分作者是把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一至五届的总书记写进论著里。因而有必要提出来予以纠正。据党的文献资料记载,党的“一大”产生的中央领导机关是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党的“二大”产生的中央领导机构是中央执行委员会,由五名执行委员和三名后补执行委员组成,陈独秀为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委员长。党  相似文献   

7.
杨飞 《党史纵横》2011,(1):48-51
陈独秀与高语罕相识于早稻田大学,其后两人在“五四”运动中并肩战斗,接着陈独秀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并出任一至五任中央总书记,高语罕作为第一批党员与其亲密合作,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携手奋斗。后来,陈独秀因托派问题被开除出党,堪称陈独秀代言人的高语罕亦因参与陈的托派组织而被开除出党,历史再一次见证了这对“难兄难弟”的“同甘共苦”。然而,二人在经历了干般磨难之后,  相似文献   

8.
总书记一职,在中共早期历史上也是党内的最高领导职务。在毛泽东于六届六中全会成为公认的领袖之前,中共历史上有过五位总书记。由于受时代所限和各自不同的处世风格,这五位总书记在党史上演绎了各不相同的人生篇章。教授兼“旗手”的陈独秀陈独秀,原名陈乾生,字仲甫。1879年生  相似文献   

9.
《北京党史》2009,(6):14-14
2009年10月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举办了“纪念陈独秀诞辰130周年学术座谈会”,就“陈独秀与中国社会的思想启蒙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陈独秀与中国革命”、“陈独秀的学术及文艺贡献”、“陈独秀的抗日主张”等问题进行了学术座谈。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大革命的洪流中,他曾书写过辉煌的篇章,被称为“中国革命史上光焰万大的大慧星”。到了20年代后期,由于主客观种种复杂的原因,陈独秀逐步偏离时代的潮流,转向了托派。从此,这颗“思想界的明星”不再璀璨夺目。但是,晚年的陈独秀于污泥浊水的淹埋中,仍时而发出点点闪亮的荧光。在南京的铁窗5年,他所表现出来的置生死于度外,坚决反蒋抗日的爱国情操仍使后人敬佩不已。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史学界在陈独秀“二次革命论”问题上的争论,大致分为两个阵营:肯定或否定陈独秀有二次革命论的思想。肯定的一方认为,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思想形成于1923年,主要表现为:1.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特别是对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作了错误分析,认为中国工人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因为“产业幼稚的中国,工人阶级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所  相似文献   

12.
二、党史、革命史研究保持深入发展的良好势头一年来,在这领域的活动频繁。全国各地先后举行了十几次不同专题的学术讨论会。安微在元月召开“陈独秀胡适文化学术思想研讨会”。3月,北京举行“陈独秀研究学术讨论会”和“纪念共产国际成立70周年学术报告会”。10月,北京召开“李大钊研究学术讨论会”和“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常州举行“纪念瞿秋白诞生90周年学术讨论  相似文献   

13.
早就知道陈独秀的墓在安庆,“文革” 时也曾听说“小将” 们在那无碑的荒冢前声讨过这位“机会主义路线的头子”,差一点没掘墓鞭尸;几年前又听说,陈独秀的墓已修茸一新,所以总想去看看.因为躺在墓中的毕竟是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执政党的开山祖、二十世纪初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共产主义运动的总司令.出差路过安庆,特意在那里逗留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便匆匆地赶往陈独秀的墓地.陈独秀的墓在安庆市北门外叶家冲,坐北朝南,背靠火龙山,墓前立有一方大理石墓碑,碑上正面镌刻着五个大字:陈独秀之墓.墓体用汉白玉石砌成,半球形的拱顶垒以黄土,上面芳草萋萋,周围有石栏相护.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和瞿秋白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在中共党内有“开山书记”之称,他连任中共五届总书记。大革命失败后,瞿秋白作为陈独秀的继任者,担任党的总负责人时只有28岁,正是少年英雄,风华正茂。他们在探索中国革命前途时,都表现出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毅力和勇气。但是,他们既没有能使革命的狂飙席卷神州,也没能挽狂澜于既倒。瞿秋白英年早逝,陈独秀盛年困厄,他们都走过一条坎坷、艰辛的人生道路。  相似文献   

15.
当年,在陕北的黄土高坡,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就多次谈到一位人物,他就是陈独秀。毛泽东曾对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说道,陈独秀“对我的影响超过其他任何人”。1942年3月20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学习组发言时又一次谈到陈独秀:“将来我们修中国历史,要讲一讲他的功劳。”在1945年中共七大预备会上,毛泽东再一次评价陈独秀“创造党,有功劳”。是的,太阳是伟大的。然而,崇拜太阳的人们也是不会忘记最早划破长夜、闪耀光亮的启明星的。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就是这样一颗星。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从风景秀丽的安徽怀宁(今安庆)走出来的陈独秀,身材不高,肤色黝黑,双目炯炯有神。他生于1879年10月9日,幼年丧父,随严厉的祖父习四书五经。他讨厌刻板的东西束缚自己,对摇头晃脑背诵圣人的书不感兴趣,自然少不了挨祖父的板子,但他从不叫一声,不掉一滴泪。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一生中屡遭反动当局的通缉与追捕,其中被捕入狱即达五次,被监押时间总计达五年以上。然而,他的“龙性”至死张扬。“要枪决,就快点罢!”早在1900年,陈独秀在杭州求是学院读书时,即因反清言论而为当地警察所追捕,不得不逃往南京。不久他返回家乡安庆  相似文献   

17.
杨飞  李盈 《党史文汇》2012,(4):58-61
作为中共党史上两个举足轻重的人物,陈独秀与尹宽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演绎了一段传奇交往:在中国共产党的初创期,尹宽与陈独秀亲密合作,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中更是堪称生死与共,两人结下深厚情谊;待陈独秀离开中共中央领导岗位后,尹宽也因“左”倾盲动主义被调离安徽省临委书记职位,历史再一次见证了这对“难兄难弟”的“同病相怜”;稍后尹宽接受托洛茨基主义,陈独秀亦在其劝说下投向托氏怀抱,两人又因进行托派活动被双双开除出党,在中共党史上写下了引人注目的一幕.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这一政治概念,是在我党总结大革命的经验教训过程中,由“机会主义”、“取消主义”至“陈独秀主义”、“极右的机会主义”再至“右倾机会主义”等几个不同表达形式的概念,最终被毛泽东综合概括后提出来的。陈独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本世纪民主革命的潮流中,陈独秀以领袖的雄姿登上历史舞台,他披荆斩棘,勇猛无畏。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革命中,他给世人留下了一个优柔寡断、软弱无能的机会主义者的形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呢?一、中…  相似文献   

19.
储天虎 《党史纵览》2010,(12):43-46
在中国近代史上.辛亥革命对陈独秀的影响可谓刻骨铭心,对辛亥革命成败经验教训的回味、思索.一直是陈独秀思考近代中国革命问题的一个基本切入点和参考系.因此.研究陈独秀关于辛亥革命的认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其纷繁复杂的思想认识。学界关于“陈独秀与辛亥革命”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1915年6月,陈独秀最后一次从日本回国住上海,此时正值封建复古思潮泛滥,袁世凯步步登极。特别是袁氏政府与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使陈独秀受到很大刺激。经过沉思、求索,他主张:中国的政治革命“须从思想革命开始”,首先要“革中国人思想的命”。所以他很想办个杂志,并充满信心地说:“只要十年八年的功夫,这个杂志一定会发生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