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凤鸣  郑夏 《中国律师》2006,(11):45-48
律师收费制度是一国律师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律师制度发展与完善的重要因素。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律师收费制度经历了一个变迁过程,这种变迁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在不同时期的客观反映,并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国律师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和研究西方学术界有关寻租理论的四个经济流派的观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寻租活动给社会造成的危害。根据道格拉斯·诺斯的观点,寻利导向的基本制度框架是抑制寻租的治本之策。考虑到相较于内在制度而言,政府制度(外在制度)具有的优越性,进而提出政府制度创新是减少和消除寻租活动中的治本之策。最后,在寻租理论的指导下,提出政府制度创新的若干准则以资制度设计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律师收费制度既涉及律师业的发展又涉及到当事人权益的维护。现行的律师收费制度存在以下问题:律师诉讼收费与当事人诉讼成本不对称、律师收费由政府规制缺乏合理性、由政府确定律师收费标准缺乏科学性、律师收费方式规定不完备、律师收费保障规定不周全。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律师诉讼代理服务收费政府指导价标准(试行)》日前发布。"让百姓请得起律师"的出发点、收费标准上限的规定受到百姓欢迎的同时,一些律师也表示了困惑和质疑——律师收费是否需要"指导"?  相似文献   

5.
国家发改委、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于2006年12月1日起实施,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第5条规定了五类法律服务项目将被纳入政府指导价体系,由此引起了人们广泛地讨论。律师收费政府指导价制度,表明政府介入了市场经济生活中,尽管一定程度上将缓解民众“打官司难”的问题,但该《规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遭遇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质疑。本文试从多学科视角分析,涉及经济法、行政法、法学理论等,给出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近来,对律师收费高的抱怨屡屡不绝于耳。新年乍到,司法部提出将加快律师收费制度改革。不久,又传出小道消息:司法部与发改委正在调查研究,准备统一律师收费标准。司法部对律师收费究竟要改什么?革个啥?我们尚不得而知。但是,律师收费到底高还是不高?是否应当统一律师收费标准?倒值得我们认真讨论。最近,我看了《国福论》。早在200多年前,该书的作者亚当·斯密先生就对律师收费给出了经济学上的答案。他认为律师应当有很高的报酬。理由主要是:一“、精巧艺术和自由职业的教育更加亢长。因此,画师和雕刻师、律师和医生的货币报酬应当更加丰厚,…  相似文献   

7.
国家发改委、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于2006年12月1日起实施),该办法第5条规定了五类法律服务项目将被纳入政府指导价体系,由此引起了人们广泛地讨论。律师收费政府指导价制度,表明政府介入了市场经济生活中,尽管一定程度上将缓解民众"打官司难"的问题,但该规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遭遇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质疑。本文试从多学科视角分析,涉及经济法、行政法等,给出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完善律师收费制度,是国家价格主管部门和司法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律师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律师制度改革,推进律师事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律师收费制度改革工作,把完善律师收费制度列入了中央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工作部署。在中央领导同志的直接关怀和中央政法委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司法部的共同努力,《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已经批准发布了。我就司法行政机关、律师协会贯彻执行《办法》,做好完善律师收费制度的工作讲三点意见。一、全面把握律师收费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
寻租问题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学家大都对寻租作出否定性的判断并以此提出相应的政策结论 ,其中特别强调用正式的法律来减少和消除寻租现象 ,现行的寻租理论的基础过于静态化 ,对法律制度的变迁发展关注不够 ,对寻租活动促进制度变迁的积极效果也有所忽略。在我国特殊的渐进式经济改革方式以及相应的立法执法过程中 ,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寻租的性质及其在以立法为中心的制度变迁中的正面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律师》2006,(7):10-12
同志们: 今天,国家发展改革委、司法部、监察部、中央政法委和中央宣传部共同召开全国完善律师收费制度电视电话会议,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对律师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司法部对中央和地方各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出席这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1.
杜万松 《行政与法》2005,(10):54-56
公务员退休金制度的核心是退休金的筹集与发放制度,我国迫切需要进行此项制度的改革,理由是:平衡国家与公务员的合理负担的迫切需要;公平公务员之间利益分配的必然要求;实现公务人员与非公务人员合理流动的现实选择。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国家与公务员个人共同负担制度,逐步建立多元的公务员退休保障制度;尽快与社会保障制度接轨,实现公务员退休金管理与服务社会化。具体步骤是:积极稳妥,分类分步实施,并赋予公务员一定的选择权。  相似文献   

