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芳 《政法论丛》2004,(4):18-21
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博弈现象贯穿于行政许可设定和运行的始终。本文从法哲学的角度 ,分析行政许可设定中公权力与私权利间的博弈现象 ,将这种博弈现象界分为 :行政权与公民权利的博弈 ;立法权与公民权利的博弈 ;立法权与行政权的博弈三种 ,并从法哲学的层面透视这一博弈现象的本质 ,提出只有协调好公权力与私权利的博弈关系 ,才能早日实现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2.
立法中的利益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开始进入利益博弈的时代,对利益博益需要正确定位。规则化的利益博弈最重要的环节是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立法博弈在根本上体现的就是民主参与的价值理念。立法博弈需要打破部门立法,扶助弱势利益群体,构建利益博弈的平台。我们要努力规范立法利益博弈,但对立法博弈也要全面看待。  相似文献   

3.
从政策博弈转向立法博弈,是权益分配机制的重大变革,也是呈现于此刻中国大地上有关分配正义的重要事实.过去中国的公权力表现为一种高度一元化状态,最高权力的指令构成了全体行动的纲领,社会听命于政治,而政治一统,基本谈不上所谓博弈问题.近二十年来,多元利益和多元主体的形成,逐渐造成了由利益博弈来担当正义分配的机制之势,表现为从政策博弈向立法博弈的转型,其实质是利益博弈的法制化.立法博弈展示了中国式政治、社会转型的真实形态,牵扯到公权与私权、社会与国家等多方因素.这种转变催生立法的公开性与程序化的可能性,形成"立法市场"的制度潜能.立法博弈是一种治理方式,公众参与和公民社会的发育是政策博弈向立法博弈转型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正核心提示:博弈论是以博弈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职务犯罪审讯符合博弈论对博弈参加人、博弈规则及博弈结果等方面的要求,各种特征与博弈基本要素的吻合程度相当高,这成为博弈论应用于审讯活动的可行性基础。本文通过运用支付矩阵的研究方法,构建了职务犯罪审讯中的几种博弈模型,并得到了相应的均衡解,即各参与人相对稳定的行动选择,以此证明审讯中的某些固有规律,最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利于侦查人员获取口供的博弈对策。  相似文献   

5.
死刑的适用涉及多方博弈主体的利益,而控制死刑的新刑事政策改变了各博弈主体利益指向同一目的的局面,催生了新的博弈结构。但是,这一博弈结构并不稳定,仍存在着异化的可能。因此,应采取新的措施稳定和强化有利于控制死刑的博弈结构,以实现长久控制死刑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行政执法的博弈分析——兼论行政法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培俊 《河北法学》2007,25(4):63-69
社会经济生活中广为存在的博弈现象与行政执法在精神实质、价值追求、研究视角、的契合性,博弈理论在多学科和多实践领域的应用经验,为行政执法的博弈分析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着力于识别博弈现象与行政执法二者之间存在的关键连接点,通过博弈论的主体、行为、效益、信息等理论构件对行政执法进行博弈分析,进而探索以博弈理论引领行政执法观念的更新,以重构行政执法机制,提高行政执法效率,从而实现行政博弈过程追求的纳什均衡和行政法制指向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7.
污点证人豁免及其博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污点证人豁免 ,是指污点证人因作证而享受原本应受刑罚全部或部分豁免的一种刑事司法措施。美国的污点证人豁免规则发展得最为完善 ,它的发展经历了“使用豁免”(或称利用豁免 )、“衍生豁免”(或称派生豁免 )和“罪行豁免”(或称交易豁免 )的豁免形态。豁免诉讼博弈的标准形式博弈结构由该诉讼博弈主体、战略、收益组合而成。它的博弈解是由占优解、纳什均衡解以及精炼贝叶斯均衡解等构成 ,诉讼博弈规则的失范构成豁免诉讼博弈的证据黑市 ,也需要引入衡平原则来求解其诉讼博弈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多元博弈理论分析了县级政府与各博弈主体间信用缺失的原因。在一次性博弈中,县级政府与各博弈方陷入囚徒困境,引发短期信用缺失行为;而在多重博弈理论的指导下,政府守信度大幅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加强县级政府信用信息公开,完善信用监督,强化官员的失信责任追究,建立守信激励约束机制,健全信用监管法律体系等治理县级政府信用缺失的策略,通过建立重复性博弈机制,提升县级政府的信用程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博弈框架下对司法部门和职务犯罪行为者之间的惩治——犯罪行为机理进行了分析,依据不同的假设前提,建立了单阶段和多阶段的博弈模型,得出了博弈双方的均衡战略及关键因素对博弈均衡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福华 《法学研究》2022,(4):132-151
对群体诉讼展开博弈分析,能为制度完善及程序优化提供微观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依据。群体诉讼博弈主要在群体内部、群体诉讼原被告之间、群体与法院之间、群体与代理律师之间展开,每一类博弈中的主体都有特定的诉讼策略及诉讼收益。一般而言,博弈双方在程序选择和实体处分决策上能够实现博弈均衡,找到满足各方利益的折中策略。在群体形成的各种博弈中,抑制“搭便车”策略、采纳“选择退出”规则以及采取措施激励高额受害者,有利于维系和巩固群体并实现群体诉讼制度价值。群体原告与被告之间的博弈中,有关起诉、应诉的策略选择反映了协调当事人诉讼预期和促进诉讼合作的必要性;群体原告与被告的诉讼和解博弈则揭示出诉讼成本、程序运作的准确性对诉讼和解的影响,以及法院协调和监督诉讼和解的必要性。群体诉讼案件管理的博弈活动表明,法院受理群体诉讼案件应得到合理激励;律师胜诉取酬博弈则应被合理规制,以防止制度滥用。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已经着手对著作权法进行第二次修改。在考虑我国著作权法的修改问题时,如何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思考其中的利益博弈并寻求合作均衡,不但符合博弈各方的利益,对于达到修改著作权法的目的、实现整个社会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事业的繁荣亦具有直接作用。这种利益博弈和利益平衡的辨析正是研究著作权法、探讨其中具体的保护性规定和限制性规定的魅力所在。具体到著作权法修改中的利益博弈和利益平衡来看,应在客观分析利益博弈现实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利益博弈方的理性需求,将著作权制度中的权、责、利进一步明晰化,实现科学的利益分配和均衡,尽可能地避免利益博弈所带来的不必要的成本消耗。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中国改革的进程,社区治理主体趋向多元化。由于多元主体都有着各自的利益,必然会产生多元主体间的博弈。博弈是中国社区多元化治理必须重视的现实,如何在博弈中实现均衡,需要政府、经济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公民等多元主体共同的积极参与。真正的和谐社区是在多元主体间的博弈均衡中得到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多元的社会,它的主体包括个人与国家。本文指出市民社会、公民个人与国家机关之间展开博弈,实质上是权利与权力的博弈,实际上也是二者不断寻求最佳配置的过程,即博弈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成功后常常不兑现事先定好的招商优惠政策。研究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些博弈是一次性博弈,企业一旦投资后,对于政府的失信行为无法进行有效的惩罚,而政府则很有积极性违背约定。本文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在于在这一博弈模型中引入第三方,即信用公司。将地方政府与某一个投资者的博弈变为地方政府与多个投资者的重复博弈,增加地方政府违约的代价,以减少地方政府失信行为。  相似文献   

