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评价我国历史上的洋务运动,是近几年文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谈论洋务运动,又必然要论及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鸿章,因而李鸿章在史学界里又成了一个注目人物,人们褒褒贬贬,歧见迭出。现简述如下,供参考:一、持否定意见者,把洋务运动与洋务派完全等同起来。认为洋务派主要首领李鸿章等是卖国贼,卖国贼搞的洋务运动当然是加深半殖民地化的运动。他们指出李鸿章的  相似文献   

2.
张维军 《世纪桥》2012,(5):152-154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问题无法去解决,于是以奕欣为中央和以曾国藩、李鸿章、左中棠和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地方封疆大吏的实力派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向西方学习的洋务运动,虽然史学界对这场运动褒贬不一,但是应该从更新的新的角度去理解它,毕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留欧人才回国后的作用与影响龙江,周瑞山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朝统洽集团内部的一些开明人士开始从事洋务活动,鼓吹向西方学习,倡导"自强"、"求富",以图苟延封建统治。洋务派在促使中国向近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经常为新式人才匮乏所困扰。李鸿章指出,西...  相似文献   

4.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文明不可抗拒的历史主潮流,也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的邓小平,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从理论思维的角度对中国现代化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建设性构想,创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理论,回答和解决了一个跨世纪大课题。一、现代化道路的取向中国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程是艰辛的,教训是深刻的。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的洋务运动;从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运动到孙中山的辛亥革命,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地寻求中国的强盛之路。但这…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败,中国蒙受了《马关条约》的奇耻大辱,宜告了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而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洋务事业的破产,从而酿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从各自的角度来思考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并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共同呼声。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逐步形成了学外国,行维新,达救国的共识,并在1898年掀起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它打破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对于封建统治者的幻想,更加坚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非革命不能救亡图存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纵观中国近代的历史,可以看到一个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即始终是从文化层次来探讨中国的出路问题。众所周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民族危机。“中国向何处去”作为时代主题凸现在中国人的面前。千年帝国固有的治乱循环的逻辑再也无法继续下去。这种情况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就是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即在如何向西方学习的同时,对中国的传统进行反省,以求得救国救民的真理,使中国能走上自由解放之路。以“五四”运动为界,从自强运动(即洋务运动)到“五四”之前,在对待古今中西的关系上,是以中体西用论居主导地位,即所谓“中学为…  相似文献   

7.
19世纪60年代,在曾国藩的主持下,中国开始了留学教育。曾国藩是镇压太平天国的湘军统帅,也是洋务运动的奠基人。在与太平天国的厮杀中,他亲眼目睹了西洋落地开花炮的威力,不禁感到惊心动魄,由此产生了一种民族危亡的忧患意识。当英法联军凭借他们的新式武器纵横中原,直捣京师,而“天朝上国”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抵御时,曾国藩更是难以成眠。他自己在日记中写道,“四更成眠,五更复醒”。正是这种民族危机感,促使他首先倡办洋务,拜强敌为师,借法自强。1862年,曾国藩开办了中国第一个军事工场安庆内军械所,开始了“师夷长技”的…  相似文献   

8.
“四在农家”是遵义市余庆县的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的首创;是现实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愿望,引导农村走文明发展道路的新举措;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要求的具体体现;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9.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实事求是精神,冲破了“四人帮”对洋务运动研究所设置的“禁区”,出现了研究和讨论的热潮。其中,洋务运动的目的问题是争论的焦点之一。一种观点是基本否定。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目的是镇压农民起义、巩固清主朝的统治。它是中国封建势力勾结外国侵略者共同镇压中国人民革命的罪恶产物。持这种观点者否认洋务运动存在着抵御外国侵略这个具体目的,认为它口头上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提到高端装备制造的时候。不应该忘记历史的教训。一百多年前,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国门,直接引发了中国近代史上以强兵富国为目的的洋务运动。从高价购买洋枪洋炮洋舰,到寻求“制器之器”,我们的先人走过了一段不应被忘记的曲折的自强之路。这段始于鸦片战争、终于甲午战争的近代史,留给我们后人的不应仅仅是屈辱,更应该是反思。  相似文献   

11.
曾晖 《廉政瞭望》2014,(12):29-32
甲午战前,国际舆论普遍看好中国,认为日本无法战胜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孰料清军溃败,世人大跌眼镜,纷纷把矛头指向李鸿章的保守战术。惟梁启超另有看法:“是役也,李鸿章之失机者固多,即不失机而亦必无可以幸胜之理。”  相似文献   

12.
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1862年李鸿章倡导洋务运动时创办的中国“第一个西洋式兵工厂”———上海洋炮局,后几经演变,1957年定名为“国营长安机器制造厂”,1995年与原江陵机器厂联合组建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改为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到长安视察。在中央领导亲切关怀下,长安不断发展壮大,现已是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下属的军民结合的大型国有骨干企业,有员工2.2万人,资产总额113亿元,拥有两个军品工厂和长安…  相似文献   

13.
近期媒体介绍了贵州省遵义市开展“四在农家”活动建设新农村的做法,读后给人不少启迪。遵义市余庆县从2001年以来,根据农民求富、求知、求乐和求美的强烈愿望,创造性地在农村开展了以“富、  相似文献   

14.
申佳欣 《世纪桥》2023,(6):11-13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对文化发展的全方位擘画。文化自信自强是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当前,党和国家已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做出相应部署,但仍面临各种挑战。因此,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协同发力,探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路径,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书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篇章。  相似文献   

15.
刘旗 《当代党员》2022,(Z2):83-84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目标、新要求。全市文化和旅游系统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开创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新局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展现新作为。  相似文献   

16.
省委六届六次全会是在我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八五”迈向“九五”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展示了我省今后15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建议》提出用“负重自强、团结攀登、求实创新、富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变动不居的非常时期,由于西方势力的入侵,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结构发生裂变,传统的人才培养和任用机制面临新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必须和“洋人”进行外交、商务、法律等方面的接触,政府需要一批熟悉“洋务”的行家里手,与此同时,由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发起的自强运动也急需各种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按照传统人才培养和任用机制,选拔和任用的官员谙熟儒家经典,却缺乏专业知识,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时局的变化和现实的需要,产生了一批别具一格的人才,促使传统的人才培养任用机制开始发生裂变,这就是从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  相似文献   

18.
夏云 《前线》2023,(3):29-33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和拓展,既有广泛的现实基础,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从坚持“以苏为鉴”,到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到新时代明确的“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每一步探索都蕴含着深厚的底层文化逻辑。在新征程上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不断增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认同,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魅力。  相似文献   

19.
旧中国出现火车与铁路是清末洋务运动“师夷技”的结果,虽然出现的缘由似乎有些被动和迫不得已,但客观上的确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相随出现的车站不仅带动了城市的发展,也俨然成为一座城市的“门户”。  相似文献   

20.
《福建党史月刊》2014,(13):39-39
1876年1月,甲午战争爆发之前的18年,日本驻华特命全权公使森有礼前来北京赴任,途经天津时,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特意接见了森有礼,俩人有过一次较长时间的谈话。这次谈话不简单,它是关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一次高级别对话。寒暄一番后,李鸿章就把话题上升到文化高度,他问森有礼对中西文化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