12.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围绕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整合行政资源,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这是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的必然选择,因此要选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最佳路径。文章认为: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路径,从政府职能来看,是责任政府;从依法行政来看,是法治政府;从行为规范来看,是透明政府;从管理方式来看,是效率政府。  相似文献   

13.
人民监督员制度在历经7年的试行后得到了全面推行。然而,改革并非一劳永逸,制度的规范性文件、选任主体、监督程序以及监督效力等制约人民监督员制度发展的深层次因素仍然存在。在借鉴试点实践的经验和域外制度的基础上,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法制化、确立独立的选任主体、形成正当的监督程序、强化监督的程序性效力是值得我们期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土地征用制度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少虹 《行政与法》2004,(10):124-126
我国土地征用中存在征用范围过大、补偿标准过低及征地程序不完善等严重问题,本文从制度本身探讨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革我国土地征用制度的一点思考。文章指出,土地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严格限制征用的目的,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而其切入点是寻求确保国家真正用于公共利益的用地和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之间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体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理论体系是由哲学观、条件论、过程论三个方面构建起来的。其中哲学观是理论的灵魂,是条件论和过程论围绕的核心;条件论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时代要求;而过程论是人类控制土地利用的具体理论,是哲学观与条件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对行政体制改革提出了迫切要求。然而,行政体制改革的阻力和难度之大往往令人难以理解而感到失望。如果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来分析,可以看出,国家也是一个组织或一种制度安排。国家有其自己的利益和目标,与社会的要求并不完全一致。国家也存在“内部人控制”的问题。在“内部人主导型”的改革中,国家会利用所掌握的权力维护自身的利益,抵制改革,成为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障碍。这是任何政府改革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分配领域中存在的失范现象,学界提出了“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两种矫治方案,但由于陷入过多的理论化、哲学化争论,缺少对其可实施的条件和制度改造的分析,难免流产。倘若换一条思路,基于“问题-解决”方案,从“市场-政府-社会”和“问题-原因-对策”框架切入,在尊重市场、政府和社会三种不同的分配原则前提下,将法律作为政策的工具来执行,通过构建市场、政府和社会之间相互协调补充的分配法体系,规范当前不同领域的分配失调行为,将有可能改善贫富差距过大现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尚未建立科学的婚姻判断标准体系,判断婚姻的主要标准,就是单一的婚姻效力判断标准。不论是什麽形态的婚姻,都用婚姻有效无效标准判断。这种婚姻判断标准,不能满足理论与实践的需要,容易造成对不同婚姻形态的误判。因此,应当建立以婚姻的属性要件、形成要件和效力要件为评判标准的科学评判体系。  相似文献   

19.
行政立法后评估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立法后评估制度是一项亟待正式确立与完善的制度,现存问题很多,尚未形成稳定的评估体系、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评估主体过窄、评估开展时间不科学、评估结果效力不明确等。基于上述问题的简明分析,提出应该构建系统化的行政立法后评估制度及其配套制度,规范评估内容、评估程序、评估方法以及评估标准,扩大评估主体范围,确定评估时间以及保障评估结果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着艰难的抉择。如何正确确定医改的目标,使广大人民共享医改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医改偏离社会目标的原因有四:一是政府干预不足与干预过度;二是医疗市场化过度与市场化不足;三是医疗产品的"三重"属性;四是医患关系具有特殊性。从法学的视角进行检视,医改要达致其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在效率与可及性上下功夫。要依法规范政府、医疗市场、医院、医生及患者的关系,造就一种制度安排下的利益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