15.
廖丽 《法学评论》2023,(2):187-196
博弈论作为一种理论框架,能够分析和指导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构建。在整个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进程中,都可看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博弈、知识产权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以及知识产权企业与侵权企业之间的博弈。从TRIPS谈判中的“合作博弈”到ACTA谈判中的“非合作博弈”,再到CPTPP谈判中“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的交互并存,国际知识产权协定的达成都需要达成各利益方的“纳什均衡”,在各方的妥协中形成共同利益。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存在重视知识产权权利保护转向重视权利与义务(社会公益)的平衡;TRIPS-Plus特征明显;多边转向双边和区域等三大特征。面对国际知识产权发展的新趋势,中国应正确对待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利益与社会公众利益,在全球公共卫生事件中,应注重社会公众利益的维护。对于TRIPS-Plus条款应采取“合作博弈”的态度,既不“消极接受”,也不“联合抵制”。此外,还应积极加入双边和区域协定,加大开放力度,从而在整个知识产权的国际博弈场,实现双赢或多赢局面。  相似文献   

16.
自习室占座是大学里一种由来已久的现象,各大高校的学生们几乎形成了一致的占座规则和习惯。占座可以视为一种习惯法。通过对占座现象的博弈分析可知,占座这一现象是当事人通过博弈的方式,在充分合理的计算各自利益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均衡。将此结论类推到一般习惯法,可知当事人的经济理性以及基于经济理性下的博弈行为和博弈选择是习惯法产生、发展、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外部条件的变化会导致理性的经济人改变博弈策略,从而使得博弈的结构和内容发生变化,最终使得习惯法发生变化。因此,在对待习惯法时,必须充分注意尊重习惯法,探究习惯法影响下当事人的经济理性,不可通过强行手段变更习惯法。  相似文献   

17.
司法与民意博弈的实质是国家法与传统的民间法、国家的法律意识与普通大众的法律意识之间的博弈。本文以许霆案、孙伟铭案为例,试分析现代中国的民意对司法的博弈关系,并探讨如何妥善地处理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政府部门人力资本投资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某种意义上,政府部门就是决策主体围绕着不同利益取向的行为博弈。从人学角度分析,互惠利他博弈存在着三个重要的前提:博弈者是处于社会交往中的理性个体、博弈是非零和、博弈是叠演的。互惠利他理论的实质内涵是以回报为基础的利他互惠。这一理论为我们填补政府部门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提供了有利的思想工具,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非零和博弃中,参与者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又存在着彼此优势竞争关系,因此他们之间,既可能是合作博弈也可能是非合作博弈.而新自由制度主义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促成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转变,这也是国际合作能否实现的关键.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中,以美国为首的不合作博弈给世界带来了严重后果,用事实,从反面证明了危机下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与大萧条相比,金融危机下的国际合作又有新的特点,这也为行为体之间由不合作博弃向合作博弈转变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运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政府监管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过程中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互动行为,进一步探讨政府与企业的决策演化博弈过程。首先,建立政府监管企业社会责任行为过程中政府和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然后,分析政府监管和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演化博弈规律,找出影响演化博弈结果的各种因素;最后,运用数值仿真探讨不同初始状态下的演化博弈过程。研究发现,政府监管与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演化博弈系统既可以向理想状态演化,也可以向不理想状态演化,并通过调节参数和改变初始条件可以跳出不理想状态。针对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提高政府监管效率和监管水平、完善相关法律机制、加强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支持、降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以及建立科学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等对策建议,这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引导政府和企业向着理想的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