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衙机构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最底层、也最为庞大的“胥役”中的“仵作”与各“衙役”同班当差,但因其接触尸体的特殊性其地位更低下,被认为是贱役中的“贱役”。自先秦至清末,官衙中的“仵作”一直扮演着一个看似重要,但实际上却被世人鄙夷的角色。“仵作”远没有因为宋慈的盛名而带来的荣光。  相似文献   

2.
王明忠 《证据科学》2007,14(1):65-68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衙机构是一个非常庞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最底层、也最为庞大的“胥役”中的“仵作”与各“衙役”同班当差,但因其接触尸体的特殊性其地位更低下,被认为是贱役中的“贱役”.自先秦至清末,官衙中的“仵作”一直扮演着一个看似重要,但实际上却被世人鄙夷的角色.“仵作”远没有因为宋慈的盛名而带来的荣光.  相似文献   

3.
“仵作”源流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先从“仵作”的名词概念说起.《简明法制史词典》“仵作”条释曰:“古代官署中检验死伤的吏役.仵作,名于宋代.郑克《折狱龟鉴·释冤下·府从事》引《玉堂闲话》:‘乃追封内仵作行人,令供近日与人家安厝去处’.明、清使用较广.……清末改称‘检验吏’”.笔者认为,这一解释不够准确,也稍嫌笼统.对此,杨奉琨先生作过专门考证;但是,仍然失之笼统.因此,笔者在此利用文学作品资料,并且参照其他文献史料、律令典籍,对此作进一步考析,以期把问题的研究深入一步.其一,仵作名称的文献记载源流.《词典》说:仵作,名于宋代,见于《折狱龟鉴》所引《玉堂闲话》.《折狱龟鉴》是宋代郑克的著述,成书于“南宋初年”;《玉堂闲  相似文献   

4.
<正>仵作是我国法医检验史上特殊的职业,历史上对仵作及其职业演变评价不一,本文综合史料和文献记载进行专题论述,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1古人尸体认识和官府仵作职业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尸,人死未葬曰尸。在床曰尸,在棺曰柩。"据《国语.晋语六》记载:"陈尸以示众曰尸。杀三却而尸诸朝。",古人认为在葬礼中尸体不是尸体,而是死者。正常死亡都有其特定安  相似文献   

5.
仵作这一角色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早期工作主要为往返于民间丧葬和衙门招募之间,检尸验伤逐渐成为他们的专业与职责;直至清代,仵作才正式成为衙门的吏役。随着对法医学研究的深入,仵作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上个世纪法医学界试图重现中国法医学史,仵作在此领域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关注,诸多学人从官方规制的角度构建并完善了法医学中的仵作话语结构,更是对仵作向近代法医的转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然囿于史料的缺失,完整的仵作研究情况仍不可尽知。本文拟对近年来一系列仵作研究成果进行综论,并提出推进仵作研究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6.
<正>1932年8月1日,法医研究所于上海真茹成立并先后创办了《法医月刊》(下称《月刊》)和《法医学季刊》。笔者以此两份杂志所载内容为主线探究法医研究所的建立及其成就。1法医研究所的建立20世纪30年代之前,我国命案检验"大多是依赖着师徒相传的仵作",往往会把案件"弄到无法解决",以至"缠讼不止","从前的仵作,是仗持着经验而已,办理案件似是而非,刑事案件尤其不易辨,因之延置  相似文献   

7.
茆巍 《证据科学》2014,(2):234-245
在检验史上,清代首次全面要求州县及各负有初验职责的地方衙门配有仵作,并从待遇、考核、激励等一系列制度上作了规定。从史料来看,清代的仵作配备逐渐到位,但是素质离官方要求仍有一定距离,其收入除工食银外,相当部分还来源于漏规。同时,因传统官僚体制的影响,虽服役公门,关系甚重,但因可能作弊,身处贱位,而时时需被官员防范。  相似文献   

8.
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故曰:"俭,德之共也。"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一生勤奋,著作等身。其中有两部书影响深远。一部是《资治通鉴》,为历代政治家、军事家所必读。另一部就是《温公家范》,简称《家范》。司马光自己曾说,《家范》比《资治通鉴》更重要,因为"欲治国者,必先齐其家"。《家范》总结了历代家庭教育的经验,以总论"治家"的意义开篇,从祖、父、子、兄弟、叔侄等各个方面,为家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连坐制度由来甚久.早在夏代即有"孥戮"之说,见于《尚书·甘誓》.《史记·秦本纪》载,秦文公二十年,"法初有三族之罪".至商鞅变法,"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所涉范围愈见宽广.汉承秦制.虽高后元年诏"除三族罪",文帝元年又"尽除收孥相坐律令",但时隔不久,便因"新垣平谋为逆,复行三族之诛".终汉之世乃至于魏,族诛之案屡见不鲜,《汉书》、《魏志》记述颇详.连坐盛行于汉魏,早成定论.然细加考察,此制在这一时期也不无特色,罪坐"同产",即为其一.例如:《汉书·黄霸传》载"……补侍郎、谒者,坐同产有罪劾免".《孝成赵皇后传》记司隶校尉解光奏云,"前平安刚侯夫人谒坐大逆,同产当坐,以蒙赦令归故郡.今昭仪所犯尤悖逆,罪重于谒,而同产亲属皆在尊贵之位,迫近帷幄,群下寒心,非所以惩  相似文献   

10.
张鹏 《法律科学》2007,25(1):89-95
现有的《物权法(草案)》中关于地役权的概念不尽准确.考察罗马法中地役权的产生以及各国立法例中地役权制度,我们可以发现,地役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地役权权利内容具有不确定性;第二,地役权中需役地利益对需役地人利益具有包容性.地役权实际上提供了一个在不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的一般权利模型,为新的物之利用方式生成为物权提供了方便.为了和地役权的此项特点相吻合,我们必须对于《物权法(草案)》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修改.  相似文献   

11.
战略是什么?战略一词,最初作为军事术语源于军事领域.在《辞海》中,战略一词被解释为"泛指重大的、带全局性或决定性的谋划".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的出版,首开企业战略问题研究之先河.  相似文献   

12.
笔者认为,"会议纪要"是通用的公文种类,而"审议意见"则是特定的法律文书,"会议纪要"不能替代"审议意见". 依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第八条之规定,"纪要"被明确为各级党政机关公文的种类,"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而《人大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第六条则直接称之为"会议纪要"作为人大机关公文种类,"适用于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  相似文献   

13.
<韩非子·说林>上下两篇本是韩非平时积累的原始资料汇编,内容多为传说故事,类似于后来之"故事集".它的文体学意义有二:一方面,它是我国最早的寓言专集,标志着我国寓言的独立;另一方面,它对后世笔记小说有很大的影响,可以将其称作"准笔记小说",这一点通过它与<说苑>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来.  相似文献   

14.
《山东审判》2012,(4):119-120
宽严相济的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周礼·秋官·大司寇》中记载:"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国用轻典,二曰刑平国用中典,三曰刑乱国用重典"。这便是著名的"三国三典"理念,亦称刑罚世轻世重制度。在中国古代第一次明确提出诉讼宽严理论的思想家,当为春秋时期的郑国子产。据《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子产认为:"夫火烈,  相似文献   

15.
<正> 春秋以降,"礼崩乐坏",许多旧的事物名存实亡,而新的事物有实无名.故形成"名实相怨"的局面.守旧势力用旧名指责新实,如叔向以"国将亡,必多制"批评铸刑书的子产;孔子以"贵贱无序,何以为国"非难赵鞅、荀寅铸刑鼎,并提出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内容的"正名"主张.新兴势力则批判旧名或赋旧名以新义,如《韩非子·五蠹》:"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廉贞之行成而君上之法犯矣".《商君书·开塞》:"吾所谓利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以杀刑之反于德而义合于暴也".名辩思潮就是在新旧交争的社会大变革中逐渐形成的.这,思潮的  相似文献   

16.
钱国宏 《政府法制》2013,(23):36-36
在我国民间,有一种俗称"倒插门"的婚姻形式——赘婚,即男方到女方家落户,成为女方家庭中的一员,赡养女家双亲,继承女家财产,所生子女从女姓,为女方家传宗接代续香火.这种男子,民间俗称为"上门女婿". "倒插门"的婚姻风并不是现代人的"发明",据考证,我国古代即有赘婚制,初始于24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史记·滑稽列传》中载:"淳于髡为齐之赘婿".赘婿,指的就是上门女婿.《汉书·贾谊传》中载:"秦俗日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意思是说,秦朝的人家如果是富有的话,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后,就跟父母分居,娶妻生子.如果这个家庭比较穷,那么儿子长大后,就把他送给别人家做女婿.当时提倡这种婚姻形式,不单单是穷富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为了促进人口增长和调节劳力资源.  相似文献   

17.
书讯     
《法林问道》作者:谢晖定价:29元出版:2012年6月本书是以随笔的形式、以法律为视角对制度之理、法治之德、时政之论、为学之道和民间之法的正视与反思,与《法林望道》《法林宁道》构成了作者编著的"法林三部曲"。《法官能为民主做什么》作者:斯蒂芬·布雷耶(美国)  相似文献   

18.
土地公有制度下的地役权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称地役权者,谓以他人士地供自己土地便宜之用之权,故地役权系在他人土地(供役地)上存有负担,以提高自己土地(需役地)价值之权利。”①地役权作为一项古老的他物权制度,在上地的发展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民法通则》由于受到当时前苏联民法的影响,对地役权制度未做出规定。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满足经济生活的需要,我国《物权法》正在起草,《民法典》的制定也正式提上议事日程。在这重要的历史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地役权制度进行一番探讨,在实行土地公有制度的中国大陆,地役权制度是否有存在的价值。 一、地役权制…  相似文献   

19.
亦明 《政府法制》2013,(23):26-27
环境污染,眼下比以往严重;环境保护,现在比古代更迫切! 环保是中国古人很重视的问题,世上最早的"环保部"便诞生于中国. 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 中国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甚至将保护环境提到政治高度.世界上最早的"环保治国"理念,便是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提出来的. 他在《荀子·王制》中说:"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将之称为"圣王之制也". 荀子是赵国人,但成名却在齐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所称的"盛世",其含义就是"太平的年代".《昭明文选》中潘岳(247-300)的《西征赋》就有"当休明之盛世"的提法,沈约(445-513)在他的《郊居赋》里也有"值衔图(图,河图.河出图,圣人效法,盛世之谓)之盛世"这样的话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